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良冷哼一声。
帮助?无非是想用技术输出控制中国市场罢了。
但这正是他想要的结果。
只要日本人放松警惕,就给了中国更多发展时间。
当下午,沈良重新召集各项目组开会。
“同志们,我们的真正工作现在才开始。”他在黑板上写下几个大字:三年赶超计划。
“我们要在三年内,让那些看不起我们的外国人刮目相看!”
会议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每个人眼中都燃起了斗志。
沈良知道,这将是一场艰苦的技术攻坚战。但他有信心,凭借对未来技术路线的了解,加上团队的拼搏精神,一定能创造奇迹。
夜深人静,沈良独自一人回到实验室。他走到被封存的真正核心设备前,轻抚着那些精密的仪器。
“等着吧。”他自言自语道,“很快就轮到我们surprise他们了。”时间一过去,工厂里表面上风平浪静,暗地里却暗流涌动。
沈良把真正的核心技术资料全部锁进了保险柜。白,他带着团队继续研发那些看似落后的设备,晚上则秘密召集几个心腹,在地下室里攻关真正的尖端技术。
“沈工,咱们这样藏着掖着,真的有必要吗?”年轻工程师刘忍不住问道。
“当然有必要。”沈良停下手中的计算,转身看着几个年轻人,“你们以为那些外国人是来做慈善的?他们巴不得我们永远落后,好垄断高端市场。”
王点点头,若有所思。他想起了日本人参观时那种高高在上的神态,心里涌起一股不服气的劲儿。
“那我们什么时候才能亮剑?”机械专家老陈搓搓手,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再等等。”沈良重新埋头计算,“至少要让他们放松半年。我们需要这个时间窗口。”
果然,接下来几个月,日本企业在华的投资动作频频。他们带着落后几代的技术设备进入中国市场,摆出一副“技术援助”的姿态。
更过分的是,他们还在国际会议上公开表示,中国的重工业技术“至少落后日本十年”,短期内不会形成任何竞争威胁。
这话传到国内,气得不少工程师拍桌子骂娘。
“太狂妄了!”王把报纸拍在桌上,“落后十年?简直是睁眼瞎话!”
沈良却笑了。他合上手中的技术资料,站起身来。
“同志们,我觉得现在时机成熟了。”
所有人都停下了手头的工作,目光齐刷刷地投向沈良。
“该让他们见识见识什么叫中国速度了。”沈良的声音不大,但透着一股坚定不移的力量。
第二,沈良直接找到了李主任。
“李主任,我申请启动秘密项目的公开展示。”
李主任愣了一下,随即明白过来。“你确定时机合适?”
“非常合适。”沈良把一份详细的技术报告放在李主任面前,“我们的技术储备已经足够震撼业界了。”
李主任翻开报告,眉头越皱越紧。不是因为技术有问题,而是因为技术太超前了。
“这个连铸机的精度...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不止是先进水平。”沈良自信地,“在某些关键指标上,我们已经超越了目前的国际标准。”
李主任深吸一口气。如果这份报告属实,那意义就太重大了。
“需要多长时间准备?”
“一个月。”沈良伸出一根手指,“一个月后,我要让那些瞧不起我们的外国人大吃一惊。”
消息很快传到了上级部门。经过激烈的讨论和反复的技术论证,最终决定支持沈良的计划。
“这次不再是演戏了。”部里的老领导语重心长地对沈良,“成功了,我们扬眉吐气。失败了...”
“不会失败的。”沈良打断了他的话,“我对我们的技术有绝对的信心。”
接下来的一个月,整个工厂都陷入了紧张的准备之郑
白,工人们按照沈良的图纸加工零件,每一个尺寸都要求精确到毫米。
晚上,技术人员反复调试设备参数,确保每一个环节都完美无缺。
“这个控制系统也太复杂了。”刘看着密密麻麻的电路图,头都大了。
“复杂才好。”老陈在一旁道,“越复杂明技术含量越高。那些外国人想抄都抄不了。”
沈良在各个车间之间奔走,既要监督生产进度,又要解决技术难题。
他心里很清楚,这一战的意义不仅仅是证明中国的技术实力。更重要的是要打破西方国家的技术垄断,为中国工业的全面崛起奠定基础。
“沈工,日本人又来消息了。”王拿着一份传真件跑过来,“他们想再次派代表团参观我们的最新成果。”
沈良接过传真,看了看,嘴角浮现出一丝玩味的笑容。
“回复他们,欢迎再次光临。”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告诉他们,这次的参观内容会让他们印象深刻的。”
王愣了一下,随即明白了沈良的意思,兴奋地点点头。
是啊,这次真的会让他们印象深刻的。深刻到永远忘不掉的那种。三后,日本代表团如期而至。
这次来的阵容比上回更加豪华。领头的依然是田中康夫,但身边多了两个新面孔——一个是三菱重工的首席技术官山本正雄,另一个是川崎重工的研发总监佐藤久志。
“沈桑,听你们又有新的技术突破?”田中康夫刚一下车,就迫不及待地询问。
沈良点点头,脸上挂着职业化的笑容。“确实有些进展,不敢突破。”
山本正雄扫视着工厂的厂房,眼中闪过一丝不屑。这些建筑看起来还是那么简陋,设备也没什么变化。
“中国人总是喜欢夸大其词。”他用日语声对佐藤久志道。
佐藤久志微微点头表示赞同。上次参观后,他们对中国的技术水平已经有了基本判断——至少落后日本十五年。
李主任亲自接待了代表团。“欢迎各位专家再次莅临指导!”
田中康夫客套地回应着,心里却想着另一件事。最近几个月,他们在华投资的几个项目进展顺利,中方对日本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这正是他想要的局面。
“今参观的设备和上次有什么不同吗?”山本正雄直截帘地问道。
“当然有不同。”沈良的语气很平静,“而且差别很大。”
一行人走向生产车间。远远望去,厂房里确实有些变化——多了几台不认识的设备,工人们忙碌地调试着什么。
“这是什么机器?”佐藤久志指着一台庞大的设备问道。
“连铸机。”沈良简洁地回答。
田中康夫愣了一下。连铸机?中国人竟然在搞连铸技术?
“什么型号?”山本正雄追问道。
“自主研发型号。”沈良得云淡风轻。
三个日本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疑惑。自主研发?中国人有这个能力?
走近一看,山本正雄的表情逐渐严肃起来。
这台连铸机的结构设计确实有些门道。虽然整体还是比较粗糙,但某些关键部件的设计思路很新颖。
“精度能达到多少?”他忍不住问道。
“±0.5毫米。”王在旁边自豪地报出数据。
山本正雄心中一跳。这个精度已经接近日本主流连铸机的水平了。
不可能!一定是虚报数据!
“能现场演示一下吗?”佐藤久志提出要求。
“当然可以。”沈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设备启动的那一刻,整个车间都安静了下来。
钢水缓缓流入结晶器,液态金属在精密的冷却控制下快速凝固。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没有任何停顿。
田中康夫紧盯着操作面板上的参数显示。温度控制精确到度,拉坯速度稳定在每分钟1.2米,表面质量...
他揉了揉眼睛,以为自己看错了。
钢坯表面光洁如镜,没有任何气泡和夹杂物!
山本正雄拿出随身的测量工具,仔细检查刚出炉的钢坯截面。数据让他震惊——厚度偏差仅仅0.3毫米!
“这...这怎么可能?”佐藤久志失声叫道。
沈良淡淡一笑。“还有更让你们意外的。”
他带着代表团继续往里走。下一台设备更加庞大,占据了整整半个车间。
“这是什么?”田中康夫的声音有些颤抖。
“板坯连铸机,宽度2.3米。”沈良报出参数时,语气依然很平静。
三个日本人同时倒吸一口气。
2.3米宽度的板坯连铸机,这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就连日本国内,能生产这种设备的企业也屈指可数!
“产能如何?”山本正雄强压内心的震惊问道。
“年产200万吨。”
这次没人话了。
年产200万吨的板坯,这个数字足以改变整个亚洲钢铁工业的格局!
田中康夫感觉头有些晕。三个月前,他还在国际会议上信誓旦旦地中国重工业技术落后十年。现在看来,这个判断完全错误!
“这些技术...都是你们自主开发的?”佐藤久志的声音有些干涩。
“百分之百自主知识产权。”沈良语气坚定,“从设计到制造,没有用过任何外国技术。”
山本正雄快步走到设备旁边,仔细观察控制系统。
复杂的电气控制柜,先进的pLc程序,精密的传感器网络...这套控制系统的技术水平,甚至超过了他们公司正在使用的产品!
“控制系统也是自主开发?”他颤声问道。
“当然。”刘在旁边骄傲地,“从硬件到软件,全部都是我们自己搞的。”
田中康夫彻底懵了。
如果这些都是真的,那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中国在重工业技术方面不仅没有落后,反而在某些领域已经实现了领先!
更可怕的是,他们一直以为中国人还在为基础的轧钢技术发愁,结果人家已经悄悄搞出了世界一流的连铸设备!
“还有其他设备吗?”山本正雄的声音有些沙哑。
沈良笑了笑。“还有一些,不过今时间有限,只能参观到这里了。”
什么叫杀人诛心?这就是。
佐藤久志感觉自己的世界观正在崩塌。三个月前,他们还在为向中国输出落后技术而沾沾自喜,现在却发现对方的技术水平已经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这些设备什么时候投产?”田中康夫勉强保持着镇定。
“下个月就开始批量生产。”沈良看了看手表,“预计年底之前,我们会有十条这样的生产线投入使用。”
十条生产线!
三个日本人脸色同时变得煞白。
如果中国真的拥有十条这样的生产线,那他们在亚洲钢铁市场的垄断地位将彻底动摇!
参观结束后,代表团匆匆告辞。
在回宾馆的车上,三个人都没有话。
田中康夫呆呆地望着车窗外,心里五味杂陈。
“我们必须立即向总部汇报。”山本正雄率先打破沉默。
“汇报什么?我们之前的判断全错了?”佐藤久志苦笑道,“中国饶技术实力其实比我们想象的强大得多?”
田中康夫闭上眼睛,深深叹了一口气。
他现在终于明白,沈良为什么之前总是那么淡定了。人家根本就不把他们放在眼里!
那些看似落后的技术展示,完全就是在演戏!
“中国人太狡猾了。”山本正雄咬牙切齿地,“他们一直在装弱!”
装弱?这何止是装弱,简直是在钓鱼!
而他们这些所谓的技术专家,就像三条愚蠢的鱼,乖乖地上了钩。
喜欢1980重生:重工帝国的诞生请大家收藏:(m.6xxs.com)1980重生:重工帝国的诞生龙虾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