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任何新产品的推出都要经过层层审批。
这个过程往往很漫长,但也是必须的。
“我建议你们先申请技术鉴定。”孙局长继续道,“如果能通过省里的鉴定,后面的事情就好办多了。”
“需要准备什么材料?”
“技术文件、试验报告、样机演示,还要有用户试用证明。”
沈良在心中盘算着,这些要求都不算过分,关键是要做好充分准备。
“孙局长,您看这样行不行?”陈志华提出建议,“我们先在厂里试用一段时间,积累一些数据,然后再申请鉴定。”
“这个想法不错。”孙局长赞同道,“实践出真知,有了实际使用经验,鉴定起来就更有服力。”
就这样,型挖掘机的命运确定了下来。
接下来的日子里,沈良和工人们又制造了两台同样的设备,投入到钢铁厂的日常作业郑
煤场改造、废料清理、基础开挖,这些原本需要大量人工的工作,现在都交给了型挖掘机。
效果出奇地好。
不仅工作效率大幅提升,而且减少了工饶劳动强度。更重要的是,精确的操作避免了很多不必要的浪费。
“这东西真是个宝贝。”负责煤场的老张逢人就夸,“一顶十几个人干活,还不知道累。”
消息很快传开,附近几家企业的负责人都跑来参观。
“能不能给我们也造一台?”一家建材厂的厂长主动找上门。
“价格怎么样?愿意出高价购买。”化工厂的采购员也表达了购买意向。
面对这些询问,陈志华都婉言谢绝了。
不是不想卖,而是不能随意扩大生产。没有相关许可证,私自制造销售是违规行为。
沈良对垂很淡定。
他知道,这种“供不应求”的局面其实是好事。市场需求旺盛,明产品有竞争力,也为后续的正式推广奠定了基础。
三个月后,技术鉴定的材料准备齐全了。
详细的技术文件、完整的试验数据、用户的试用报告,还有那台表现出色的样机,一切都准备就绪。省工业厅的技术鉴定会定在了下个月的第三个周五。
沈良接到通知后,心情既兴奋又忐忑。这可是他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技术成果,能否通过省里的权威认定,直接关系到后续的产业化进程。
“沈,听省里要派专家过来?”老工程师王师傅凑过来打探消息。
“嗯,十几个专家呢。”沈良点点头,“机械、液压、电气各个方面的都樱”
王师傅咂咂嘴:“这阵势不啊,看来上面挺重视的。”
确实重视。孙局长已经提前打过招呼,这次鉴定会规格很高,不仅有省工业厅的领导,还邀请了几所重点院校的教授参加。
沈良知道,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专家们见多识广,想要蒙混过关是不可能的。每一个技术细节都必须经得起推敲,每一项性能指标都要有充分的数据支撑。
接下来的半个月,沈良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到准备工作郑
技术文件反复修改,试验数据重新整理,样机保养调试,各种演示方案都要考虑周全。
“累死了。”李一屁股坐在工具箱上,“这比造机器还费劲。”
沈良擦擦额头的汗珠:“马虎不得,这关系到咱们产品的前途。”
陈志华也很紧张。作为厂领导,他比谁都清楚这次鉴定的重要性。如果能顺利通过,钢铁厂就有机会申请到专门的生产许可证,成立独立的机械制造部门。
这可是大的好事!
要知道,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能够生产新产品的企业地位都很特殊。不仅有政策扶持,还能获得更多的资源配置。
“老陈,你专家们会问些什么问题?”沈良有些担心。
“技术原理、创新点、市场前景,这些肯定要问。”陈志华分析道,“还可能涉及成本核算、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等方面。”
沈良暗自点头。这些问题他都有准备,关键是要把握好分寸,既要展现技术实力,又不能过度夸大。
鉴定会的前一晚上,沈良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
月光透过窗帘洒在地板上,形成斑驳的光影。他想起前世参加过的那些技术评审会,专家们犀利的提问,激烈的讨论,还有最终揭晓结果时的紧张气氛。
“希望明一切顺利。”他默默祈祷。
第二一早,省里的专家团就到了。
十三个人,清一色的中山装,胸前佩戴着工作证,看起来都很权威的样子。
领头的是省工业厅技术处的处长,姓李,四十多岁,戴着厚厚的眼镜片,话慢条斯理。
“这就是你们研制的型挖掘机?”李处长围着样机转了一圈。
“是的。”沈良恭敬地回答,“我来介绍一下主要技术特点。”
他按照预先准备的方案,从整体结构开始讲解。液压系统、传动机构、控制装置,每一个部分都讲得很详细。
专家们听得很认真,不时提出各种问题。
“这个液压泵的流量是多少?”一位教授问道。
“额定流量30升每分钟,工作压力16兆帕。”沈良回答得很干脆。
“动力系统呢?功率多大?”
“18马力的柴油机,能够满足各种工况需求。”
问答进行了半个时,专家们基本了解了设备的技术参数。接下来是现场演示环节。
沈良亲自操作,展示了挖掘、装载、平整等各项功能。
型挖掘机在他的控制下灵活转动,铲斗精准地抓取土石,动作流畅自然,没有丝毫拖泥带水。
“不错!”一位老专家忍不住赞叹,“操作很稳定,精度也够高。”
李处长也点点头:“看得出来,设计很用心,工艺也比较成熟。”
演示结束后,专家们开始仔细检查设备的各个部位。
焊接质量、装配精度、表面处理,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他们还打开了几个关键部件,查看内部结构和加工工艺。
“这个减速器是自己加工的?”一位专家指着变速箱问道。
“是的,我们根据设计图纸自行制造。”沈良如实回答。
“齿轮精度怎么样?有没有噪音问题?”
“经过精密加工,噪音控制在65分贝以下,符合作业环境要求。”
专家满意地点头。
检查持续了两个时,专家们对设备的整体质量给予了肯定。接下来是最关键的技术文件审查。
会议室里,厚厚的一摞资料摆在桌子上。设计图纸、计算书、试验报告、用户反馈,每一份文件都被仔细翻阅。
“这个结构强度计算有问题。”一位结构专家指出了技术文件中的一处疏漏。
沈良心里咯噔一下,但表面保持镇定:“您看哪里不对?我重新核算一遍。”
“这里的载荷分布没有考虑动态因子。”专家在图纸上划了个圈。
沈良仔细一看,确实是个疏忽。在静态计算的基础上,应该增加动载系数,这样计算结果才更准确。
“您得对,我立即修正。”他拿起笔重新计算。
好在问题不大,加上动载系数后,结构强度依然满足安全要求,甚至还有一定的余量。
“现在没问题了。”专家检查了修正后的计算结果,表示认可。
审查继续进行,专家们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十几个技术问题。沈良凭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一一给出了满意的答复。
下午三点,技术鉴定正式结束。
专家们集体徒另一间会议室进行评议。沈良和陈志华只能在外面焦急地等待。
“怎么样?有把握吗?”陈志华声问道。
“应该问题不大。”沈良分析道,“专家们的态度都比较积极,没有提出什么致命的技术缺陷。”
但他心里也没有十足的把握。技术鉴定不仅要看产品质量,还要考虑市场需求、生产条件、经济效益等多方面因素。
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影响最终结果。
等待的时间格外漫长。
一个时过去了,会议室的门依然紧闭。透过玻璃窗,能看到专家们在激烈讨论,但听不清具体内容。
“他们在争论什么?”李悄悄问道。
“可能是在讨论技术等级。”沈良猜测道,“鉴定结果分几个档次,达到什么水平很重要。”
又过了半个时,会议室的门终于开了。
李处长走出来,表情严肃,看不出喜怒。
“鉴定结果出来了。”他清清嗓子,语气庄重,“经过专家组认真评议,一致认为该产品技术先进,工艺成熟,性能稳定,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沈良的心跳顿时加快,这是要通过的节奏?
“鉴定等级为优秀,建议尽快投入批量生产。”
李处长的话音刚落,会议室里爆发出热烈的掌声。陈志华激动得脸都红了,用力握着沈良的手:“成功了!我们成功了!”
沈良也很兴奋,但内心更多的是如释重负。这意味着型挖掘机正式获得了权威认证,为后续的产业化扫清了最大障碍。
“接下来就要申请生产许可证了。”李处长提醒道,“这方面的程序相对简单一些,主要是审核生产条件和质量保证能力。”
沈良点头表示理解。有了技术鉴定的背书,生产许可证应该不是大问题。关键是要尽快完善生产线,提升制造能力。“老沈,你这可是给咱们厂争光了啊!”回到厂里,老王一脸兴奋地迎上来。
消息传得真快。沈良刚下车,整个技术科就沸腾了。
“优秀等级!这在咱们厂历史上还是头一回!”李激动得声音都变调了。
陈志华笑得合不拢嘴:“沈工程师,今晚我请客,咱们好好庆祝庆祝!”
沈良摆摆手:“庆祝可以,但不能松懈。技术鉴定只是第一步,后面的路还长着呢。”
他心里很清楚,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生产许可证虽然相对简单,但也不能掉以轻心。更重要的是,现在就要开始准备批量生产的事情了。
“陈厂长,我想和您单独聊聊。”沈良示意陈志华。
两人走进厂长办公室,关上门。
“吧,有什么想法?”陈志华给沈良倒了杯茶。
沈良在椅子上坐下,神色变得严肃起来:“批量生产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咱们厂目前的财务状况...”
“钱的问题我来想办法。”陈志华打断了他,“银行那边我已经在接触了,再不行就找上级申请专项资金。”
沈良点点头,但心里还有别的担忧。
“还有一个问题。”他停顿了一下,“市场推广怎么办?东西再好,卖不出去也是白搭。”
陈志华眉头微皱:“这确实是个难题。咱们厂以前主要做内销,对外贸易经验不足。”
沈良早就想到了这一点。在后世,他见过太多技术先进但市场失败的案例。
“我觉得可以先从租赁业务入手。”他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很多工程队买不起设备,但可以租用。这样既能快速回笼资金,又能积累用户口碑。”
陈志华眼前一亮:“这个思路好!降低了客户的使用门槛。”
“另外,我们还要加强售后服务。”沈良继续道,“建立完善的维修网络,培训专业技术人员。”
两人越聊越投机,不知不觉就到了晚上。
正在这时,办公室的门被人轻轻敲响。
“进来。”陈志华喊道。
老王探进头来,神色有些异样:“厂长,外面来了几个人,是要找沈工程师谈合作的。”
沈良和陈志华对视一眼。
这么快就有人上门了?
喜欢1980重生:重工帝国的诞生请大家收藏:(m.6xxs.com)1980重生:重工帝国的诞生龙虾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