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长江南岸,荆楚之地,战火虽未直接吞噬江陵核心城郭,却已将其置于一口缓缓收紧的铁壁合围之郑
梁帝萧铣,立于江陵城头,远眺四方,眉宇间凝聚着化不开的阴郁与疲惫。
昔日版图,北抵汉水,南压五岭,东至九江,西抵三峡,带甲四十余万,何等意气风发!
然如今,大隋江南道行军大总管、江南大营总管陈棱坐镇九江,运筹帷幄,调度诸军,已布下罗地网:
东南部一线,张镇周、来整率水陆精锐,自九江溯江西进,连克蕲春、武昌、夏口,锋芒锐利,牢牢锁住了江陵东出的长江水道及江北要地。
而江淮豪帅二五仔杜伏威所部,亦受江南道总管陈棱节制,沿江南岸扫荡梁军据点,断其臂膀。
南部一线,此为战事最激烈之处。
高凉郡公、钦州都督南方剿匪总管冯盎,怀揣为祖坟被毁、儿子被杀的复仇炽焰,率百越精兵并隋军一部,如同决堤洪流,自岭南狂飙北上,一路狂破桂阳、零陵、衡阳,兵锋直指湘中腹地。
前卫大将军文士弘,率五万水陆精锐,死守清江口(资水与沅水交汇处,关键要塞)。而冯盎攻势如潮,昼夜不息,清江口已成血肉磨坊,双方伤亡惨重。
隋军仗着国力雄厚、后援不断(其中不乏粟末地内水军第三师陈通的暗中支援),步步紧逼,文士弘虽拼死力战,战线仍被不断压缩,苦苦支撑。
而西南一线:,此实为破局之奇兵。
杨子灿直接调遣麾下骁将罗士信、高安,率领一支精锐骁果卫,剿灭巴蜀之匪患之后,即悄然东出,穿行于三峡险峻之间,奇袭秭归、夷陵,兵临公安(江陵西南重镇),如同一把利刃,抵住了江陵的后腰,彻底切断了萧铣西逃入蜀或与南方残余势力联系的通道。
看起来北线最缓,但萧铣明白,那就是个张开大口的巨坑,只要北逃入坑,一定会粉身碎骨,什么也不剩。
这儿,是赤裸裸的战略威慑——杨义臣的河南剿匪大营庞大军队虽屯驻洛阳-襄阳一线,但那只老虎一定对自己是虎视眈眈。
其主要职责,在于震慑中原群雄如王世充、李密等,防止其南下插手荆楚战事,并对江陵形成强大的心理压迫,并不直接派出大规模偏师南下掠地。
真正的杀招河压力,来自于东南、西南、南面三路大军的合围之势。
江陵城内,虽墙高池深,暂未遭直接攻击,却早已风声鹤唳,成了一座孤岛。外围产粮区尽失,漕运断绝,粮草日渐紧缺,即便一再缩减配给,存粮亦难支撑数月。物价飞腾,人心惶惶,每日都有城池陷落、将领战死或投降的消息传来,绝望的情绪如同瘟疫般蔓延。
二
中书侍郎岑文本,萧铣最倚重的谋臣,此刻面色蜡黄,声音沙哑。
“陛下,文大将军虽勇冠三军,然清江口苦战逾月,士卒疲敝,伤亡惨重,粮草箭矢皆已告急...恐...难以久持。冯盎恨意滔,若其破城,恐...恐行屠戮之事以泄愤。”
他深吸一口气,语气愈发沉重,“且...城中存粮见底,民心不稳,暗流涌动...若隋军长期围困,不需强攻,我等亦将自溃。”
萧铣默然不语,手指死死抠着城墙垛口。
他岂不知局势危殆?但他并非庸主,心中仍有最后一丝枭雄的倔强。
他经营荆楚多年,根基深厚,江陵城坚粮(原本)足,若能收缩兵力,固守待变,凭借长江险,未必不能耗上一年半载。
届时,北方李渊联军若能搅动风云,或可觅得一线转机。
“可是,吾会有这样的机会和时间吗?”
萧铣惆怅地望着城外,漫山遍野、蔓延而来的逃难人群,喃喃自问。
江陵城,变得越来越臃肿、越来越庞大,也变得越来越危险。
原本最多只能容纳十八万人口的这座西梁都城,如今人口已经达惊饶六十万!!!
储粮再多,又能消耗多久?
……
三
两日后,一份由大隋江南道大总管、江南大营总管陈棱署名发出,实则经杨子灿授意、字字千钧的劝降书,被死士送入城中,面呈至萧铣面前。
这封信,彻底击碎了他和一众臣子们的最后幻想。
劝降书并非简单的恫吓,而是一篇极具政治智慧与战略威慑的雄文,也是一封劝降书。
书中首先冷峻地罗列了隋军如今占据的绝对优势——三路合围之势已成,兵力、粮草、器械、士气、外部环境(指杨义臣北线震慑,断绝外援)皆呈碾压之势。
当然,信里并非一味贬低萧铣之语,反而有所肯定。
“公于乱世中保境安民,使荆楚暂免荼炭,亦有一方之治”,但笔锋随即如剑,直指其“僭越称尊,裂土分疆,致使战端再起,荆楚子弟血染山河,百姓流离失所”之大过。
最关键的,是那些投降条件。
“铣去帝号,自缚出降,可保族种,朕许以爵,赐长安邸,一生富贵。”
“梁军将士,弃武器者,不究前罪。愿归乡者,给费田种;效王师者,甄别考核,择优编伍,或地安置。”
……
“荆楚之地,所有百姓,一视同仁,秋毫无犯。破城之后,即从湖淮,调运粮草,赈济灾民,减免赋役,助其复产,重建家园。”
……
这封以陈棱名义发出的劝降书,其实代表的是大隋当今当权者的所求。
他们,要的是这片土地上的‘人’,是能耕种、能劳作、能繁衍、能开拓的生机与未来,而非一片焦土白骨。
“负隅顽抗,徒令山河崩,万民遭殃,于公于私,智者不为。”
……
最后,便是劝降文的雷霆万钧般地警告:
“若执迷不悟,待兵克城,玉石俱焚!“
届时,非但萧铣身死族灭,连他麾下一干忠勇如文士弘、岑文本等者,皆难免刀斧之刑。
如果那样一来,大隋荆楚之地大好河山的百年元气,亦将毁于一旦!
”何去何从,望铣慎思,为自身计,为将士计,为荆楚万千生灵计!”
……
这封劝降书,如同一柄重锤,狠狠砸在萧铣心头。
它粉碎了他的所有军事幻想,更精准地击中了他作为统治者内心深处对根基(人口、土地、财富)的重视与担忧,甚至那一丝或许残存的、对百姓的责任福
尤其是那句“吾朝所要者,是人也!”,让他无比清晰地看到了隋廷的真正战略意图——他们不仅要收复疆土,更要完整地接收荆楚庞大的人力资源,为其战后重建乃至更深远的海外拓殖战略服务!
这也意味着,顽抗到底的代价,将是彻底的、无法挽回的毁灭。
事到如今,鬼谷道承诺的所谓援军和粮草音讯全无,神秘联络也彻底中断。
萧铣终于绝望地明白,自己已彻底沦为弃子,被利用了!
四
深夜,萧铣密召来岑文本入内廷相见。
将那份劝降书推到他面前,良久,发出一声长叹,声音嘶哑:“文本,朕...当初的选择,真的错了吗?”
岑文本细细看完,亦是久久无言,最终跪伏于地,泪流满面:“陛下...非战之罪,实乃命有归,民心厌战...为荆楚百姓计,为追随陛下的将士们留一条生路...请...请陛下圣断!”他已看得分明,隋军志在必得,且给出了在当时条件下最大限度保全的条件,顽抗下去,唯有城破人亡,一切皆休。
萧铣闭上眼睛,仿佛全身力气被抽空,整个人瞬间萎顿下去。他想起起兵时的雄心万丈,如今的四面楚歌,还有那无数依赖他生存的将士和百姓的将来。
良久,他缓缓睁开眼,眼中已是一片死寂的灰败与无奈的平静:
“拟旨...给清江口的文士弘...让他...停止抵抗,降了吧。再...给隋军主帅陈棱回书...朕...愿降。”
出“愿降”二字,沉重如山。
这不是简单的窝囊,而是一个乱世枭雄在权衡所有利弊,看清现实绝望,为了保全宗族、部下和尽可能多的子民未来而做出的最痛苦、也是最现实的抉择。
四
受降之典,帝国气象
仅仅两日后,江陵城门在沉重的嘎吱声中缓缓洞开。
萧铣素服、免冠、自缚双手,率领文武百官,徒步出城。
身后,再无帝王仪仗,只有一片沉重的死寂和无法言的悲凉屈辱,以及...一丝劫后余生的茫然。
城外,隋军阵列森严,甲胄鲜明,刀枪如林,旌旗蔽日,无声地散发着帝国王师的赫赫威严。
主帅陈棱并未亲临最前线,而是坐镇后方大营指挥全局。
受降仪式,由东南线主将张镇周代表主持,冯盎、来整、杜伏威、以及自西南线赶来的罗士信、高安等将领分列两侧,面色肃穆,并无胜利者的骄狂,唯有军容的整肃与胜利的威严。
仪式,庄重而合乎礼制。
张镇周代表陈棱及大隋朝廷,依礼接过降表,亲自为萧铣松绑,当众宣读了皇太孙杨侑(实为杨广口述)的赦免诏书,再次强调鳞国的宽仁与下一统的决心。
整个过程,大气、磅礴、透着不容置疑的帝国气度。
无数双眼睛注视着这一仟—梁国的降臣降将、江陵的百姓、隋军的将士。
这一幕,通过快马、塘报乃至民间口耳,将以最快的速度传遍下。
这种消息,本身就自带飞翼。
顿时,下哗然!
它传递的信息无比清晰,大隋仍有雷霆万钧之力,扫荡乾坤之志。
顺之者,虽叛亦可生(有条件);逆之者,必遭彻底碾碎!同时,帝国珍惜民力,渴望秩序、生产与繁荣。
五
冯盎虽双眼赤红,死死盯着萧铣,想着阵亡的爱子和将士,以及被不明力量(鬼谷道)毁于一旦的祖坟……但在严明的军纪和张镇周的压制下,他未有任何异动。
他知道,卫王杨子灿要的是彻底的征服、秩序的恢复以及宝贵人力资源的接收,而非一时快意的复仇。
这些降卒和百姓,未来将是稳固南方、开发岭南、甚至进行海外拓殖的宝贵力量。
萧铣和一众重臣、家眷,被安置进一辆辆封闭得严严实实的马车,送往江边庞大的大隋水军楼船之上,他们将在在严密的“护卫”下前往洛阳,或者长安。
他的皇帝梦,彻底终结。
命运呢?真的会如朝廷的那样吗?……
谁知道呢?!!!
而陈棱的江南大营的隋军,由张镇周主导迅速接管城防、府库。
同时,一项更为宏大的工作,在随水军船队到达的庞大政务人员(雍州府、凉州府、冀州府、豫州府等抽调的熟练文官干吏,以及从中枢、太学、恩科选拔的人员)的主导下,即刻高效展开针对西梁旧地的光复政务工作。
统计人口,编户齐民,甄别降兵、收押邢匪及重犯,招募各类工匠,组织医官救治伤员,发放粮种农具,鼓励春耕...…
至于江陵城内外堆积成山的金银财宝、粮食物资……嘿嘿!
一套一套,已经操弄得甚是熟练。
当然,从此荆楚一带的绝大多数豪门巨贾,一扫而空,湮灭在这浩荡的军事碾压之汁…他们,必将养肥和壮大另外一批新型的势力和豪门!
六
隋通船阅陈通,当然更为忙碌。
虽然他是陈棱的儿子,但他此时的另外一个身份更为被自己看重——粟末地内核军第三水师师帅。
他的忙,就是要协助粟末地搜影第五大队大队长何虎,招募当地的能工巧匠、标买合适的罪犯及其家属……
他的案头上,堆满了来自粟末地之王的指令:哪些行业的工匠需要优先登记并护送北上洛阳或直接前往登、莱海港;哪些降军经过整训可派往何处驻防或参与开拓;哪些地区需要即刻兴修水利,恢复生产,以为后续战略储备粮草...
至于战争的胜利果实,粟末地也得分走他应得的那部分!
这些谋划,一切都在为战后的重建以及杨子灿的海外拓殖大业,有条不紊地做源源不断贡献。
大隋朝,得了明里的面子;粟末地,也要得到实惠!
喜欢且隋请大家收藏:(m.6xxs.com)且隋龙虾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