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六的大暑,毒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全县 8000 亩春播地已进入灌浆盛期 —— 杂交一代莜麦的穗子沉甸甸地垂下,茎秆却依旧挺拔;冬麦的麦粒从乳熟向蜡熟过渡,田野里弥漫着淡淡的麦香。但技术联合组的巡查日志上,已记下了三起问题反馈:“青山乡部分农户网格支架拉太紧,植株生长受阻”“西山乡有农户未按配方施肥,偏施氮肥导致茎秆仍偏细”“绿水乡杂交麦地块出现零星叶枯病”。
陆承泽拿着反馈日志,在县域调度中心召开紧急碰头会:“技术推广不能‘一刀钳,农户操作有偏差很正常,必须尽快上门指导整改;另外杂交一代的叶枯病要警惕,不能影响灌浆!” 会议刚结束,县气象站的紧急预警就传来:“今晚至明日,全县将有六级阵风,局部地区可达七级,请注意防范作物倒伏!” 晚秋当即拍板:“启动抗倒应急响应!各乡镇互助队连夜排查支架搭建情况,技术骨干分片指导整改,重点帮扶困难户和操作不熟练的农户!”
夜幕降临,田野里亮起星星点点的煤油灯 —— 老周带着互助队在青山乡调整支架:“你看这支架拉得太紧,茎秆都被勒出印了,按专家的,留半寸活动空间!” 他手把手地教农户松开麻绳,重新固定;刘红梅则带着学员在西山乡检查施肥情况,用土壤养分检测仪现场测量:“这地块氮含量超标,磷钾不足,连夜补撒 5 斤草木灰,能中和部分氮肥,还能增强茎秆韧性!” 苏老实的监督组也全员出动,确保整改不留死角:“每个地块整改完,农户、互助队员、监督员三方签字,明早大风来临前,必须完成所有问题地块的整改!”
午夜时分,狂风如期而至 —— 六级阵风卷着沙尘呼啸而过,田野里的作物剧烈摇晃,发出 “沙沙” 的声响。流民老王裹着蓑衣,冒着大风跑到自家的杂交麦地块,借着远处的灯光一看,悬着的心瞬间放下:“好家伙,风这么大,麦秆晃得厉害,却没一棵倒伏的!隔壁老李家没按要求调密度,倒了一片!” 李婶家的对比田更是鲜明:用了抗倒方案的半亩地,植株虽剧烈摆动却始终挺立;按传统方法种植的半亩地,已有三成植株倾斜,穗子贴在霖面上。
次日清晨,风停雨歇,全县倒伏情况统计结果出炉:采用 “三维抗倒方案” 的 6000 亩地块,倒伏率仅 3.2%,且多为轻微倾斜,可人工扶直;未完全落实方案的 2000 亩地块,倒伏率大 28%,部分地块严重倒伏,已影响灌浆。县委农工部部长在现场查看后,对攻关组竖起大拇指:“这抗倒技术真是经住了实战考验!现在要赶紧组织扶苗、补肥,把损失降到最低!”
陆承泽当即阻止 “灾后补救专班”:“轻微倾斜的地块,人工扶直后用土压实根部;严重倒伏的,剪掉下垂的枯叶,叶面喷施 0.3% 磷酸二氢钾溶液,补充养分;所有地块都要检查病虫害,防止雨后病菌滋生!” 学员张带着农户在倒伏地块扶苗:“扶的时候要轻,别折断茎秆,压实根部后撒点草木灰,既能杀菌又能保墒!” 专家团队则针对反馈的问题,优化抗倒技术方案:“网格支架简化为‘十字支撑’,每亩只需 4 根竹竿、2 道麻绳,降低操作难度;施肥配方调整为‘前期控氮、中期补磷、后期稳钾’,打印成图文并茂的‘施肥口诀卡’,发放到每户农户手中!”
与此同时,五村的育苗温室里,杂交二代的培育正迎来关键节点 —— 陆文斌带领团队,针对杂交一代出现的叶枯病和西山乡低产田耐旱性不足的问题,进行品种迭代:“我们在杂交一代的基础上,回交了本地老莜麦的抗病基因,现在杂交二代的幼苗,叶枯病抗性提升了 50%!” 他指着温室里的幼苗,对学员们:“你们看,杂交二代的根系比一代更发达,主根长度达 15 厘米,比一代长 3 厘米,耐旱性更强,更适合西山乡的沙质土壤!”
为了加快杂交二代的繁育,团队创新采用 “温室育苗 + 大田移栽” 模式,将杂交二代的生长周期缩短了 15 ;同时在全县 4 各不同土壤类型的地块设 “迭代试验田”,监测其抗倒性、丰产性、适应性。“杂交二代的茎秆粗度已达 3.5 毫米,比一代粗 0.3 毫米,韧性提升 15%!” 六月底,迭代试验田传来捷报,杂交二代在沙质土、黏质土、低产田的适配率均达 90%,穗粒数比一代多 10%,千粒重增加 2 克。
困难户的灾后补救和技术升级同步受益 —— 老王的地块经扶苗补肥后,灌浆进度未受影响,他拿着施肥口诀卡,笑着:“以前施肥凭感觉,现在按卡上的来,简单好记,明年俺直接种杂交二代,省心又高产!” 李婶家的对比田,经补救后减产控制在 5% 以内,她当场表示:“明年全部用专家的新方案、新种子,再也不按老法子种地了!” 老周的互助队还为全县 50 对无劳动力的困难户,提供 “灾后补救全程托管” 服务,确保他们的地块不减产、不减收。
七月中旬,灌浆期管护进入尾声 —— 优化后的抗倒技术在全县全面推广,作物长势喜人,病虫害发生率控制在 2% 以内;杂交二代的幼苗已在试验田扎根,长势健壮;灾后补救的地块,麦粒饱满度与未倒伏地块基本持平。陆承泽拿着灌浆期监测数据,在县域丰产动员会上宣布:“今年全县莜麦预计亩产可达 420 斤,冬麦亩产 380 斤,创历史新高!杂交二代将于明年在全县推广,届时产量还能再提 10%!”
县委当场决定,将县域良种繁育基地的规模扩大到 20 亩,建设 “杂交品种提纯复壮车间”,确保种子质量;同时下拨专项经费,为每个乡镇配备 “土壤养分检测仪” 和 “病虫害快速诊断仪”,让技术服务更精准、更高效。农户们围着试验田的杂交二代幼苗,脸上满是期待,马大叔:“有了专家的技术和越来越好的种子,俺们农民的日子,就像这灌浆的麦粒,越来越饱满!”
傍晚的夕阳洒在田野上,杂交一代的麦浪随风起伏,却始终挺拔;育苗温室里,杂交二代的幼苗在灯光下茁壮成长;技术骨干们还在整理灌浆期的数据,为秋收做准备。晚秋、陆承泽父子、老周、苏老实、刘红梅站在田埂上,看着满田的希望,脸上满是欣慰。
陆承泽:“技术攻关从来不是一劳永逸的,要在实战中检验,在反馈中优化,才能真正扎根田间、惠及农户!” 陆文斌补充道:“下一步要加快杂交二代的提纯复壮,培育出稳定遗传的本地良种,同时建立种子繁育、推广、回收的闭环体系,让农民用上放心种、高产种!”
喜欢六零饥荒:携空间暖荒年请大家收藏:(m.6xxs.com)六零饥荒:携空间暖荒年龙虾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