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武皇帝,汝南安城人也,姓周,讳略,字孟经,故周平王之后。祖父浩,父鸿,世仕州郡。鸿举孝廉,官至京兆新丰令。
太祖少孤,长七尺八寸,貌严正。与母、弟丰等躬耕于安城,然有文武志介,喜读书,通《左氏》,精律令,知兵法,好习五兵,犹擅矛、弓。善下人,少有争附者。时与宗中诸儿於田陇戏,常玩“军阵”言:“三军闻令!鼓而进,金而收。”
时人莫知,独宗子洋异之曰:“是子必吾族复二千石!”
建宁四年,时十七,有冬寇抄掠汝南诸县,侵至公县乡,公聚族少年寅夜击贼,一箭诛首,三箭定乾坤,斩二十余级,犹名震郡郑县召游徼,郡辟贼曹,皆不就。汝南令刘之,举太祖通《左传》,诣太学。
公族时与同郡袁氏互为姻亲,然公常斗殴于袁术而素善袁绍,多与之论《易》。常语:“《易》云: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吾等大丈夫处事当以为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岂可耕读老于田陇间。”
汝南许邵评云:“略有故赵马服、孝景苍鹰之奇,战克之将,国之爪牙。”
-----《九州春秋——太祖本纪》
大汉熹平元年,京师雒阳。
初日始升,摩赤霄灿烂如锦,春风吹来,麦穗一波浪,试春独成眠。满浮云,为霞拥一旭黄。烨然变云,有如禽兽,有如蒲莲,视朝日秘环中,有如仙人见。
驾两驾驺行在道,官道两旁则麦田矣。今年最为秋水,蒸麦遥,风一吹,苍麦伏截,香热气大来。远远地可以看到有三三两两的田奴,光着膀子在其间劳作。
初日,车马过多。有布履诸儒,有衣文贾人,有皂衣黔首。世不宁、路不靖,行人多佩短刀、长剑。
时车架洛永桥,待通关检校。车中有一青年闭视之,右一健壮少年曰:“阿兄,俺有不知,见城牌坊“雒”,字何不与《左传》言三水‘洛’也。”
闭目称“阿兄”者,姓周名略,字孟经,汝南安城人。
周略开口道:“汉以火德王,忌水,故去水而加佳,改洛为雒。”
健壮少年笑道:“子不语怪力乱神,乃整此有不得。自孝安皇帝以来,外戚、中官多争之;今帝赖王甫、曹节等除窦武始得正位,阉人势盘蒂深固,宦官弄权,父兄子弟皆为公卿列校、牧守令长,布满下。恨故大将军窦武、故太傅陈蕃未尽其功。”
“元福慎言”!周略开目正色:“自光武定鼎下以来,宦者纵横,为可窃国?唯外戚——前有王莽者,近有窦、邓、阎、梁。乱政窃国两者孰重?”
健壮少年,姓周名仓,字元福——周略族弟,其人粗通文字,膂力疾健,善手搏技击。
“窃国为大逆!”
周略笑道:“汝非颇明也!中官刑余之人篡不了国。复且思之,如窦、邓、阎、梁皆宦灭之,于梁冀专恣,余诚十恶不赦邪!”
“这...以兄之见耶?”
周略以为:“彼未必恶人也,而子弟从横,则不免引上疑。而宦者近君前,譬犹帝之虱也。阴燃,除外戚之际取富贵,谁复而取虮虱乎!故除却宦者非一素之事,只可就事论事、个案个办,绝没有斩尽杀绝的办法。”
“计将安出?”仓目亮道。
“水至清而无鱼…”周略分析道:“何况现在是一潭浑水!想清就能清得了吗?这些外戚大将军,哪个不是阉人帮忙才能掌握大权的?宦官外戚本为一体,都是日久变心反目为仇罢了!远的不论,就当今陛下初登大宝时,窦武得以主持大局实有王甫等人相助。句不好听的,也有卸磨杀驴之嫌。”
“故窦武今起党者,身所亲而已;论殊不亲,为之声援,太傅陈蕃亦非是。士族所假窦武之势,发于宦官,武实无强盛!”
“最重者,窦武不得之兵权于北军五校。”
于是周略、周仓,议论时事,戍永桥老卒饮曰:“车中速出路引、文牒。”
周略先整衣冠,然后下车,却见其十分英武:一米七澳个子,国字脸,剑眉星目,头裹帻巾,腰间悬挂了一柄长剑。
周略先看了看关卡四边,发现搜查的特别严格,揖向老卒道:“敢问兄,今何烦也?”
老卒见其儒饰尚礼,改其前色曰:“先生不知!太傅胡广薨,为之者多矣,不敢不严。”
入城则驿,结钱后,略浴更衣,薰薰燧,以帖将趋袁绍。
“十年生聚,今方始之。”周略心中感慨道:“我穿越汉末十年,如今上洛,这是我在汉末的起点。”
原来此周略是个穿越者,十年前穿越到一个同名同姓的孩童身上,时下大疫,孩童父亲鸿和嫡妻、长子、二子皆染病而亡,不过长子就是周略,周略前世是个普通的大学生,因为去驾校学车,错把油门当刹车,和一辆运输蔬材货车相撞,把自己给撞死了——接着就莫名其妙的就穿越了。
起初,周略是懵逼的:“好家伙!穿越汉末,虽然距离黄巾大起义还有二十四年,但是我重生一次也不能不满六十而亡吧。”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该在这汉末存活下来——不求闻达于诸侯,苟全性命于乱世:
一、投张角?不可,必败之局,身死族灭。
二、跑路隐居?太平道声势浩大,八州响应,无处可据。纵逸,路遇贼虏何如?
三、招兵买马?盖言语易诸难也。今无威望,又无财,世莫知,何以聚众?岂学刘备——吾汉宗室云云?可吾姓周,不姓刘。
可是办法总比困难多:虽然比不上曹、袁、孙、刘,但是目前的处境比做黄巾好:
首先,出身汝南周氏——士族、州郡豪右;士族以耕读传家,掌握着教育资源——汝南周氏儒学传家,五经纵横。【注1】
其次,算是自耕农,有田地50亩,一座院落。母亲是袁氏女,论辈分是袁绍的族姑姑。
再次,自己的“金手指”:除了是个“穿越者”,就是马铃薯、玉米、红薯、辣椒——蔬菜车相撞的“赠品”。
最后终结——周略叹息道:“还要靠读书出人头地!为什么别人穿越不是皇帝就是王爷,最次的也是地主豪强。”
习武读书入太学,太学毕业可出仕。但能作官儿,最好是地方长吏,善治数年,威望、钱财不就有了么?”【注2】
十年来,周略春夏习书传,秋冬弋习武,积实力也。既而物少及侧村少年,与之善,打造班底雏形,毕竟“三个臭裨将顶个诸葛亮”:
周仓、周辅、周佑(三人是族弟)、韦强、黄铉、庆枫——武将养成;周丰(亲弟)、李珪、袁奋、荀邕——文士养成。吴禄、张绍、蓝蔚——文武兼资。
若事不济,亦能保乱中诸人抱团结寨。
...............................
【注1】:自孝武皇帝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兴后,光武皇帝更是倾心经学,下教化大兴。国家设立五经博士,但凡想要在文官系统升迁的士子,大多要有这五经的学术背景。“五经”就是《诗》《书》《礼》《易》《春秋》。不过,那时纸张尚未普及,五经的文本多靠手录笔抄,五经的讲解多靠口传心授。那么一些大家族开始慢慢垄断五经的文本解释权。若作为东汉的士子,就必须要依附于这些掌握经文解释权的大家族,成为他们的门生——所以大家族可以门生故吏遍下,其舆论影响和政治影响甚至超过中央——这是士族豪门形成的滥觞。
有钱有地在东汉都不叫个事儿,那都是浮财,靠不住。如果你掌握一门学术,并获得权威认可,那么你马上就能聚拢徒众百千,左右一时一地舆论,决定许多饶命运。
刘备、公孙瓒可是为了贴金,不远万里去雒阳卢植处做门生,求个经学背景。门生不是弟子,是卢植的弟子授课,卢植亲自授课的才能叫弟子。
曹操为了自证“清白”,想加入“清流士大夫”群体,也学经书,和桥玄、蔡邕、陈耽等人亦师亦友。
袁绍他们家就是因为掌握了解释《易经》的《孟氏易》的文本传承和解释权,乃代代研习《孟氏易》的经学世家,所以才能门生故吏遍下。袁绍的高祖父袁安是章帝时期的司徒;曾祖父袁京为蜀郡太守,袁敞得梁冀信服曾任司空;他祖父袁汤又担任过太尉——算起来袁家已经连续三代位列三公了。袁绍之过继父袁成英年早逝,他现随叔父生活。袁逢、袁隗在朝中也炙手可热。
【注2】东汉郡县长官是政权、兵权一把抓。开国初年,刘秀裁减吏职、省都试、罢郡兵、废郡都尉(原和郡守同级别,后来的“兵曹掾”“兵马掾”、“郡司马”地位都在太守之下,还能太守自己招募任命),改征兵为募兵。从此郡太守上马管军、下马管民,郡府部门主管可自行征辟(自主人事权)。所以东汉的太守,也称“郡将”——郡守兼领武事。
喜欢三国:帝略山河请大家收藏:(m.6xxs.com)三国:帝略山河龙虾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