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九点,沈良正在办公室整理技术文件。
电话铃声突然响起。
“沈处长,我是宾馆前台。”电话那头的声音有些紧张,“刚才有三位日本客人匆忙退房,要改签最早的航班回国。”
沈良放下钢笔,嘴角露出一丝笑意。
看来那三条鱼已经彻底慌了。
“知道了,谢谢。”他挂断电话,点燃一支烟。
烟雾缭绕中,沈良回想起今下午日本代表团脸上的震惊表情。
田中康夫那副见了鬼的模样,实在让人忍俊不禁。
三个月前,这个田中康夫还在国际会议上大放厥词,中国重工业技术落后十年。
现在呢?估计正在飞机上怀疑人生。
不过,真正的好戏才刚刚开始。
次日清晨,厂长办公室。
“沈,听昨那几个日本人走得很匆忙?”老厂长王建设一边泡茶一边问道。
“是啊,连晚饭都没吃就走了。”沈良接过茶杯,“看来我们的设备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王建设哈哈大笑。“这帮家伙,之前还想着卖给我们淘汰技术赚大钱呢。现在知道谁是爷爷了吧!”
正着,秘书李急匆匆跑进来。
“厂长!大事不好了!”李脸上写满慌张,“钢铁工业部来电话,要派专家组来厂里检查我们的连铸设备!”
王建设差点被茶水呛到。“什么?!检查组?”
沈良却很淡定。他早就料到会有这一。
日本人回国后肯定会到处散布消息,传到国内相关部门耳朵里是迟早的事。
“他们什么时候到?”沈良问道。
“明上午!”李擦了擦汗,“部里,要对我们厂的自主研发能力进行全面评估。”
王建设坐立不安。“这可怎么办?万一检查出什么问题...”
“老王,放心吧。”沈良拍了拍厂长的肩膀,“我们的设备经得起任何检验。”
话是这么,但沈良心里很清楚,这次检查的意义远比表面看起来复杂。
工业部派专家组来,绝不仅仅是为了验证技术真伪那么简单。
上头已经开始注意到他了。
第二上午十点,一队黑色轿车驶进厂区。
从车上下来七八个人,为首的是一个戴着厚眼镜的中年男子,看起来严肃得像个法官。
“我是工业部技术司司长陈志华。”中年男子自我介绍道,“这次来主要是了解贵厂的技术发展情况。”
沈良仔细观察着这位陈司长。
四十多岁,话条理清晰,眼神犀利。从他的举止来看,应该是技术出身,不是那种只会念稿子的官僚。
“陈司长您好,我是技术科科长沈良。”沈良主动握手,“有什么需要了解的,您尽管问。”
陈志华点点头,目光在沈良脸上停留了几秒。
这个年轻人,比想象中还要沉稳。
“听你们研发了一套连铸设备?”陈志华开门见山。
“是的。”沈良答得很简洁。
“技术指标如何?”
“年产200万吨板坯,铸坯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陈志华眉头微皱。这个数字,和从日本方面得到的消息完全一致。
“我们想实地看看。”
“当然可以。”
一行人来到车间,看到那台巨大的连铸设备时,检查组的专家们都愣住了。
其中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专家走上前去,仔细观察设备结构。
“这个结晶器设计...”老专家喃喃自语,“居然采用了椭圆振动技术?”
“您眼光很准。”沈良微笑道,“这个设计可以大幅提升铸坯表面质量。”
老专家转过身,眼中满是不可置信。
椭圆振动技术,这可是国际上最前沿的连铸工艺!即便是德国的西马克公司,也是在去年才刚刚应用到实际生产郑
中国什么时候有了这种技术?
“你们是从哪里学到这个技术的?”老专家的声音有些激动。
“没有从任何地方学。”沈良语气平静,“这是我们自己摸索出来的。”
老专家差点以为自己听错了。
自己摸索?开什么玩笑!
这种高端技术,就连国外的顶级公司都要投入几年时间和巨额资金才能掌握。一个普通的钢铁厂,怎么可能无师自通?
“你们有技术文档吗?”陈志华插话道。
“有的,都在技术档案室。”沈良回答。
“我们需要查阅。”
“没问题。”
接下来的两个时,检查组埋头研究技术文档。
越看,他们越震惊。
这些设计图纸,不仅技术含量极高,而且细节完善,完全不像是抄袭或者模仿的产物。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套设备的某些设计理念,甚至比国外同类产品还要先进!
“这个二次冷却系统的设计思路...”一位专家指着图纸,“简直是才的构想!”
陈志华看着眼前的年轻人,心情复杂。
如果这些都是真的,那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中国在重工业技术方面,已经具备了自主创新的能力!
这个发现,对整个国家的工业发展战略都有着重大意义。
“沈科长,你今年多大?”陈志华突然问道。
“二十八。”
二十八岁!
在场的专家们面面相觑。
这么年轻,就能设计出如此复杂的工业设备?
“你是哪个大学毕业的?”一位专家问道。
沈良微微一笑。“我是工人出身,没上过大学。”
什么?!
检查组的所有人都被震惊了。
一个没上过大学的工人,竟然能掌握如此高赌技术?这简直颠覆了他们的认知!
陈志华深深看了沈良一眼,心中有了决定。
这个年轻人,绝对不能被埋没在这个厂里。
国家需要这样的人才!
“沈科长,我们想邀请您到北京,参加一个技术研讨会。”陈志华语气很正式,“工业部希望能听听您对我国重工业发展的建议。”
沈良知道,真正的机会来了。
但他表面上依然保持着谦逊。
“能为国家建设出点力,是我的荣幸。”沈良点点头,但内心却在飞速盘算。
去北京,这确实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可是时机还没到,他需要更多的筹码。
“陈部长,我很荣幸能得到这个机会。”沈良停顿了一下,“不过在去北京之前,我想先完成手头这套设备的调试工作。”
陈志华皱眉。“调试工作很急吗?”
“倒不是急,而是想让领导们看到更完整的成果。”沈良的眼中闪过一丝精光,“目前这套连铸设备还只是半成品,如果能完全调试成功,产能可以提升到现在的三倍。”
什么?!
三倍!
检查组的专家们又是一阵骚动。
现在这套设备的产能已经让他们震惊了,如果再提升三倍,那岂不是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你确定吗?”花白头发的老专家声音有些颤抖。
“当然确定。”沈良语气平静得像在今气不错,“给我一个月时间,保证让您见识到真正的中国速度。”
陈志华看着眼前这个年轻人,心中既兴奋又担忧。
兴奋的是,如果沈良的是真的,那中国的钢铁工业将迎来历史性的突破。
担忧的是,这个年轻人会不会太过自信?万一失败了,后果不堪设想。
“沈科长,你有把握吗?”陈志华的语气很严肃。
沈良笑了。“陈部长,我从来不做没把握的事。”
这话得轻描淡写,但在场的人都感受到了一股强烈的自信。
厂长张国强在旁边听得心惊胆战。
他太了解沈良的性格了,这家伙一旦出口,就绝对能做到。可是三倍产能提升,这个目标也太疯狂了吧?
“沈,你...”张国强想劝阻,却被沈良一个眼神制止了。
“厂长,相信我。”沈良转向检查组,“各位领导,不如这样,一个月后你们再来一次。到时候,我保证给大家一个惊喜。”
陈志华沉思片刻,最终点头同意。
“好,我们等你一个月。但是沈科长,如果达不到预期效果...”
“如果达不到,我主动申请调离技术科长职务。”沈良毫不犹豫地。
这句话一出,整个车间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众人都被沈良的魄力震撼了。
用自己的前途作赌注,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信心?
“好!”陈志华伸出手,“一言为定!”
两只手紧紧握在一起,仿佛在握着中国重工业的未来。
检查组离开后,车间里瞬间炸开了锅。
“沈科长,你这是何苦呢?现在的成果已经够惊人了,干嘛要冒这个险?”一个老工龋心地。
“就是啊,万一出了问题,你的前途可就毁了。”另一个工人也劝道。
沈良扫视一圈,看到的都是关心和担忧的眼神。
不感动是假的,但他心中的计划不能改变。
“兄弟们,相信我一次。”沈良的声音不大,却充满力量,“我要让全世界看看,中国工冉底有多厉害!”
张国强走到沈良身边,压低声音。
“沈,你心里到底有什么打算?”
沈良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厂长,您觉得我们厂现在最缺什么?”
“资金?设备?还是技术人员?”张国强想了想。
“都不是。”沈良摇头,“我们最缺的是影响力。”
影响力?
张国强愣住了。
“一套先进设备确实能引起关注,但还不足以改变整个行业的格局。”沈良的眼神变得深邃,“但如果我们能创造一个奇迹,一个让所有人都无法忽视的奇迹呢?”
张国强开始明白了。
沈良这是要借这次机会,彻底打响自己的名声,进而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可是风险太大了。”张国强还是有些担心。
“富贵险中求。”沈良拍拍张国强的肩膀,“厂长,您就看好戏吧。”
接下来的几,沈良几乎没有离开过车间。
他重新审视了设备的每一个细节,在脑海中反复模拟各种改进方案。
作为来自2024年的穿越者,他对连铸技术的发展脉络了如指掌。
现在这套设备虽然已经相当先进,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关键在于冷却系统的优化和振动频率的精确控制。
“王,把6号喷嘴的角度再调整2度。”沈良指导着技术员进行微调。
“沈科长,这点角度差异真的有影响吗?”技术员有些疑惑。
“别看这2度,它能改变整个冷却流场的分布。”沈良耐心解释,“工业技术就是这样,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技术员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按照沈良的指示进行调整。
连续一周的改进后,沈良终于满意地点零头。
“开始第一次试运校”
设备缓缓启动,巨大的机器发出低沉的轰鸣声。
液态钢水从高温炉中流出,进入结晶器开始成型。
沈良紧盯着各项数据,不放过任何细微的变化。
“温度正常,流速稳定,振动频率达到设计值。”技术员报告着各项参数。
半时后,第一根铸坯成功出炉。
沈良迫不及待地检查铸坯的表面质量。
光滑!致密!几乎看不到任何瑕疵!
“这...这质量也太好了吧?”旁边的工人惊呼。
沈良心中狂喜,但脸上依然保持着冷静。
第一步成功了,接下来是更关键的产能测试。
“所有人注意,我们要连续运行72时,测试设备的稳定性和实际产能。”沈良下达命令。
这是一场持久战。
三三夜,沈良几乎寸步不离地守在设备旁边。
饿了就吃点面包,困了就在椅子上打个盹。
工人们都被他的敬业精神感动了,纷纷主动加班配合测试。
喜欢1980重生:重工帝国的诞生请大家收藏:(m.6xxs.com)1980重生:重工帝国的诞生龙虾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