第三百六十八章 财政隐忧 - 扩张的成本
紫禁城的黄昏,为一日的喧嚣镀上了一层慵懒的金红色。御书房内,烛火初燃,驱散了些许暮色,却驱不散空气中弥漫的、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崇祯皇帝朱由检批阅完最后一本关于台湾府屯田进展的奏疏,长长舒了一口气。窗外,归巢的倦鸟掠过琉璃瓦顶,鸣声清越,勾勒出帝国疆域内一片祥和的剪影。
然而,这片祥和之下,一道细微却刺耳的裂痕,正悄然在帝国最核心的机枢处蔓延。
“陛下。” 司礼监掌印太监方正化的身影如同融入阴影,悄无声息地出现在御阶之下。他并未像往常那样先递上文书,而是单膝跪地,神色凝重,压低了声音:“户部尚书李邦华大人,有十万火急的密折,恳请单独面呈陛下。”
崇祯批阅奏章的手微微一顿。李邦华,这位以精于算学、恪尽职守着称的户部主官,他的“十万火急”和“单独面呈”,意味着事情非同可,绝非寻常的钱粮奏报。他将手中的朱笔搁下,抬眸道:“宣。”
李邦华匆匆入内,行礼后并未多言,直接从袖中取出一个用火漆密封、盖着户部最高印信的紫檀木匣。崇祯接过,指尖触碰到那冰凉坚硬的木盒,心中已有了几分不祥的预福他示意方正化退下,亲自打开了匣子。
里面并非传统的文书,而是一份制作精良、数据详尽的折页,辅以几张清晰的表格和一幅的收支对比图。标题赫然写着:《帝国近年收支暨扩张成本核析密奏》。
崇祯的目光迅速扫过,呼吸不由得一滞。这份奏报,如同一盆冰水,兜头浇下。
“……臣谨将帝国自登基以来(崇祯元年至今,约八年)主要收支及扩张相关开支核析如下:”
* 岁入方面: 国库总收入由登基初年的约三千五百万两白银,稳步增长至本年度预估的四千八百万两。增长主要源于:辽东及新附地区赋税纳入、海外贸易关税激增(年入逾五百万两)、盐铁专卖整顿后收益提升、以及新开垦荒地(尤其是高产作物产区)带来的农业税增量。开源之策,成效显着。
* 岁出方面: 总支出则从三千二百万两,飙升至惊饶六千五百万两!赤字由登基初年的七百万两,扩大至本年度预估的一千七百万两!支出激增的主因,赫然列在首位:
* 军费: 占总开支的58%!其中,辽东新军及配套后勤、北疆边防军(含对罗刹人作战)、西北平叛(孙传庭部)、以及维持日益庞大的水师(含郑芝龙舰队部分开支),构成了主要部分。仅“神机新军”装备更新与弹药消耗一项,年耗银逾三百万两。
* 基建与工程: 占总开支的22%!包括:京沈铁路(实验段及后续勘探)、台湾府建设、北疆都护府驻军设施、黄河部分河段治理、以及遍布全国的驿站与信息网络升级。那条“百里钢龙”的实验段,看似只是一条轨道,其下铺设的枕木、道砟、维护人力,以及未来大规模建设的预期,都是吞金巨兽。
* 海外扩张与维持: 占总开支的12%!包括:郑芝龙舰队部分军饷与补给、台湾府驻军与行政开支、南洋招抚使团费用、以及为保障航线安全而设立的沿途补给站和型要塞。
* 其他(赈灾、官俸、宫廷等): 占总开支的8%。
“……臣斗胆直言,” 李邦华的奏报语气带着前所未有的忧虑,“帝国国力蒸蒸日上,疆域日扩,此乃陛下圣明之功。然,扩张之速,远超财政承载之力。当前岁入增长,尚不足以覆盖岁出激增,尤其军费与基建两项,已成沉重负担。若照此趋势,不出五载,国库盈余将消耗殆尽,届时恐陷入借债度日、甚至加派赋税之窘境,动摇国本。”
奏报末尾,李邦华用朱笔圈出了几个触目惊心的数字:
* 平均每扩张一寸国土(按实际控制面积计),年均耗费白银约一万五千两。
* 维持一支装备精良的“神机新军”标准步兵师(约一万五千人),年耗银逾百万两。
* “京沈铁路”实验段每延展一里,预估耗银不下八千两(不含未来维护)。
崇祯的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奏折上那些冰冷的数字。他不是不懂算学,恰恰相反,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些数字背后的分量。每一笔开支,都对应着新军的铠甲、大炮的轰鸣、铁路的枕木、拓荒者的犁铧、水师的桅杆……那是帝国崛起的基石,是“再造大明”梦想的具象化。
“光启先生……” 崇祯低声念叨着,仿佛在寻求答案。他想起徐光启曾劝谏他,革新需量力而行,根基需稳固。他当时自信满满,以为凭借超越时代的知识和技术,足以支撑起这个帝国的腾飞。
可现实的数据,比任何谏言都更冰冷、更残酷。
“陛下,” 李邦华跪在地上,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臣并非反对扩张,臣亦为陛下取得的成就而振奋。然,财政乃国之血脉,不可不察,不可不慎。若血脉壅塞,再强健的肌体也会枯萎。恳请陛下,对后续扩张步伐,尤其是耗资巨大的项目,如北疆大铁路、南洋常驻舰队等,重新评估,量入为出,或暂缓,或寻求更经济的替代方案。同时,开源节流,亦需双管齐下……”
他的话,崇祯听在耳中,却如重锤敲击心鼓。暂缓?放缓脚步?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北疆的罗刹人可能获得喘息,意味着南洋的荷兰人可能卷土重来,意味着辛苦打下的基业可能失去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黄金机遇!他等不起,大明也等不起!
“李爱卿,” 崇祯抬起头,目光深邃,带着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帝王的决断,“你的心意,朕明白。这份奏报,朕会仔细研读。扩张之策,关乎国运,朕岂会不知其中艰险?然,坐视良机流逝,畏首畏尾,岂是朕所为?亦非大明男儿本色!”
他站起身,走到巨大的舆图前,手指重重地点在东北和南洋的位置:“这里(北疆),罗刹贼心不死,虎视眈眈!这里(南洋),西班牙、荷兰磨刀霍霍,觊觎我华夏膏腴!朕若停步,他们便会扑上来,吞噬我们用鲜血和汗水换来的一切!朕的子民,朕的江山,岂容他人觊觎!”
情绪激昂处,崇祯的声音带着金石之音,在空旷的御书房回荡。李邦华跪在地上,被皇帝的气势所慑,一时不敢言语。
崇祯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知道李邦华的是实情,是冷静的、基于数据的警示。他并非要否定扩张,而是要找到一条既能维持扩张势头,又能确保财政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节流……” 崇祯喃喃自语,目光扫过奏折上的开支明细,“军费,有无优化空间?装备标准化、集中生产,能否进一步降低成本?后勤效率,能否提升?” 他转向李邦华,“爱卿,户部与兵部、工部,需立刻成立联合工作组,彻查军费开支,寻找每一分可以节省的铜板!冗余编制、低效采购、浪费现象,必须严查!”
“开源……” 他目光灼灼,“除了现有税种和贸易,还有何潜力可挖?海外贸易,除了关税,能否引导更多民间资本投入,分享红利,减轻国库压力?矿产开发,尤其是新发现的银矿、铜矿,能否加速开采,增加贵金属储备?格物院,能否在开源节流的技术上,再有突破?譬如,更高效的冶铁法,减少燃料消耗;更精良的农具,提升亩产,间接增加税基?”
一连串的问题,既是问李邦华,也是问自己。崇祯强迫自己从沸腾的激情中抽离,进入冷静的帝王算计模式。他不能被一时的胜利冲昏头脑,更不能被庞大的开支吓倒。他需要的是,在激情与理性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
“李爱卿,” 崇祯重新看向跪在地上的户部尚书,语气缓和了些许,但眼神依旧锐利,“你的奏报,是警钟,亦是良药。朕会认真考虑你的建议。户部,继续做好本职,精打细算,确保每一笔钱都用在刀刃上。至于如何平衡扩张与财政……” 他停顿了一下,眼中闪过一丝决断,“朕自有考量。传旨,命内阁、户部、兵部、工部,于三日内,就‘如何在保障战略扩张前提下,优化财政收支结构’议题,各自拟出初步方案,呈朕御览。”
“臣,遵旨!” 李邦华如释重负,又带着一丝担忧,叩首领命。他知道,皇帝没有采纳他“暂缓”的核心建议,但也没有完全无视他的警告。皇帝选择了另一条更难走的路——在高速行驶的马车上,一边疾驰,一边抢修日益磨损的车轴和缰绳。这条路,风险与机遇并存。
崇祯挥退了李邦华。御书房内重归寂静,只剩下烛火偶尔爆开的轻微声响。他重新坐下,拿起那份沉重的奏折,目光再次落在那些刺眼的数字上。窗外的夜色,似乎比之前更加深沉了。
帝国的引擎,在高速运转中发出了不堪重负的呻吟。崇祯知道,他必须尽快找到答案。否则,这台刚刚启动、势不可挡的庞大机器,很可能因为后勤断绝,而在最辉煌的时刻戛然而止。(本章完)
喜欢在造大明请大家收藏:(m.6xxs.com)在造大明龙虾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