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危重老年患者的病情转危为安,如同在浓重的战争阴霾中投下了一束耀眼的曙光,其象征意义和实际价值迅速超越了病例本身。
它不仅极大地鼓舞了所有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的士气,更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了中医药在抗击疫情的全链条——从预防到治疗,直至危重症抢治——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市疫情防控指挥部连夜召开紧急会议,基于河口镇的成功经验、不断积累的有效数据以及这个极具服力的重症案例,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
将张景牵头拟定的、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那套中医治疗方案,正式命名为“新冠肺炎中西医结合治疗‘xx市方案’(试行)”,并上报省卫健委乃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内部,则被许多医护人员亲切地简称为“张景方”。
“张景方”的核心,正是张景始终强调的“辨证求因,三因制宜”思想。方案并非僵化的一张方子,而是一个清晰的诊疗框架:
早期\/轻型\/普通型(湿热郁肺,邪阻膜原):以达原饮、藿朴夏苓汤、麻杏苡甘汤等为主方加减,重在化湿解毒,宣肺透邪。
重型(毒热壅肺,气营两燔):以犀角地黄汤(水牛角代)、宣白承气汤、安宫牛黄丸等为主,重在清气凉营,通腑泄热,开窍醒神。
危重型(内闭外脱):以参附汤、生脉散合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等回阳救逆,固脱开闭。
恢复期(肺脾两虚,余邪未净):以沙参麦冬汤、六君子汤等健脾益气,化湿通络。
同时配套了详细的预防方推荐和康复期调理建议。
方案后面,附上了河口镇及其他试点区域的大量临床观察数据和典型案例,包括那个成功救治的重症患者详细医案。
这份沉甸甸的方案和数据包被迅速提交。省里和国家局高度重视,组织专家紧急评审后,很快下达批复:
原则同意“xx市方案”作为指导性文件,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使用!并要求各地市结合实际,组建中医抗疫专班,确保中医药深度、全程参与疫情防治!
一石激起千层浪!
“张景方”以惊饶速度,通过行政命令、学术会议、网络培训等多种渠道,迅速覆盖了全省每一个定点医院和隔离观察点。
各县市的中医专家、临床医生纷纷通过视频会议系统,参加由张景、杨主任等人主讲的方案解读和培训会。
网络会议室里常常爆满,提问踊跃:
“张医生,请问对于湿热并重型的患者,达原饮中草果和知母的用量如何权衡?”
“杨主任,预防方对于脾胃虚寒的人,是否需要调整?”
“遇到患者服药后腹泻加重怎么办?”
张景和专家组的成员们常常一连几个时守在屏幕前,耐心解答各种疑问,分享实战心得。他们的电话也成了热线,随时接受各地同道的咨询。
明德堂这边,黄彪、桂翠、王森也与有荣焉,虽然忙得脚不沾地,但脸上都洋溢着自豪。黄彪甚至翻出多年不用的毛笔,写了“张景方”三个大字,偷偷贴在了药柜后面。
“张景方”的推广,并非一帆风顺。不同地区的医生理解水平、用药习惯有差异,有些地方药材供应不足或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疗效。
但总体上,这套基于实战、理法方药清晰的方案,还是得到了大多数临床医生的认可和欢迎。
越来越多的正面反馈从各地传来:
“用了‘张景方’的预防方案,我们医院医护人员感染率一直是零!”
“那个宣白承气汤合犀角地黄汤的思路真好,我们这边一个重症病人大便一通,体温就下来了!”
“患者都,吃了中药,身上那股沉重的劲儿没了!”
张景的名字,伴随着“张景方”,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全省医疗系统内传开。他不再仅仅是明德堂的那个年轻中医,更是此次抗疫中脱颖而出的中医领军人物之一。
赞誉和关注如同潮水般涌来。采访邀请、学术会议邀约、甚至其他地市直接发来的会诊请求……纷至沓来。
张景尽量保持着冷静和低调。他深知,这“方”并非他一人之功,是无数一线中医同仁共同智慧的结晶,是中西医协作的结果,更是患者用生命提供的宝贵经验。
他几乎将所有外部事务都推给了杨主任和指挥部去协调,自己则全身心投入到更深入的经验总结和方案优化中,同时紧锣密鼓地准备着即将到来的国际交流会。
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是将这套基于中国本土疫情和中医思维的方案,推向国际舞台,接受完全不同医学文化背景的审视。
而就在国际交流会召开的前一晚上,他接到了一个意外的电话。
电话来自省外事办的一位工作人员,语气恭敬而谨慎:
“张景医生,您好。冒昧打扰。关于明的国际视频会议,我们刚刚收到与会的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部门官员詹姆斯·沃森博士私下传来的一份……书面问题清单。
问题非常……详细和尖锐,主要是针对您那份方案的科学性和普适性。我们建议您提前看一下,做好准备。”
工作人员通过加密邮件发来了清单。
张景点开文件,足足五页英文,密密麻麻的问题,从理论机制、证据等级、安全性监测、到文化差异,甚至涉及中药材可持续性和动物伦理……
每一个问题都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直指中西医结合最核心、最敏感的争议点。
显然,这位沃森博士是有备而来,并且绝不相信仅凭一份来自中国地方城市的“经验方案”就能具有国际推广价值。
张景深吸一口气,逐字阅读着那些充满质疑甚至略带挑衅的问题。
他没有愤怒,反而露出了一丝专注甚至兴奋的神情。
很好。
这样才有意思。
他打开摄像头和麦克风测试界面,调整了一下灯光和坐姿,看着屏幕中那个眼神沉静、却透着自信的年轻中医。
然后,他拿起笔,开始逐一写下回应这些尖锐问题的思路要点。
一场没有硝烟的国际论战,即将拉开帷幕。而他,已然成竹在胸。
喜欢国手:从坐堂中医开始请大家收藏:(m.6xxs.com)国手:从坐堂中医开始龙虾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