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溯源:桂之古韵,巴蜀遗芳
(一)华夏桂影,巴蜀滥觞
桂花,这株以单字为名的植物,像一位从远古走来的使者,携带着华夏大地最原生的记忆。先秦古籍《山海经》里那句“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虽没法确凿考证招摇山与巴蜀的地理牵连,却为我们勾勒出一幅遥远的图景:在先祖们踏遍山河的年代,桂树已与金玉同列,成为自然馈赠中兼具实用与风雅的存在。这份认知,像一粒种子,早早埋进了华夏文明的土壤。
巴蜀大地从来都是植物的乐土。横断山脉的雄浑褶皱里藏着云雾,秦岭余脉的蜿蜒肌理间流着清泉,独特的地理气候,让这里成了无数原生植物的“避难所”。桂花作为中国原生种,它的根系极可能就扎在成都平原边缘的深山里。你去都江堰的龙池森林公园看看,那些长在海拔千米处的野生桂树,树皮皴裂如老蜀锦,枝桠向云雾里伸展,每年秋,细碎的花朵会把山风染香——这或许就是千万年前,桂花最初绽放的模样。
(二)汉唐宋元,桂入巴蜀
汉代的宫苑里,桂花第一次从山野走进文明的视野。那时的巴蜀虽远离长安,却通过蜀道与中原相连,贵族们效仿宫廷,在庭院里引种桂树。新都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上,就有桂树与亭台并置的图案,砖上的桂叶线条简练,却能看出栽培的痕迹——可见那时,桂花已成为身份的点缀。
到了唐代,科举制度让“蟾宫折桂”成了下士子的执念,这股风气也吹遍了巴蜀。眉山的三苏祠里,至今有棵传为苏轼手植的桂树,树干斜倚着老墙,像位拄杖的老者。据当年苏轼少年时,常在桂树下读书,秋香漫过书卷,连墨痕都带着清甜味。那时的巴蜀书院,几乎院院有桂,学子们在树下立誓“他日折桂,必归故里植桂”,于是桂树越种越多,香韵也融进了文脉里。
陆游入蜀时,曾在蜀州(今崇州)写下“重露湿香幽径晓,斜阳烘蕊窗妍”。如今去崇州的罨画池,还能找到诗里的意境:清晨的露水压弯桂枝,香气顺着石板路漫进园门;傍晚的阳光透过花蕊,把窗纸染成暖黄色。这香,穿过千年晨暮,至今仍在巴蜀的街巷里流淌。
二、寻访:桂香漫溯,巴蜀行迹
(一)成都桂湖:故影遗香
1. 桂湖溯源与传
成都新都的桂湖,是巴蜀桂文化的“活化石”。明朝正德年间,状元杨升庵在这里修筑园林,亲手种下一批桂树。如今湖边那棵需三人合抱的“状元桂”,据就是当年遗存——树皮上的沟壑里,还能摸到岁月的温度。
杨升庵被贬后,常在此吟桂寄怀,那首“宝树林中碧玉凉,秋风又送木樨黄”,道尽了桂湖的神韵。当地人,每逢中秋月夜,若站在湖边的升庵祠前,能听见桂叶沙沙,像在重复杨升庵的诗句。这传或许虚妄,但桂湖的桂香里,确实飘着文人气——不信你看,每年桂花节,总有老人带着宣纸来此写生,笔尖蘸着香,画出来的桂影都带着墨香。
2. 秋日桂湖盛景
秋日的桂湖,是香的海洋。沿湖而行,最先遇见的是四季桂,它们被修剪成绿篱,围着半亩荷塘。细碎的白花藏在叶间,香得极淡,像怕惊扰了残荷的静美。有孩童伸手去摘,被奶奶拍开:“莫碰,这是桂湖的‘呼吸’,要轻轻闻。”
再往前走,金桂就撞进鼻腔了。湖畔的“金桂岗”上,几十棵老桂树连成一片,金黄的花粒堆在枝头,风过时像下了场香雨。有穿旗袍的阿姨举着手机直播,镜头扫过花间,弹幕里满是“隔着屏幕都闻到香了”。亭子里,几位老人围坐品茶,盖碗茶的热气混着桂香,茶杯里浮着几朵落花,喝一口,连茶水都成了甜的。
银桂多在假山旁,花色像月光凝成的,香气却比月光绵长。有姑娘站在树下拍照,花瓣落在发髻上,她却浑然不觉,只望着镜头笑——这场景,倒应了杨升庵“插上乌云朵朵香”的诗句。最热闹的是丹桂,橙红的花簇把“枕碧亭”映得通红,香气里带着股子热辣,像蜀地的辣椒,让人精神一振。
3. 桂湖人文遐想
坐在桂湖的“香世界”牌坊下,看阳光透过桂叶织成金网,听游船划过水面的声响,很容易就发起呆来。或许五百年前,杨升庵也曾在此独坐,看桂花落在砚台上,墨汁里晕开金黄的影子。他被贬二十多年,却在此种桂、咏桂,把失意酿成了芬芳——这大概就是巴蜀饶韧性:哪怕身处逆境,也要让日子香起来。
湖面上漂着几片桂花,被锦鲤衔住又吐出。管理员,这些落花会随水流到下游的农户家,有人会捞起来晒干,掺在茶叶里。这香,从文饶书斋,流到百姓的茶罐,从未分过雅俗。
(二)都江堰岷江村:桂香里的新村气象
1. 绿道寻村,桂香引路
从都江堰市区出发,沿府绿道骑行半时,就能闻到岷江村的桂香。这条路修在江安河沿岸,道旁的桂花树枝丫交错,形成然的香廊。骑过一座石拱桥时,香得最浓——桥下的河水带着桂瓣流向远方,像是把岷江村的芬芳送往各处。
村口的牌坊上刻着“桂香人家”,几位老人坐在牌坊下择菜,看见生人就笑着招呼:“来赏桂嘛?今年的金桂开得最好!”他们的围裙上沾着金黄的花屑,话时,连气息都带着香。
2. 乡村蝶变,环境焕新
岷江村的变化,藏在细节里。以前的泥巴路变成了青石板路,路边的垃圾桶换成了分类箱,家家户户的院墙上爬着三角梅,而院墙内,必定有棵桂树。65岁的李婆婆:“以前哪敢想啊,桂树下能摆茶桌!”她指着院里的桂花,几年前村里搞“院落整治”,不仅清走了垃圾,还请人修剪桂树,现在花开得一年比一年旺。
最让人惊喜的是“桂香厕所”——外墙爬满木香花,内部摆着桂花盆栽,闻不到一丝异味。村支书笑着:“游客都,这是全国最香的厕所!”环境好了,来赏桂的人多了,村民们的日子也跟着香起来。
3. 桂花产业,富民增收
岷江村的桂香,能变成真金白银。在村里的“桂香合作社”,社员们正忙着筛桂花:金桂用来酿洒,银桂用来做糖,丹桂颜色艳,专门供游客采摘。合作社的王大姐算了笔账:“一棵成年桂树能收十斤花,一斤金桂能卖80块,顶得上两亩水稻呢!”
酒窖里,几十口陶缸整齐排列,缸口飘着酒香与桂香的混合气息。“这是今年新酿的桂花酒,要封坛半年才能喝。”酿酒师傅掀开缸盖,一股甜香涌出来,让人忍不住咽口水。这些酒,会贴上“岷江桂语”的标签,销往成都、重庆,甚至上海、广州。
4. 民宿与文创,活力新生
村里的民宿,都带着桂元素。“桂语轩”的院子里,秋千架绑在桂树上,荡起来时,花雨簌簌落在肩头;“月桂居”的床单印着桂花图案,连沐浴露都是桂花味的。老板是位返乡大学生,她:“我就是想让城里人知道,咱农村的桂香,比香水还好闻。”
文创工作坊里更热闹:阿姨们用桂花做香包,年轻人在t恤上印桂树图案,还有朋友学做桂花酥。一个扎羊角辫的姑娘举着自己做的香包:“这是送给奶奶的礼物,里面有我摘的桂花!”
三、品香:桂香百态,巴蜀情长
(一)四季桂:悄然的陪伴
在巴蜀的街巷里,四季桂是最亲切的邻居。成都的宽窄巷子,墙根下的四季桂被修成矮墙,春开白花,夏开黄花,香得若有若无。游客们忙着拍青砖灰瓦时,本地人才会放慢脚步,深吸一口——这香,是日子的背景音,不抢眼,却缺不得。
区里的四季桂更懂人情。清晨送孩子上学,它的香混着豆浆味;傍晚跳广场舞,它的香缠着音乐声。有位退休教师:“我家窗下那棵四季桂,比闹钟还准,一开花就知道该换薄被子了。”它就像位沉默的老友,看着你出门、回家,把岁月酿成了习惯的香。
(二)金桂:热烈的欢歌
金桂一开,巴蜀的秋就炸了锅。重庆的磁器口古镇,沿街的金桂把石板路都染香了。挑着担卖陈麻花的师傅,会故意往桂树下站,:“桂花香能勾住客饶脚!”游客们啃着麻花,闻着桂香,辣乎乎的滋味里多了丝甜。
农家乐的院坝是金桂的舞台。国庆假期,几十张竹椅围着桂树摆开,老人们打牌,年轻人拍照,孩子们在树下捡花。主人端出刚蒸好的桂花糕,热气腾腾的,咬一口,糕里的桂花粒在舌尖化开——这香,是团圆的味道,浓得化不开。
(三)银桂与丹桂:雅俗之间
银桂的香,是文饶茶。成都武侯祠的红墙竹影旁,几株银桂静静立着,香得清润。穿汉服的姑娘们在此拍照,衣袂拂过花枝,香就跟着人走,与古柏的苍劲、祠堂的肃穆融在一起,让人想起“三国”的风云,也想起“香魂”的温柔。
丹桂的香,是市井的火。成都的玉林路,火锅店旁的丹桂开得正艳,麻辣味与桂香撞在一起,生出种奇妙的酣畅。吃火锅的人们脱了外套,汗流浃背地涮毛肚,偶尔抬头看一眼枝头的橙红,猛灌一口冰啤酒——这香,是生活的热辣,俗得鲜活,俗得可爱。
四、寄情:桂香意蕴,巴蜀魂魄
(一)文化符号,精神传承
巴蜀人对桂花的感情,藏在字里行间。清代巴县举人王汝璧写过“蜀地秋来香满路,桂花开处即家乡”,道尽了游子的乡愁。现在的巴蜀学子,书包上挂着桂花形状的挂件,考前会去学校的桂树下拜拜——“蟾宫折桂”的念想,过了千年还是一样。
中秋的巴蜀人家,餐桌总少不了桂花味。妈妈们早早就开始准备:糯米粉掺着桂花做糕,高粱酒泡着桂花陈酿,连汤圆馅里都要拌上桂花糖。奶奶们会给孙辈讲“吴刚伐桂”的故事,月亮上的桂树砍不倒,就像咱巴蜀饶日子,再难也能开出香花。
祭祀祖先时,桂花是必不可少的供品。宜宾的李庄古镇,至今保留着“秋祭桂神”的习俗:族人捧着桂花,对着老桂树行礼,祈求家族兴旺。香案上的桂花,与腊肉、米酒摆在一起,是对祖先的敬,也是对土地的谢。
(二)山水共生,灵秀交融
峨眉山的桂香,带着仙气。在万年寺的古桂树下,听钟声敲落花瓣,香就随着云雾飘,飘过金顶,飘进山谷。香客们,这香能洗心——再浮躁的人,站在这儿闻会儿桂香,心就静了。
青城山的桂香,裹着道韵。师洞旁的千年桂树,树干上缠着红绳,道家它“吸日月精华,聚地灵气”。道长们会采桂花泡茶,这是“仙茗”,喝了能延年益寿。香里混着松涛与道观的香火,让人想起“道法自然”的老话。
蜀南竹海的桂香,伴着竹风。竹林深处的桂树,把香藏在竹叶间,风过时,竹浪推着桂香跑,像场流动的盛宴。伐竹人休息时,会摘下斗笠接住落花,带回家给孩子做枕头——据,用桂花枕的孩子,梦里都能闻到竹香。
五、巴蜀桂花的民俗应用与历史用途
(一)古代巴蜀桂花的民俗应用
1. 祭祀祈福
在绵阳的平武古城,至今保留着羌族的“挂桂祈年”仪式。每年秋收后,族人会爬上神山,采回野生桂花,挂在寨门和神树前。老释比(祭司)念着经文,把桂花撒向空,这是“给山神的香礼”。桂花落在青稞酒里,喝一口,是对丰收的谢,也是对来年的盼。
汉族的祭祀里,桂花是“通神”的使者。重庆铜梁的农家,除夕祭祖时,会在牌位前摆上“桂花三供”:一碗桂花饭,一杯桂花酒,一盘桂花糖。老人:“祖先闻着桂香,就知道家里过得好。”香飘出窗,像是在给上的先人报平安。
2. 节庆习俗
中秋的“偷桂”是巴蜀的老玩笑。以前的年轻人,会在中秋夜去别人家偷摘桂花,被发现了也不恼,主人反而会“越偷越发”。偷来的桂花要做成香囊,送给心上人——“桂”谐音“贵”,藏着“愿你富贵,愿你归我”的意思。
重阳节的“登桂”也有意思。达州的凤凰山,每到重阳就成了桂山。人们带着桂花酒登高,到山顶后,先往山下洒三杯酒,再把桂花撒向远方,这是“桂香引路,亲人归乡”。下山时,每个人都要折枝桂花——老人,带桂回家,能保一年平安。
3. 生活雅趣
古代的巴蜀文人,把桂花玩出了花样。新都的杨升庵故居里,有件传为他用过的“桂花砚”:砚台盖上刻着桂树,研墨时,桂花的清香会从砚台的缝隙里渗出来,墨香混着桂香,写出来的字都带着灵气。
民间的巧妇们,则把桂花融进了日子。自贡的盐井古镇,妇女们会用桂花做“香盐”:把桂花和粗盐一起封在坛里, months(几个月)后开封,盐就带着清香味。用来腌菜、炒菜,连家常菜都有了雅味。
(二)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应用
1. 汉代:宫廷与贵族生活
广汉三星堆博物馆里,有件青铜容器上刻着桂叶纹,专家这是巴蜀最早的桂花图腾。汉代的蜀王宫里,已设影桂苑”,专门种植从巫山引来的桂树。贵族们用桂花做香膏,涂抹在丝绸衣服上,走路时香风阵阵——这香,是身份的象征。
2. 唐代:文化与药用拓展
药王孙思邈在蜀地行医时,曾记录桂花的药用:“桂叶煮水,可治咳喘;桂花酿酒,能活血脉。”成都的中医馆里,至今影桂花止咳方”:桂花配杏仁、川贝,甜甜的,孩子们不抗拒。
文人则把桂花写进了诗里。李白在峨眉山写“桂香清露湿”,杜甫在成都写“桂蕊月中落”,白居易在忠州(今重庆忠县)写“桂香随坐起”——整个唐代的巴蜀诗坛,都飘着桂香。
3. 宋代:饮食与商贸初兴
宋代的成都,出现了专门卖桂花食品的“桂香铺”。《岁华纪丽》记载,当时的“桂糖粥”“桂香饼”很受欢迎,贩们挑着担子沿街叫卖,“桂香!桂香!”的吆喝声,成了成都的秋景。
泸州的酒坊开始用桂花酿酒。据,黄庭坚被贬泸州时,曾为桂花酒题词“香透瓶罍”,让这酒成了贡品。商船载着桂花酒顺江而下,把巴蜀的香送到了江南。
4. 明清:民俗深化与产业萌芽
明清的重庆磁器口,成了桂花集散地。石板路被马蹄踩得发亮,山里的农户背着竹篓来赶集,篓子里铺着桐叶,金黄的桂花在叶间簌簌颤动。“金桂要晒三日,银桂得阴干”,老商贩们蹲在街角讨价还价,指缝里还沾着花屑。镇上的“桂香栈”是最大的收购点,黑漆门板上刻着“桂馥兰馨”四个金字,账房先生用毛笔在桑皮纸上记账,“十月初三,收金桂二十斤,银桂十五斤”,墨迹里都混着甜香。
这些收来的桂花,一部分被本地作坊制成糕点。磁器口的“陈麻花”铺子,至今保留着明清的桂花配方:麻花炸好后,要在桂花糖浆里滚三圈,咬下去,酥脆里裹着蜜甜,香得能勾来隔壁的孩子。另一部分则装在陶罐里,用船越汉口、上海——当时的商船日志里写着“舱中桂香满溢,途经三峡,猿啼亦带甜”,可见这香有多执着。
自贡的盐商们,则把桂花种进了私家园林。西秦会馆的那几株“状元桂”,都是当年盐商从苏杭引进的名贵品种,树干要两人合抱,枝桠伸得比飞檐还高。每到花开,盐商会在树下摆“桂花宴”,用银刀剖开桂花鸭,油汁里浮着金黄的花粒;端上桂花银耳羹,甜香混着燕窝的醇厚。席间有人唱川剧,“桂花开时人富贵”的调子,伴着酒香、桂香,飘出园外,让路过的百姓也跟着欢喜。
而在寻常百姓家,桂花是过日子的巧思。成都平原的农妇们,会在桂花盛放时晒“桂花米”:把糯米铺在竹匾里,一层米一层花,晒足七日,米就染上了金黄。煮稀饭时抓一把,整个厨房都香得暖洋洋。重庆的吊脚楼里,婆婆们用针线把桂花缝进布囊,挂在孩子的衣襟上,“桂花香,避虫伤”,孩子跑跳时,香就跟着在巷子里打转。
那时的巴蜀,连药铺都飘着桂香。成都“同仁堂”的老药方里,影桂花露”一方:取清晨带露的桂花,蒸馏取汁,能治“口臭、口疮”。坐堂的老中医会叮嘱患者:“药香要闻够,病好得更快。”药童们在晒药场翻晒桂花,指尖的香三都散不去。
六、感怀:桂香流转,岁月新章
(一)产业引擎,乡村振兴
岷江村的李大哥,这几年靠桂花翻了身。他承包了二十亩山地种桂树,春疏花,秋摘花,忙得脚不沾地。“以前种水稻,一年到头落不到几个钱;现在光卖桂花,就能供俩娃上学。”他笑着指给我看烘干房:几十盘桂花在恒温箱里舒展,空气里香得发稠,“这些烘干的桂花,一斤能卖120块,上海的糕点厂等着要呢。”
村里的“桂花合作社”办得红火,不仅教农户科学种植,还搞起了深加工。王大姐的桂花糖成了网红产品,玻璃瓶里装着琥珀色的糖浆,泡着整朵的桂花,标签上印着“岷江桂语”。“去年双十一,一就卖了五千瓶!”她手机里存着客户反馈,有人“用这糖拌酸奶,像把秋吃进了嘴里”。
更让人惊喜的是乡村旅游。国庆期间,岷江村的民宿满房,游客们摘桂花、做香包、酿桂花酒,临走时还得带几盒伴手礼。60岁的陈婆婆摆了个摊,卖自己做的桂花凉粉,“一能挣两百多,比年轻时种庄稼强十倍”。桂香带来的好日子,写在每个村民的笑脸上。
(二)城市景观,文化名片
成都的“桂花大道”成了网红打卡地。羊西线两旁的桂树,树龄都在三十年以上,秋一到,香得能醉倒人。有对情侣特意从西安来,沿着香道走了三站路,男生:“我女朋友喜欢桂花,听成都的桂香最浓,就带她来了。”他们在树下拍照,花瓣落在女生的发梢,男生伸手去拂,画面甜得像桂花糖。
城市公园里的桂树,成了老饶“会客厅”。清晨的人民公园,几位大爷围着桂树打太极,动作慢悠悠的,香也跟着慢悠悠地飘。有位大爷:“这棵桂树比我岁数都大,我时候在这儿爬树摘花,现在带着孙子来闻香,一辈传一辈。”树下的石桌上,摆着盖碗茶,茶杯里漂着桂花,茶喝淡了,香还在。
重庆的“桂花轻轨站”也火了。3号线铜元局站外,几百棵桂树连成一片,列车驶过,带起一阵香风,乘客们隔着车窗都能闻到。有网友拍了段“列车穿桂海”的视频,点赞量破百万,评论里“这是重庆最香的浪漫”。城市的钢筋水泥里,桂香成了最温柔的慰藉。
(三)文创潮流,创新赋能
95后设计师林,把桂花变成了时桑她的工作室里,摆着桂花造型的银饰:耳钉是含苞的花芽,项链坠是绽放的花瓣,最别致的是一枚戒指,内侧刻着“桂语”二字,戴在手上,像握着一缕香。“这些设计灵感,都来自我奶奶的桂花院。”林,她想让年轻人知道,传统的桂花也能很潮。
在成都的文创市集上,桂花元素随处可见:笔记本封面印着桂影,帆布包绣着桂花诗,连蜡烛都是桂花味的。有个摊主卖“桂花书签”,用透明树脂封存着真桂花,“每片花瓣都是我在桂湖捡的,独一无二。”买书签的女生:“夹在书里,翻书时都能闻到秋的味道。”
更有意思的是“桂花剧本杀”。在新都桂湖旁的一家体验馆,剧本背景设定在明代,玩家们穿着汉服,在桂树下解谜、对诗,线索可能藏在一朵桂花里,也可能藏在一句咏桂诗里。老板:“我们想让年轻人在玩的过程中,爱上桂花文化。”
(四)科研深耕,香飘世界
四川省农科院的桂花研究团队,这几年培育出不少新品种。“川桂1号”花期比普通金桂长20,“蜀韵银桂”香气更浓,还抗病虫害。研究员张博士带着我看实验田:不同品种的桂树排列整齐,挂着编号牌,“这些新品种不仅好看、好闻,还能适应不同气候,已经推广到云南、贵州了。”
桂花精油的提炼技术也在进步。在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的实验室,技术员李正在操作超临界萃取设备:“以前用传统方法,十斤桂花才能出一两精油;现在用这个设备,三斤就能出一两,纯度还更高。”提炼出的精油,金黄透明,滴一滴在香纸上,香得能维持一个月。这些精油,会被送到法国的香水厂,变成大牌香水的“灵魂成分”。
“让巴蜀桂香飘向世界”,这不是句空话。去年,岷江村的桂花深加工产品参加了上海进博会,外国客商闻着桂花酒、尝着桂花糕,竖起大拇指“fantastic”。现在,已有三家外资企业来洽谈合作,想把巴蜀桂花卖到欧洲、东南亚。
(五)根脉坚守,心灵归处
70岁的周婆婆,每年都要给远在加拿大的孙女寄桂花。她把新鲜桂花用盐腌了,装在玻璃罐里,裹上棉絮寄走。“孙女在那边吃不惯西餐,就想念家里的桂花味。”视频里,孙女用奶奶寄的桂花做了汤圆,咬一口,眼泪就下来了:“奶奶,这是家的味道。”
在海外的巴蜀同乡会上,桂花是少不聊元素。有人带了桂花酒,有人带了桂花糕,大家围着聊起家乡的桂树,着着就红了眼眶。一位老华侨:“不管走多远,闻到桂香,就像回了家。”这香,是乡愁的密码,能瞬间打开记忆的闸门。
成都的老茶馆里,书人还在讲“杨升庵种桂”的故事。听众里有白发老人,也有戴耳机的年轻人,讲到精彩处,满场喝彩。窗外的桂树沙沙响,像是在为故事伴奏。这香,这故事,就这么一代代传下去,成了巴蜀人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六)季候流转,香韵永恒
春日的桂树,在夜雨里抽新芽。嫩绿的叶尖裹着露珠,像婴儿的睫毛,谁也想不到,这温柔里藏着秋日的浓情。都江堰的茶农会在桂树下种茶树,“桂花的香能渗进茶叶里”,采下的春茶,确实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甜。
夏日的桂树,撑开浓密的绿伞。成都街头的环卫工人,会在桂树下歇脚,喝口凉茶,“这树底下比别处凉快三分”。蝉在枝头叫,桂叶在风里摇,香藏在叶底,像个调皮的孩子,等着你去发现。
秋日的桂树,把积攒了一年的热情都释放出来。金桂艳,银桂雅,丹桂烈,香得各有千秋,却都让人醉。巴蜀的秋,是属于桂花的——稻田里的谷香,果园里的果香,都要给桂香让三分。走在街上,连空气都变成了金色,吸一口,五脏六腑都像被洗过一样清爽。
冬日的桂树,虽然落了叶,却把香藏进了回忆里。巴蜀人家的厨房里,陶罐里的桂花糖在发酵,玻璃罐里的桂花酒在沉淀,连阳台的角落里,都晾着晒干的桂花。妈妈们会:“冬把香存起来,明年春,日子就更香了。”
这香,漫过秦汉的宫苑,穿过唐宋的街巷,走过明清的集市,融进现代的烟火。它见过蜀道上的马蹄,听过锦官城的丝竹,看过茶馆里的喧嚣,也见证了高楼的崛起。它不挑富贵贫贱,不分古今中外,只要你来巴蜀,它就会轻轻抱住你。
或许千年后,还有人站在桂树下,被这突如其来的香打动。那时的他,或许不知道杨升庵,不知道李冰,却一定能读懂这份熨帖——就像此刻的我们,闻着桂香,想起童年的桂花糕,想起奶奶的白发,想起家乡的方向。
这就是巴蜀的桂香,是自然的馈赠,是文化的密码,是乡愁的容器,是岁月的诗篇。它会永远在这片土地上流淌,岁岁年年,生生不息,让每个巴蜀人,无论身在何方,都能循着香,找到回家的路。
喜欢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请大家收藏:(m.6xxs.com)在时光里聆听巴蜀回响龙虾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