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新鲜事倒有一桩!”一人接话道,“听八村那个叫端木的子,跑到关内(内地)做生意去了,才没几个月功夫,就赚了上万元回来,真是神了!”
言者或许无心,听者却瞬间警醒!几位干警脑中警铃大作:端木正是海力力·阿勒铜的密友!
案发后此人一直在外,此时突然带着来路不明的巨款回乡……这与那消失的50万劫案有无关联?
一种强烈的职业警觉,如同电流般瞬间贯穿了几位干警的神经。
一名干警不动声色地递上一支烟,继续追问:“哦?这消息靠谱吗?他真赚了那么多?”
“千真万确!一个丫头片子亲口的,她亲眼看见端木回来了,穿得光鲜,端木还给了她一盒包装精美的高级饼干呢,出手可大方了!”
这条信息如同火种,被立即上报指挥部。
“立即收审端木!务必查清其资金来源和近期行踪!”指挥部当机立断,下达指令。
端木很快被依法收审。起初,他百般抵赖,顾左右而言他。但经过一番政策攻心和耐心细致的法制教育,他的心理防线逐渐崩溃,终于吐露实情:
“1991年12月初,我在兰州做买卖,碰巧遇上了海力力·阿勒铜和买买提·尤奴斯。
我们在老家的经文学校是老同学,关系一直很铁。他俩神神秘秘地拉我去一家偏僻的酒吧喝酒,几杯酒下肚后,他们压低声音亲口告诉我:
‘沙雅县那50万惊大案,就是咱俩干的!’抢钱的目的就是为了购买更多的枪支弹药,‘干更大的事’。
他们让我赶紧回新疆老家,帮忙探听一下公安那边的风声和动静,看看案子查得怎么样了,还拍着胸脯保证事后给我一大笔好处费……我一时糊涂,见钱眼开,就答应下来了。”
六、 万里追凶,险象环生
端木的供述如同一声惊雷,彻底坐实了海力力·阿勒铜和买买提·尤奴斯的重大嫌疑,也指明了追捕的方向!
“11·13”专案组全体成员精神高度振奋,一场跨越千山万水的追捕行动迅即展开。
1992年2月中旬,寒风料峭的兰州城。阿克苏地区公安处副处长张卓敏率领精干的追捕组抵达。
干警们如同鹰隼,锐利的目光扫视着车站、码头、大旅店、昏暗酒吧的每一个可疑角落。
连续十余艰苦卓绝的排查,终于获得一条关键线索:两名目标罪犯曾在兰州西湖附近某旅店(门牌33路,房间号49号)短暂落脚!
然而,当干警们火速赶到时,早已人去屋空,狡猾的狐狸再次抢先一步溜走。
追捕组毫不气馁,循着蛛丝马迹,立即飞赴改革开放前沿的广州、深圳,试图在茫茫人海中揪出目标。
可惜,罪犯的嗅觉异常灵敏,追捕组再次扑空。
紧接着,根据一条较为可靠的情报,追捕组又马不停蹄地北上津。
他们在一座规模较大的穆斯林大寺附近秘密布控,安营扎寨,日夜蹲守,张网以待,准备给可能前来簇的罪犯以突然一击。
然而,整整一周的耐心守候,目标却始终未在视线中出现。
就在此时,新的群众举报线索指向了寒冷的东北。追捕组果断撤出津,火速转战沈阳、哈尔滨。
干警们冒着严寒,穿行于冰雪地的街巷。
然而,两条如同惊弓之鸟的“恶狼”,凭借着反侦查能力和灵敏的嗅觉,再次从即将收紧的罗网边缘惊险逃脱。
追捕组随即又追踪至高原古城西宁,在当地警方配合下多方查探,依旧无功而返。
七、 网恢恢,深挖余罪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案件的重大转机往往出现在意想不到之处。
1992年4月,喀什地区公安机关在例行清查外流人员时,发现一名从库车县来的生意人木扎形迹十分可疑:
行踪不定,花钱大手大脚,且与一些身份复杂的人有接触。公安机关立即对其采取秘密监控措施。
无独有偶,5月中旬,“11·13”专案组指挥部也接到库车县群众的重要举报:库车老城有个叫木扎的生意人,自“11·13”案发后就很少在本地露面,去向不明,且与一些社会上的不法分子交往甚密,行为反常。
两条线索指向同一个人!喀什与库车两地警方立即联动。一个细雨潇潇的清晨,喀什地区公安处干警连夜冒雨驱车750多公里,将木扎从喀什押解回库车。
审讯室内,木扎面色惨白,身体龟缩成一团,眼珠慌乱地转动着,连声哀求:“警察同志,我是冤枉的,求求你们放了我吧……”
“老实交代!你去喀什到底干什么?”专案组干警与喀什同行目光如炬,直刺对方心底。
“去……去……”木扎冷汗直流,结结巴巴,“去买……买枪。”
“谁指使你去买的?!”
“是……是尼扎……他塞给我块钱,让我想办法去搞枪……”
“买枪做什么用?!”
“搞……搞破坏,干……干犯罪活动……”
木扎颤抖着交代完毕。审讯人员刚录完他的供词,桌上的对讲机突然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报告!窝藏、购枪的重要嫌疑人尼扎,已被我行动组成功擒获!”
八、 撬开铁嘴,起获铁证
比起木扎,尼扎显然是个更难啃的“硬骨头”。连续三的高强度审讯,他要么装聋作哑,沉默以对;要么百般狡辩,胡搅蛮缠,拒不吐露半点实情。
专案组判断,必须找到足以击溃其心理防线的铁证!
干警们调整策略,全力深挖尼扎的社会关系网。很快,一个与尼扎关系极为密洽行踪诡秘、且常与一些不法分子暗中往来的关键人物—孜亚,浮出水面。
群众反映,此人案发后行为异常。孜亚随即被依法收审。
孜亚同样是个“不见棺材不掉泪”的顽固分子。初次审讯,他要么装傻充愣,要么一问三不知,审讯工作陷入僵局。
第二,专案组决定改变审讯策略和地点,将孜亚押解至新和县审讯室。
负责主审的是经验丰富、以智勇着称的阿力玛斯副处长。
经过一番斗智斗勇的心理较量,在强大的政策压力和巧妙的审讯技巧下,孜亚的心理防线终于开始松动,他眼神闪烁,断断续续地开始交代:
“那是去年……去年11月13号,快擦黑的时候,依米提塔里甫(库车县阿拉喀格乡人)推着一辆红色‘快乐’牌两轮摩托车,慌慌张张地跑到我家……(待续)
喜欢90年代大案系列请大家收藏:(m.6xxs.com)90年代大案系列龙虾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