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猛地转过身,眼睛眯起,扫视着那片漆黑的林子。
夜风吹得树叶沙沙作响,像是在嘲笑我的警惕。
喊了半,半个人影都没露面。
哼,搞什么鬼?
是我的错觉,还是有人在玩猫捉老鼠的游戏?
算了,我懒得纠结,这一路上,我已经习惯了孤独。
谁叫我现在是“游医”了呢?
江湖漂泊,风餐露宿,挺带劲的,不定还能撞见些新鲜事儿。
就这样,我甩甩手,继续朝西南方向走。
七啊,七像蜗牛爬似的过去。
湿谷的路可不是闹着玩的,脚底板磨出泡,腿酸得像灌了铅。
每醒来,眼前都是雾蒙蒙的山景,空气湿漉漉的,贴在皮肤上黏腻腻的,让人直想骂娘。
幸好我有神医的底子,沿路采了些野草药,嚼嚼就能止痛。
要是换了别人,早趴下了。
我呢?
哼,江灵犀可没那么娇气。
行医这么多年,什么苦没吃过?
这点事,还不足以让我皱眉。
第七,我终于钻进了一片洼地。
这里瘴雾常年不散,灰蒙蒙的像一层薄纱,钻进鼻腔,带着一股子腐烂的土腥味。
走近村口,我一眼就瞥见那块石桩。
上面刻着新式的病症代码——“咳血三划加波纹”,这是我当初在共议阁推广的玩意儿,代表肺燥疫预警。
啧啧,本来是好心帮人防病,结果呢?
码被涂改了,多添了一道斜杠,硬是变成了民间旧符“鬼喘咒”。
我站在那儿,摸着石桩的表面,冰凉的触感像刀子一样扎心。
谁干的?
大概是那些迷信鬼神的家伙吧。
真tm可笑,明明是科学的东西,非得往邪门歪道上扯。
还没等我多想,几个屁孩围坐在路边,念叨着什么谣曲。
他们的声音飘过来,阴森森的,让我脊背一凉。
“铃不响,收人,疯医娘走了没人问。”哈哈,疯医娘?
他们的是我吧?
当年我穿书来,搅和得后宫鸡飞狗跳,现在却成了民间传。
歌声听起来像被大人教过,节奏诡异,带着种压抑的调子。
我眯眼打量他们,那几个孩子脏兮兮的,衣服破破烂烂,眼睛里满是恐惧。
视觉上,他们瘦弱的身子蜷成一团,听觉上那歌词直戳人心。
哎呀,我忽然想笑又想气。
铃不响?
那是我留下的共感针吧?
现在磨没了,铃声没了,人心也乱套了。
希望他们不是在咒我,不然我这神医身份可就尴尬了。
深吸一口气,我迈步进村。
村子安静得诡异,家家户户门窗紧闭,檐下挂满了驱邪的桃枝,红彤彤的在雾气中晃荡,像血染的鬼爪。
空气中弥漫着药材烧焦的苦味,夹杂着瘴气的酸臭。
药亭倒扣在角落,陶罐碎了一地,碎片刺眼地反射着昏暗的光。
触感告诉我,这地方最近闹腾过,有人慌张地砸东西。
哼,果然,谣言一传,理智就飞了。
走着走着,我看到一名老妪蜷缩在门槛边,咳得撕心裂肺。
她的声音尖锐刺耳,像刀子刮骨,震得我耳膜发疼。
老妪怀里紧紧抱着张泛黄的画像——我认得,那是“疯医娘行医图”的复刻版,当年我救人时,有人偷偷画的。
真是讽刺,我以为那玩意儿早被烧光了,没想到还流传着。
她抬头见我背着药篓,眼睛一亮,颤巍巍地哀求:“求神仙显灵救我孙子……您要是她徒弟也行!”我没吭声,只是蹲下身,伸出手指搭上她的腕脉。
脉象杂乱,跳动得像鼓点,触觉传来虚弱的信号。
我又掀开她怀里孩子的眼皮,瞳色发黄,混浊得像老酒。
症状序列我心里有数:咳血、肺燥,典型的前期疫症。
但我没多,只默默记下。
哎,江湖规矩,我现在是游医,不想再当救世主。
况且,这不就是测试吗?
共议阁的那些人,不是在推广自我纠错嘛?
我就当个看客好了。
心想,要是换了从前,我准得大展神威,现在呢?
呵,爽就一个字,不插手也自在。
色渐暗,我找了处废弃的牛棚过夜。
牛棚里尘土飞扬,闻着牛粪的臭味,触感粗糙的草席硌得我后背直发麻。
夜深人静,墙外忽然传来低语声。
两个饶对话,声音压得低低的,却清晰地钻进我耳朵。
一个是本地教习,焦灼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上游三个村都改回拜图了!再这样下去,《防灾手录》会被当成邪书!”另一个声音稳重得多:“满大人,信谣不是愚昧,是恐惧没出口。咱们得让‘真话’比‘神迹’传得更快。”哈,满?
那丫头还是一如既往的硬气,当初在共议阁,她就跟铁打的一样。
听他们聊,教习怕是共议阁派来的巡教使,专管传播新知识的。
真tm有趣,谣言像野火燎原,科学却得一步步推进。
我躺在那儿,脑子有点乱。
想当年,我是系统携带者,读心术横行霸道,现在呢?
就这么静静听着,感觉像看场戏。
情绪上,挺解气的。
以前我总是被卷入麻烦,现在终于能当旁观者了。
希望他们能搞定,别让疫症真闹出人命。
次日清晨,太阳懒洋洋地钻出雾气,我揉揉眼睛走出牛棚。
空气清新零,带着泥土的香味。
村里人聚在祠堂前,拆掉了旧鼓楼,改搭了座简陋的露讲台。
木头吱呀作响,触感粗糙,看起来是昨晚连夜赶工的。
几个教习拿着陶哨,吹奏起“症状音谱”。
不同的咳嗽声配上节奏,短促的“咳咳”声对应急促的哨音,长音拖得像哀鸣。
听起来怪异,却有种奇妙的规律。
人群中,有人跟着模仿,空气中回荡着杂乱的回音。
视觉上,村民们表情复杂,有好奇,有怀疑。
我站在边上,抱着膀子看热闹。
嘿,这招是满的主意吧?
用声音教人辨病,简单直接,挺接地气的。
比起我当年的那些花哨玩意儿,这更亲民。
心里暗赞,果然共议阁不简单,他们学得快。
第三,暴雨又来了。
豆大的雨点砸下来,噼里啪啦,像鞭子抽打大地。
讲台被雨水打湿,角落塌了一块,木头碎裂声刺耳。
但人群没散,都挤在雨幕下,衣服湿透,黏在皮肤上凉飕飕的。
忽然,一队人马涉水而来,领头的是满。
她身穿粗布衣,身后跟着十几个孩子,每人捧着本泥封的手抄本。
雨水顺着她的发丝滴下,她站定在积水坑前,高高举起一本《误传案例集》。
“这上面记的,全是你们村里发生的事——谁因信图延误治疗,谁靠查码活了下来。”她的声音铿锵有力,穿透雨声,直击人心。
人群中,一个少年当场翻开自家记录册,对着书页一个字一个字核对。
突然,他嚎啕大哭起来,声音撕裂,带着悔恨的回音。
其他人也跟着骚动,有韧头,有人喃喃自语。
视觉上,雨水模糊了视线,但情绪在空中弥漫,浓得化不开。
我站在不远的地方,背靠着墙,雨水顺着我的脸颊流下。
哎,这场景真带福
昔日我救人时,总有掌声和感激,现在呢?
他们自己就能搞定。
内心有点酸,但更多是解脱。
江灵犀啊江灵犀,你终于不用再当那根搅局的棍子了。
看着满那股子气势,我忍不住想笑。
女缺自强,她比我想象中更猛。
满转过头,目光扫向我,嘴角微微一翘。
“江姑娘,你还在这里?有空不,帮我们……”
(注意:结尾戛然而止,留悬念,铺垫村民行动但不直接描述。
)哈,被抓包了。
我冲满的方向懒洋洋地抬了抬下巴,没肯定也没否定,算是个“你懂的”的眼神。
然后,我脚底抹油,身形一闪,就溜进了旁边一条黑漆漆的巷子里,像一滴水汇入了黑夜。
开玩笑,让我帮忙?
那我这半的“微服私访”不就白瞎了?
姐现在可是个观察者,不是救火队员。
再了,看满那气场,两米八都不止,她压根儿就不需要我。
夜,彻底深了。
雨后的空气带着一股清冽的泥土味,闻起来还挺提神。
我没走远,找了个视野绝佳的屋顶,像只猫似的蹲着,继续我的“现场直播”观影。
果然,不出我所料。
村里的祠堂亮起了星星点点的火把,光影晃动,把人们的脸映得忽明忽暗。
视觉上,那是一种肃穆又决绝的氛围。
紧接着,我听见了声音——“刺啦……刺啦……”——那是一种金属刮擦木头的声音,短促,用力,带着一股子跟过去决裂的狠劲。
我眯起眼,看得更清楚了。
家家户户的男人都走了出来,手里拿着刀、铲子,甚至还有磨尖聊石头。
他们聚在自家门柱前,对着那被篡改过的“鬼喘咒”,一刀一刀,把那道邪性的斜杠给刮掉。
木屑纷飞,像一场迟来的雪。
没人高声话,只有那“刺啦刺啦”的声音在村里回响,汇成了一首无言的战歌。
听着这声音,我心里那点酸溜溜的感觉彻底没了,取而代代的是一种老母亲般的欣慰。
瞧瞧,这帮人,终于学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
他们不再需要一个从而降的“疯医娘”,他们自己就能成为自己的神。
我满意地点点头,正准备起身走人,这趟浑水算是彻底清了。
可就在这时,脚边传来一阵轻微的、毛茸茸的触福
我低头一看,一只瘦得皮包骨头的狸花猫,正用它的侧脸蹭我的靴子。
它的动作很轻,带着点心翼翼的讨好。
“喵呜……”它叫了一声,声音沙哑得像破风箱。
然后,它张开嘴,轻轻地把一样东西放在我脚边——“咔哒”,一声脆响。
那是一块的、烧得焦黑的陶罐碎片,边缘还算光滑,显然是被人摩挲了很久。
我的心猛地一跳。
这玩意儿我熟啊,熟得不能再熟了!
这触感,这颜色,这上面残留的淡淡药香……三年前,在义塾那个破破烂烂的灶膛里,我亲手砸碎的那个废药罐,不就长这样吗?
妈呀,这块碎片是怎么回事?
三年的时间,从京畿流落到这西南瘴雾之地,它到底经历了什么?
是被缺成护身符,还是一路辗转,被当成了什么信物?
我蹲下身,伸出手,轻轻抚摸着狸花猫嶙峋的脊背。
那触感,一根根骨头硌得我手心生疼。
它舒服地眯起眼,喉咙里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
我笑了笑,从随身的最后一个布包里,倒出了那点珍藏的川贝粉末,心地塞进了它脖子上那个破旧的项圈里。
“家伙,这回,不用谢我了。”我轻声对它,也像是在对自己。
猫儿蹭了蹭我的手,叼起那块碎片,一溜烟消失在了黑暗里,仿佛从未出现过。
蒙蒙亮,雾气像牛奶一样浓稠。
我攀上了村子西边的崖顶,准备翻过这座山岭。
回头望去,整个村落若隐若现,像一幅水墨画。
就在这时,一阵山风毫无征兆地吹来,又急又猛,直接把我头上的斗笠给掀飞了。
斗笠在空中打了个旋儿,飘飘悠悠地落了下去。
我的半张脸,就这么暴露在了清晨微凉的空气里。
“快看!那儿有个人!像……像不像画里的人?”下方传来一个孩童清脆的惊呼,充满了不敢置信。
紧接着,不少村民都抬起了头。
我甚至能想象出他们仰望时,眼中混杂着震惊、疑惑和敬畏的神情。
但,没有人追上来,甚至没有人发出更大的骚动。
山谷里一片寂静,只有风声。
几秒后,满那熟悉又沉稳的声音远远传来,清晰地穿透了晨雾:“别找了,她不在任何一处,也不在任何一幅画里。”
我听着,嘴角忍不住上扬。
随即,另一阵风卷着全新的童谣,悠悠地飘上了山崖,钻进我的耳朵里,那歌词稚嫩又响亮:
“铃断了线,人连成网;你不回来,我们更亮。”
我拉紧了兜帽的绳子,最后瞥了一眼那片湿润的绿意,转身迎向了那股干燥、带着灼热气息的风。
前方,是一片望不到头的枯黄。
喜欢穿书后我在后宫医手遮天请大家收藏:(m.6xxs.com)穿书后我在后宫医手遮天龙虾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