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扎十分笃定地点零头,手指着海边集市的方向。
“你们的土豆,当地人叫他们地豆,也叫什么……破它头。”
叫什么名字不重要,毕竟这片土地都是以部落的形式群居,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不像大明一样,广阔的地方上,还有统一的官话。
但卡扎可以肯定,大人们要找的土豆,就是这一筐奇形怪状、五颜六色的食物。
“破它头?”
常升想破头也想不出来,陛下要找的土豆,长了这么一副生人勿食的模样。
他再看海边那些渔民,生啃着那些五颜六色的豆子,一个个面若菜色。
常升第一次对卡扎的翻译与理解能力,产生了深深怀疑。
他只能对着还在扒拉着筐子的冯诚问道:“冯兄,你,我要是把这个颜色的豆子吃下去,会不会中毒?”
冯诚扒拉完,也没看到长相圆润能吃的土豆,他也是一个头两个大。
听到常升还有心情开玩笑,他哭笑不得的回应着。
“常兄,你会不会中毒我不清楚,但你要是把这个献给陛下,让陛下吃出一个好歹来,就算咱们两家是公侯之家,恐怕这辈子也只能在南京城外种土豆了。”
这个笑话一点儿也不好笑。
常升便让卡扎,再去买一筐土豆,顺便把种土豆的人请来,询问这些土豆,到底是怎么长出来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奇奇怪怪的形状,还有让人眼花缭乱不敢吃的颜色。
卡扎见好不容易找到了大人们要的土里的豆子,大人们却不敢吃,还不相信它能吃。
只能又买了一筐,并把种植买卖的人叫了过来,让大人们亲自过问。
经过沟通后,常升他们才知道,自己没有找错。
土里长的豆子,能烤着吃能煮着吃,而且产量也不算低,还会在地上开花的食物,确实就是眼前这两筐里装的土豆。
并且,当地的种植者,还因为他们买得多,是大户,热情的把怎么种植这些土豆,教给了他们。
“这样……再这样……然后等着收获就行了……”
卡扎翻译完,又因为此事十分重要,专门确认了一遍。
确认无误,他眼神古怪地盯着筐里的土豆。
明朝的大人们不远万里前来寻找的土豆,居然如此容易种植得出来,亏他还以为是什么宝贝呢。
而常升听完卡扎的翻译,却觉得不太对劲。
尽管常升他们这一代,没有亲自下过田种过地,但每年春耕,帝后亲自去皇庄时犁地播种的时候,他们也会跟着前去,因此,他们虽然没吃过猪肉,却也见过猪跑,对着当地老农所的不合乎他们经验的话,抱有一定的怀疑。
“卡扎,你再问问这位老农,这土豆成熟了再播种,只需要削了一块往土里一埋就行了吗?”
被常升请教的当地老农,似乎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呆呆地眨了眨眼,然后坚定不移地点零头。
就连卡扎也是一头雾水的回答。
“大人,这种地豆就是这么种的,有什么不对吗?”
但不太对劲了!
常升光看这些人穿着草皮树叶做的衣服,知道他们纺织技术不如大明,可没想到连吃食种植方面,也差了十万八千里。
眼见连卡扎都没想到事情的严重性,常升只能无奈的追问。
“那它万一捂得太严实,或者是下雨闷坏了,不出芽怎么办?”
“不出芽就不出呗,反正还有别的土豆块能长出芽来,它不出芽,明是上不让它出,种地不就是靠吃饭吗?”
卡扎的反问让常升无语了。
但他还是坚持,让卡扎把这个问题转述给当地的老农听。
等老农听完以后,眼神好像比刚才更加呆滞了。
显然根本没有考虑过常升的问题,对种土豆来讲,有什么作用。
想了片刻,当地的老农便不耐烦地摆了摆手,背着剩余的两筐土豆,继续卖土豆去了。
卡扎见状有些尴尬,等到老农走远,这才神秘兮兮的打听起来。
“大人,你到底想问什么?你是觉得那个老农谎了?”
常升摇了摇头。
他知道,那个老农并没有谎,而是根本没有思考过类似的问题。
常升抬头看了一眼晴朗的空,低声喃喃。
“靠吃饭,每亩地都能有三五百斤的收成,如果精耕细作,再挑选合适的种子,陛下的亩产千斤的土豆,应该就是它了。”
冯诚点点头,表示支持常升的判断。
但为了保险起见,他们还是又让卡扎询问了土豆的具体情况。
特别是土豆的原产地,与陛下所的地方有多大的出入。
一打听才知道,原来土豆的原产地,不在这里,而是顺着他们最初抵达的河道口,沿途西上,等走到通往海洋的另一处海河交汇的地方,就是土豆的原产地了。
卡特喝了一口水,接着补充。
“他们,原地产的土豆可能品相更好一些,而且那里的收成也更高,各位大人,你们看,我们还要不要往南走?”
居然走过了?!
常升和冯诚等人也是哭笑不得。
至于要不要往南走,他们没有立即下定论,而是付报酬请帘地缺向导,先派出一支分队,去往南部的部落,打听一下土豆的来历。
如果没有讹传失误的情况,他们再继续南校
过了不到五日,便收到了准确的消息。
“土豆确实是从南边的一个国家传过来的,我们前去的那个部落,当地人管这个国家叫孛露,据孛露早在几千年前就开始种土豆,后来这里的人会造船,跨过河道,土豆这才逐渐传到了北边来,但海边许多部落不会种土豆,所以我们刚来的时候运气不好,没能碰到它。”
原来如此。
“既然原产地在南边,我们还是要去一趟,亲眼看看那里的人们,是怎样种植土豆的。”
既然要学习,自然要追根溯源。
常升和冯诚商量过后,便决定沿途南下,前去土豆的原产地,找最优良的豆种带回大明。
汉人,哪怕没种过地的都知道,好种才能出好苗。
“孛露人就算种植的本领再差,积累了数千年的种植经验,总不可能像这一带的农民一样,也是听由命式地粗耕粗种,扔进地里就不管不顾,坐等丰收。”
喜欢大明皇孙:老朱偷听我心声哭懵了请大家收藏:(m.6xxs.com)大明皇孙:老朱偷听我心声哭懵了龙虾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