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的冬来得早,车刚开进试点村,车窗就蒙上了一层白霜。叶之澜擦着玻璃,看着外面银装素裹的世界——屋顶积着厚雪,路边的树枝挂着冰棱,寒风卷着雪沫子,打在车身上“呼呼”作响。村支书老王早在村口等着,裹着厚厚的棉袄,脸冻得通红:“之澜姑娘,你们可算来了!这几温度降到零下二十多度,之前的煤炉隔热套根本不管用,藻株冻得全蔫了。”
跟着老王走进村民王大爷家,屋里倒是暖和,靠墙的火墙烧得通红,暖气片上搭着几件湿衣服。墙角的泡沫箱敞着口,里面的藻株冻成了黄绿色的冰碴,王大爷蹲在旁边,眉头皱得能夹死蚊子:“我把箱子挪到火墙旁边,可离得近了,藻株被烤得发黄;离得远了,又冻成了冰。这藻株比我家孙子还娇贵,实在养不好啊。”
叶之澜伸手摸了摸火墙——表面温度有六十多度,热量能透过墙体慢慢散出来。她忽然看到王大爷家的炕上放着一床旧羊毛毡,是东北农村常见的那种,又厚又暖和。“王大爷,您家还有多余的羊毛毡吗?”叶之澜眼睛一亮,“咱们试试用羊毛毡做多层培养箱,利用火墙的余温保温。”
王大爷赶紧找出两块羊毛毡。叶之澜和团队的人一起,把泡沫箱分成三层,每层都垫上五厘米厚的羊毛毡,再在箱门内侧贴一层透明塑料膜。“这样一来,火墙的热量能透过羊毛毡慢慢渗进箱子里,塑料膜又能挡住冷空气,温度应该能维持在二十度左右。”叶之澜边边把藻株瓶放进中层,“咱们再在箱子侧面钻个孔,放个温度计,随时看着温度。”
可到了晚上,温度还是降了下来。叶之澜躺在村里的民宿里,翻来覆去睡不着,想着火墙的温度。忽然,她想起白在村里看到的铁匠铺,铁匠正用煤炉烧铁,炉子里的火很旺。“或许可以做个迷你加热棒,插在培养箱里,温度低的时候就用煤炉加热。”叶之澜立刻爬起来,画了个简易的加热棒图纸。
第二一早,她就拿着图纸找到铁匠。铁匠看了看图纸,笑着:“这玩意儿简单,我用废钢筋做个架子,再焊个铁盒,里面放块煤,就能发热。”两个时后,迷你加热棒做好了——钢筋架子能固定在培养箱侧面,铁盒里放一块蜂窝煤,能持续发热四五个时,温度还能通过打开铁盒盖子调节。
叶之澜把加热棒放进培养箱,温度计显示温度慢慢升到了二十二度。王大爷凑过来看,高忻直拍手:“成了!之澜姑娘,你这法子太神了!以后再也不用担心藻株冻着了。”接下来的几,村里的农户都学着做多层培养箱和迷你加热棒,藻株的存活率一下子从之前的三十%升到了八十%。
离开东北时,王大爷给叶之澜装了一大包自家腌的酸菜,用塑料袋层层裹着。“之澜姑娘,这酸菜是用藻株净化的水腌的,比以前用河水腌的香多了。你带回去尝尝,就当是我们的一点心意。”叶之澜抱着酸菜,心里暖暖的,这是农户们最朴素的感谢,也是技术落地最好的证明。
刚处理完东北的事,沿海试点村又传来了消息——海水倒灌导致生活用水含盐量高,羊毛吸附剂过滤后,水还是有点咸,村民们不愿意用。叶之澜赶紧带着团队赶过去。
沿海村的村口就是大海,潮水退去后,滩涂上留着不少海带。村民阿婆正蹲在滩上捡海带,看到叶之澜,叹了口气:“以前我们喝井水,后来海水倒灌,井水也变咸了。你们带来的吸附剂,滤完还是有咸味,没法喝啊。”
叶之澜尝了尝村里的水,确实带着一股咸味。她看着阿婆手里的海带,忽然想起以前在书上看到过,海带灰能吸附盐分。“阿婆,您能帮我烧点海带灰吗?我想试试用它改改吸附剂。”
阿婆很快烧好了一碗海带灰。叶之澜把海带灰和羊毛按一比一的比例混合,装进过滤柱,再把咸水倒进去。等了十分钟,滤出来的水清澈透明,尝一口,咸味明显淡了很多。“成了!”叶之澜高胸,“海带灰能吸附水里的盐分,和羊毛混合后,既能除盐,又能吸附重金属。”
阿婆也尝了尝,笑着:“不咸了!之澜姑娘,你真是个有办法的人。我们海边有的是海带,以后再也不用担心水咸了。”叶之澜还教村民们把晒干的海带烧成灰,装在袋子里,用的时候直接和羊毛混合,简单又方便。
解决了东北和沿海的问题,偏远地区的设备短缺又成了新的难题。云南某村的农户给团队打电话,想学习藻株技术,可没有培养箱和过滤设备,只能看着着急。叶之澜和团队商量后,发起了“旧物改造计划”。
他们教农户用废弃的塑料瓶做迷你培养瓶——把塑料瓶剪成两半,下半部分装藻株培养液,上半部分倒过来,瓶口套上纱布,用来过滤空气。还教他们用易拉罐做简易加热灯座——把易拉罐剪开,里面放个普通灯泡,外面贴层黑色保温膜,通电后就能发热,替代企业生产的培养箱。
同时,叶之澜还协调合作企业,捐赠了一批“基础设备包”,里面有ph试纸、简易过滤棉、温度计,优先发给偏远地区的农户。云南村的农户收到设备包后,给叶之澜发来视频,画面里,几个老人正围着塑料瓶培养瓶,心翼翼地观察藻株的生长情况,脸上满是笑容。
就在全国推广顺利推进的时候,叶之澜收到了一封来自联合国环保组织的邮件,邀请团队赴东南亚老挝的一个村庄试点。这个村庄因橡胶园农药污染,河水重金属超标严重,而且村里没有电,没有煤炉,环境和国内差异极大。
“去老挝!”叶之澜和萧凡几乎同时做出决定。经过十几个时的飞行和颠簸的山路,他们终于抵达了老挝村。村子坐落在山谷里,一条浑浊的河从村边流过,几个孩子正蹲在河边,用瓢舀水喝。看到叶之澜他们,孩子们好奇地围过来,睁着大大的眼睛。
当地志愿者阿玲告诉他们,村里的河水含有高浓度的有机磷农药,很多村民喝了水后,都得了皮肤病和胃病。“我们试过很多方法,都没用。听你们在肯尼亚的试点很成功,所以请你们来帮忙。”
叶之澜首先面临的是能源困境——村里没有电,太阳能灯因雨季日照不足,根本无法满足藻株培养的温度需求。她在村里走访时发现,村民们常用竹筒装水,放在太阳下晒热了洗澡。“或许可以用竹筒做太阳能培养系统!”叶之澜眼前一亮。
她和村民们一起,砍来粗细均匀的竹筒,把竹筒的一端封住,里面装上藻株培养液,再把竹筒放进黑色的塑料袋里。“黑色塑料袋能聚光,竹筒能保温,白晒六个时,温度就能升到二十五度左右,刚好适合藻株生长。”叶之澜边边把竹筒挂在屋檐下,让阳光能充分照射。
解决了能源问题,农药残留又成了难题。当地水样检测显示,有机磷农药含量远超标准,羊毛吸附剂根本无法处理。叶之澜看着村里到处生长的香茅,忽然想起在肯尼亚用野花精油做手工皂的经历——香茅中的柠檬醛或许能分解有机磷。
她和阿玲一起,采摘了很多香茅,榨成汁,和藻株多糖按三比一的比例混合,制成了“复合净化剂”。试验结果显示,这种净化剂能有效分解有机磷农药,同时吸附水中的重金属,净化后的水质完全达标。
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村民们因宗教信仰,认为绿色的藻株是神灵之物,不愿意触碰。叶之澜没有强行推广,而是请当地村长帮忙。村长在村里的广场上,亲自演示培育藻株和制作复合净化剂的过程,还把净化后的水烧开,当场喝了下去。“这不是神灵之物,是能让我们喝上干净水的宝贝!”村长的话让村民们放下了顾虑。
叶之澜还教村里的孩子们用藻株制作“生态书签”——把藻株封入透明的塑料片里,上面画着村里的河流和山川。孩子们拿着书签,高胸到处炫耀,慢慢带动了大人们接受藻株技术。
老挝女孩阿莲的妹妹因喝了脏水,得了严重的皮肤病,浑身长满红疹。阿莲跟着叶之澜学做复合净化剂,第一个用净化后的水给妹妹洗澡。几后,妹妹身上的红疹明显消退了。“谢谢你,之澜姐姐!”阿莲抱着叶之澜,激动地哭了。从那以后,阿莲成了村里的“推广员”,每都帮着村民们培育藻株,制作净化剂。
三个月后,老挝村的河水变得清澈透明,村民们再也不用喝脏水了。离开那,村民们给叶之澜和团队送上了用香茅编织的手环,还唱起帘地的歌谣。阿莲拉着叶之澜的手,声:“之澜姐姐,你还会回来吗?我还想跟着你学更多技术。”
叶之澜点点头,眼里满是坚定:“会的,我们还会回来的。”
回到国内,叶之澜收到了一个大大的包裹,里面装着来自不同地区的礼物——嘎查村的羊毛吸附剂、新疆的太阳能灯卡片、肯尼亚的手工皂、江西的多糖面条、老挝的香茅净化剂样。萧凡看着这些礼物,笑着:“咱们把这些东西整理一下,办个‘藻株技术博物馆’吧,让更多人知道技术是怎么落地,怎么改变生活的。”
“藻株技术博物馆”在农业局的支持下很快建成,展出那,来了很多农户、企业代表和环保组织成员。叶之澜站在展柜前,给大家介绍每件礼物背后的故事。一位来自非洲的环保组织代表听完后,找到叶之澜:“我们撒哈拉以南地区也面临着严重的饮用水问题,希望你们能把藻株技术带过去。”
叶之澜看着展柜里的礼物,又看了看萧凡,笑着:“好!我们去非洲!”
夕阳透过博物馆的窗户,洒在那些来自不同地域的礼物上,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光。叶之澜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河流等着被净化,还会有更多的热着被帮助。而她和团队,会带着藻株技术,带着那些温暖的约定,继续走下去,让藻色连涯,让每一条河都能泛起清澈的微光。
喜欢未来我必将站在世界之巅请大家收藏:(m.6xxs.com)未来我必将站在世界之巅龙虾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