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光之下,两洲同穗
深秋的嘎查村已经有了凛冽的风,卷起地上的干草屑,落在萧凡摊开的芭蕉纤维检测报告上。叶之澜刚从村民家回来,手里还攥着半块温热的奶豆腐,见他盯着报告眉头微蹙,便把奶豆腐递过去:“王大爷喝了三米粥配药液,早上起来腰不酸了,就是问能不能把药液掺进奶茶里——你这是遇到难题了?”
萧凡接过奶豆腐咬了一口,醇厚的奶香里带着点咸,中和了连日来的疲惫。他指着报告上“纤维韧性超出预期值15%”的字样:“穆萨寄来的第二批芭蕉叶,纤维比第一批还结实,厂家现有的机器参数跟不上,得重新调试。”话音刚落,桌上的卫星电话就响了,屏幕上跳动着“穆萨”的名字,背景里隐约能听见孩子们的笑声。
“萧!我们又晒了二十袋芭蕉叶!”穆萨的声音裹着非洲草原的热风,从听筒里涌出来,“阿米要给宇寄她画的芭蕉叶,让宇照着画在储存柜上。对了,村里的老妈妈们问,你们冬冷不冷?她们想编点草垫寄过去。”
叶之澜凑到听筒旁,笑着回话:“替我们谢谢老妈妈们!宇昨还在画储存柜的图纸,要把非洲的太阳和嘎查村的雪山画在一起。机器调试的事你们别担心,我们明就去厂家盯着。”挂羚话,萧凡看着报告上穆萨用铅笔标注的“每片叶子都晒足了七太阳”,忽然觉得那行歪歪扭扭的字比任何数据都有分量——这哪里是芭蕉纤维,分明是两洲人攥在一起的手心温度。
第二清晨,两人驱车去县城的木材加工厂。技术员老张围着样品转了三圈,手里的卡尺量了又量:“这纤维确实好,就是太硬了,现有的切割机容易崩龋要调参数也行,但得先做试验,至少要三。”萧凡刚想点头,叶之澜忽然指着车间角落的旧机器:“那台老切割机是不是转速慢?要不试试用它先切少量样品?”老张愣了愣,随即拍了下手:“对啊!那台机器是老零,但转速能调得更低,刚好能应对硬纤维。”
接下来的三,萧凡跟着老张调试机器,叶之澜则在厂里的办公室整理“嘎查村健康食谱”。她把村民的反馈一条一条记在笔记本上:卓玛妈妈“藻株拌酸豆角能下饭,卓玛现在主动喝药”;扎西阿妈提议“冬药液凉得快,用羊毛织个保温套”;就连最挑剔的李叔都写了“米粥煮药液,比单独喝药舒服”。笔记本的最后一页,她画了个简单的表格,左边是嘎查村的食材,右边是非洲可能有的作物,想着等储存柜做好了,把适配非洲的食谱也一起寄过去。
三后,第一批用非洲芭蕉纤维加固的储存柜样品送来了。萧凡和叶之澜开车拉着样品回村,刚到村口就看见一群孩子围着宇,看他在木板上画画。宇手里的蜡笔在木板上涂出一片橙红色的太阳,旁边是白色的雪山,山脚下有几个人,手里捧着米穗。“萧叔叔!叶阿姨!”宇看见他们,举着蜡笔跑过来,“我把阿米画在太阳下面了,她非洲的太阳特别大,能把芭蕉叶晒得香香的。”
叶之澜蹲下来,摸了摸宇冻得通红的脸蛋:“画得真好,等储存柜做好了,我们就把这个图案印上去,让非洲的朋友也能看见。”扎西阿妈这时也走过来,手里拿着两个毛茸茸的羊毛套:“我连夜织的药液保温套,你们看看合不合适。村里的妇女们,要多织几个,连非洲的储存柜也一起配上。”萧凡拿起保温套,手指触到细密的针脚,心里暖得发涨——原来真正的帮助从不是单向的,而是你递我一把米,我回你一双羊毛套,在这样的往来里,两洲的温度慢慢融在了一起。
厂家的效率比预想中快,半个月后,五十个印着跨洲图案的储存柜就送进了嘎查村。村民们自发来帮忙卸货,王大爷摸着储存柜上的太阳图案,笑得眼睛都眯了:“这柜子好,又结实又好看,以后药液放在里面,冬也不怕凉了。”萧凡和叶之澜则忙着给穆萨发照片,告诉他储存柜已经到位,等过几就把多余的柜子和米种子寄过去。
寄种子那,嘎查村的村民们都来了。扎西阿妈把羊毛保温套塞进箱子,卓玛妈妈装了好几袋酸豆角,让非洲的朋友尝尝嘎查村的味道。宇把自己画的芭蕉叶画也放进去,还在背面写了“阿米,我们一起种米”。萧凡和叶之澜则把整理好的两份食谱放进箱子——一份是嘎查村的“米药液食谱”,另一份是根据非洲作物调整的“玉米藻株食谱”,每一页都用彩笔标了简单的图画,方便看不懂字的人也能照着做。
箱子寄走后的第七,穆萨发来视频。镜头里,非洲的村民们正围着刚收到的储存柜,阿米抱着宇的画,兴奋地指着上面的雪山:“我知道这个!是嘎查村的雪山!”穆萨则打开食谱,翻到玉米藻株那一页,对着镜头:“我们村里有很多玉米,明就试着做!对了,我们种的芭蕉叶又丰收了,等晒干了就寄给你们,下次做储存柜,我们还要一起!”
视频的背景里,非洲的太阳正烈,孩子们围着储存柜唱歌,嘎查村的村民们也凑在手机旁,跟着音乐轻轻拍手。萧凡看着镜头里两张不同肤色却同样灿烂的笑脸,忽然想起第一次来嘎查村时,王大爷的话:“我们草原上的人,讲究互帮互助,就像牛羊一起吃草,才能熬过冬。”原来不管是草原还是草原,不管是雪山还是太阳,人心都是一样的——只要愿意伸出手,再远的距离,也能被一颗种子、一片芭蕉叶、一份食谱连起来。
叶之澜悄悄碰了碰萧凡的胳膊,指了指窗外。深秋的嘎查村,米地已经金黄一片,风一吹,稻穗就跟着摇晃,像是在和远方的芭蕉叶打招呼。她轻声:“等明年春,穆萨那边的米应该就发芽了,到时候我们再寄更多的藻株过去,让两洲的土地上,都长出带着藻光的庄稼。”
萧凡点点头,看着窗外的米地,又看了看手机里非洲的笑脸,忽然觉得“藻株药”从来都不只是治病的药,它是连接两洲的纽带,是让健康和温暖跨越山海的桥梁。而他们要做的,就是继续守护这座桥,让更多的人能沿着这座桥,看见彼此手心的温度,看见两洲同穗的希望。
喜欢未来我必将站在世界之巅请大家收藏:(m.6xxs.com)未来我必将站在世界之巅龙虾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