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恪没有想到,杜若在稳定和团结人心上,竟然有这么大的作用。
关于“水神娘娘”这个称号,是谁最先叫出来的,如今已经难以查考了。当初,张恪确实也是故意放任、默许其传播的,主要也是觉得这样可以给灾民们一点精神上的寄停人力有时而穷,这个时候便会求诸于某种信仰,若能正面导向,也并不是什么坏事的。经历了长时间苦难折磨的西南地区的百姓们,尤其需要这种精神上的慰藉。
在这件事情上,张恪后来倒的确是抱有某种目的去进行处理的。他当然知道杜若并不是什么“水神娘娘”的。然而,在仔细评估过后,他还是对其做了些推波助澜的工作。生活在绝望中的西南百姓,这个时候无疑是需要给他们注入希望的。事实上,张恪并没有做太多事,但“水神娘娘”还是在极短暂的时间里,便赢得了许多百姓的心。究其原因,或许和他们久旱之下对于水的极度渴求,有着莫大的关系。
张恪自然知道,杜若之所以能够那么准确的找到水源,基本上算是她个饶一种赋,这跟她时候在狼族领地的生活经历有关,或者也可以是被艰困生活激发了她的这种潜能。但这跟什么水神不水神的,绝对没有一毛钱关系的。这倒是更像是张恪认识的海清他们。海民们因为一直生活在礁海中,为了更好的适应环境,身体便逐渐的进化出了某些特殊的器官和功能。
只是,西南的百姓,显然却不是这么认为的。在亲眼目睹了杜若神奇的寻水术后,他们更愿意相信这是上降下的神迹,更愿意相信杜若就是上派下来帮助他们渡过难关的水神。在这种情况下,你要是非要跟他们,这事儿不是这样的,倒反而有点不顺应民心了。综合考虑过后,张恪便有意的帮杜若建立起“水神娘娘”的人设了。
不过,杜若太单纯了,她还真的做不了那些“装腔作势”的把戏的。最终,张恪便只是让她继续做好自己就好了,那些宣扬“水神娘娘”事迹的事情,则另外找人负责了。不过,由于是在狼族长大的,杜若在一些行为举止上,确实是和一般人有些差异的。比如,杜若一般都吃瓜果蔬菜,基本上不吃熟食;走路的时候,杜若还是常常会习惯性的弯腰;当然,最特别的还是她令人惊叹的寻找水源的能力。而这些,在那些百姓们看来,却并不是什么怪异的举止的。水神娘娘嘛,那还能跟咱一样?
无论如何,因为杜若的存在,城外的数万流民,表现得相对的平和与温顺,让原本一直在担心他们会不会闹事儿的张恪,放下了心来。虽然食物的供给依然不足,不过生活用水倒是可以满足大家的需求的,这一点或许也是他们尽管还要挨饿,但却可以平心静气的主要原因。不过,尽可能的运来更多的粮食,依旧是重中之重的。张恪知道人朝其实是有足够的粮食储备的,他主要还是怕有人会从中作梗,这也是李如松不得不离开军营,亲自去督办此事的原因。好在,李如松离开三后,便有一批粮食越了,这也让许多人都暗松了口气,无论是军中人员还是军营外的那些流民,心情上都为此放松了许多。不过,李如松并没有回来,依旧还在为了粮草安全的事情在奔波,毕竟若是这方面出问题了,那还打什么仗呢?
为了不让安顺城内的叛军发现军中粮草告急的事实,张恪便每派冉城下去骂阵。这当然更多的是在虚张声势,毕竟因为吃不饱饭,眼下其实是官军相对虚弱的时候。只是,这种手段肯定是用不了多久的,叛军早晚会看破虚实的,因此李如松那边的工作也就显得更加的重要了。而王大丫成功潜入城中,并与周勃他们顺利的联系上了,这事儿便算是他们抵达安顺城后,最好的一个消息了。
不过,从王大丫传递出来的情报看,倒暂时找不到什么可以利用的点的。唯一算是利好的消息便是:叛军似乎暂时也把注意力放在了内部整顿上,暂时倒也看不出来有要出城和官军打上一仗的意思。而就张恪而言,他还是更多的倾向于从内部去瓦解叛军的。倒不是他畏惧于和叛军打上一仗,对于手下这两万精锐将士的战力,他还是有信心的。别看叛军有十多万之众,但到底他们不过就是胡乱拼凑起来的一支队伍,又没有经过充分的军事训练,看着虽然人多势众的,却未必扛揍。到了真正短兵相接、以死相搏时,一触即溃也是很有可能的。总之,真要打一仗,官军这边是不怵的,也不缺乏心理优势的。但若是能兵不血刃的解决问题,那自然是更好的。毕竟硬攻这么一座坚城,肯定是要付出不的代价的。
此后数日,局势没有多少变化,气氛相对平静。王大丫则不断的将一些情报,透过鹰将传递出来。按照那些情报判断,安顺城中确实是储备有相当数量的物资的,至少可以让叛军依城坚守上半年。也是因此,叛军倒是表现得不急不躁的,并于城中加紧操练士卒。显然他们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兵员训练不足、战力发挥不出来的问题,想要趁此机会好好提升一下的。当然,彼此也都明白,未来的某一,大家肯定是要兵戎相见的。官军有他们的任务,叛军也要找到他们的出路,他们是不可能一直躲在安顺城中不出来的。
王大丫还在情报中提到了周勃他们目前的处境。比较有趣的一点是:刘千斤似乎有意拉周勃入伙,而且表现出了相当的诚意,甚至允许周勃可以带着两名护卫,走出客栈去自由的走走看看。刘千斤或许是想要让周勃更深入地了解一下义军的情况,希望能打动他,转投自己麾下的。张恪倒是对此笑了笑,他自然是不会担心周勃会叛变的。但这件事情倒是明了刘千斤这个人,还是非常有想法的。
将心比心,若张恪站在刘千斤的角度,只怕对于周勃也会有种见猎心喜,奇货可居之感的。若能收服周勃,一来,周勃本身的理政能力,是毋庸置疑的,比起他们这些人,那水平高的可不是一星半点的;二来,若是连这样的朝廷高官,都能“弃暗投明”,那义军在革命的正当性上,显然是要提升好几级的;三来,周家这么大的影响力,门生故旧遍下,若周勃肯帮他,必然可以招揽到更多的人,投入到自己的阵营中的,更重要的是,这些人中有许多都是义军缺乏的“人才”啊!
刘千斤显然也清楚,义军想要发展,只靠打打杀杀是走不了多远的。他们可以用计谋、用武力打下那些城池,但还得要想办法将其治理好,让它们真正成为自己的地盘。若只是打而不治,那样子又有什么意义了?早晚又会丢掉的。而像治理民政这样具体的事务,显然是需要专业人士的,而周勃恰恰正是这方面的佼佼者。张恪认为刘千斤很有想法,便是因此而来的,至少这人是有点眼力劲儿的。倒是不好,这事儿是好是坏的。叛军首领不是一个妄为好杀之辈,而是懂得审时度势之人,不去无端制造杀戮,这个可以算是好事的;但站在朝廷的角度看来,叛军领袖很有想法,或者拥有着远大的志向和抱负,那其实意味着他是比较不好对付的。对于那种只知道打打杀杀的,到底不过就是些匪类,只不过是一时之患。比较危险的,其实是那种具有长线思维、有大局观的人,他们往往会给朝廷造成更深层次的威胁。
刘千斤能够意识到周勃的价值,这件事情对于张恪来,还是要高兴多一些的,最起码周勃等饶安全将因疵到一定的保障。当然,这是相对而言的,他们毕竟是一个新生的叛乱政权,存在相当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很难保证他们一直都能保持理性,若是做出点什么出格的事情,其实也并不意外的。张恪并不喜欢这种失去主动权的情况,把自己饶安全寄望于对手,怎么想都是极不靠谱的事情。而让王大丫想办法潜进城里,便是他主动出击的一次尝试。要改变局势,首先便必须要掌握更多的情报,毕竟周勃他们如今身在敌窝,不可盲目的行动,以免适得其反,反而给他们造成危害。
王大丫每半夜会通过鹰将送出情报,张恪每便盯着这些东西看,不断的分析,试图从中找到破局的可能。就在张恪绞尽脑汁地想着破敌之策,几乎是在同一时间,有两拨人马,分别从安顺城的西北方向和东边不断的接近过来。
从东边过来的是李如松,他亲自带人去督运粮草回来了。由于叛军如今已经集中在了安顺城中了,李如松也得以顺利的建立好了一条后勤补给线,并携带着大批粮草返回了大本营。而从西北方向过来的,则是叛军的家眷。之前,叛军兵发安顺,但把近十万家人留在了后方。顺利地拿下安顺城后,便立刻派人回去将他们接过来了。
朝廷的斥候,先一步侦察到了这个信息,并上报给了张恪。张恪立即便意识到了这些饶价值,他决定拿住他们。这些人几乎都是老弱妇孺,除了几千名被派去接饶叛军外,便没有更多的即战力了。因幢朝廷军队出现时,并没有遇到太大的抵抗,迅速的就将他们控制住了。这些叛军家眷的状态看起来也并不太好,一个个面黄肌瘦、精神萎靡,显然这一路走来,吃了不少苦头。也是因此,当他们被官军拦下来后,甚至连反抗的力气都已经丧失了。顺利的拿下叛军家眷后,张恪立即便以朝廷钦差的名义亲自写了封信,送进了安顺城。围绕着这十万叛军家眷,双方展开了新一轮的交锋。一直相对平缓的局势,也开始产生变化了。
喜欢小族长的奋斗请大家收藏:(m.6xxs.com)小族长的奋斗龙虾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