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株纪事:水样里的答案与互助的纹路
实验室的操作台面上,三瓶贴着不同标签的水样在阳光下泛着微光——分别是嘎查村蓄水池的春汛水、穆萨村采矿点下游的河水,还有新疆牧区的融雪水。叶用移液管吸取少量水样,滴进检测重金属的试剂里,试管里的液体瞬间变了色:“嘎查村的水样含铅0.02mg\/L,穆萨村的含镉0.015mg\/L,新疆的含砷0.01mg\/L,都超过了藻株生长的安全阈值。”
萧凡皱着眉翻看数据手册,指尖在“藻株活性与重金属浓度关系”那页划过:“之前在实验室用纯水做实验,没考虑到实际水样里的重金属,难怪净化效率上不去。得找能吸附重金属,又不影响藻株生长的物质。”叶之澜忽然想起之前在文献里看到的内容:“蒙脱石能吸附铅,活性炭对镉的吸附效果好,要不咱们试试把这些吸附剂和藻株一起培养?”
卓玛凑过来看试管里的颜色变化,忽然:“我爷爷以前在草原上找水源,会用羊毛过滤水,能卖脏东西。羊毛能不能吸附重金属呀?”这话提醒了叶,她立刻找了些干净的羊毛,剪成段放进含铅的水样里,摇晃后再检测——水样里的铅含量果然降了0.005mg\/L。“有效果!”叶兴奋地,“羊毛里的角蛋白能和铅结合,虽然吸附效率不如蒙脱石,但成本低,村民自己就能获取。”
四人立刻分工:萧凡负责设计“吸附剂+藻株”的组合实验,测试不同吸附剂的用量和添加时间;叶之澜联系县农业局,申请购买蒙脱石、活性炭等吸附剂;叶则优化“羊毛预处理方法”(用温水浸泡羊毛去除杂质,能提升吸附效率);卓玛则负责联系穆萨和新疆合作社,告诉他们收集水样时要记录“是否靠近采矿点”“是否有牛羊饮用”等信息,方便后续分析。
卓玛去嘎查村收集水样时,特意带上了爷爷传下来的铜壶——老牧民铜壶装水能“去毒”,她想试试铜壶对水样的影响。她跟着村支书走遍了村里的五个蓄水池,每个蓄水池都取两份水样,一份装在塑料瓶里,一份装在铜壶里。回到实验室后,叶检测发现,铜壶里的水样重金属含量比塑料瓶里的低了0.003mg\/L。“铜离子能和部分重金属形成沉淀!”叶惊喜地,“虽然效果有限,但能作为辅助方法,特别适合没有吸附剂的偏远地区。”
卓玛把这个发现整理进“嘎查村水源手册”,还特意画了铜壶的示意图,标注“用铜壶装水静置24时,再用于藻株培养”。穆萨收到手册后,立刻找村里的铁匠打了几个铜壶,试了之后发现,采矿点下游的水样经过铜壶静置,藻株的存活率提高了15%。他在视频里对着卓玛竖大拇指:“卓玛姐姐,铜壶的方法太有用了!我们村里的铁匠现在打铜壶,不仅自己用,还卖给邻村的人。”
就在“水质净化藻株”研发有进展的时候,卓玛收到了很多农户的求助信息。嘎查村周边的牧民巴图在电话里:“卓玛老师,我按手册里的方法培育藻株,可测糖仪总用不好,不知道藻株的多糖含量够不够,能不能教我个简单的办法?”新疆牧区的哈萨克族牧民古丽也发来消息:“我们家的培养箱坏了,用台灯代替光源,藻株长得特别慢,怎么办呀?”
卓玛看着这些消息,心里很着急。她找到萧凡和叶之澜,提出成立“藻株技术互助社”:“咱们选些学会技术的村民当骨干,手把手教农户,比他们自己看手册管用。我以前也不会用显微镜,是你们一点一点教我的,现在我也能教别人了。”
萧凡和叶之澜特别支持这个想法。叶之澜帮卓玛制定了“互助社章程”,把“技术骨干选拔标准”(会独立培育藻株、会做包装袋、有耐心)和“帮扶方式”(每月上门两次、每周线上答疑一次)写得清清楚楚;萧凡则帮互助社设计了“简易技术卡片”,把“测糖仪替代方法”(用舌头尝藻液,略带甜味明多糖含量达标)、“台灯替代培养箱技巧”(台灯距离培养皿30厘米,每开灯14时)都印在卡片上,配上手绘图案,一看就懂。
卓玛在嘎查村选了5个技术骨干,都是之前跟着她学习的村民。巴图的帮扶任务分给了骨干达娃——达娃以前是村里的学老师,特别会讲课。达娃第一次去巴图家,就带着测糖仪和藻株样本,手把手教巴图怎么校准仪器,还教他用“尝味道”的方法辅助判断:“你看,这个多糖含量达标的藻液,尝起来有点像稀释的蜂蜜水;要是没味道,明多糖含量不够,得再培养几。”
巴图跟着达娃学了两次,终于能独立操作测糖仪了。他培育的第一茬高多糖藻株收获时,特意装在改良后的包装袋里,送到实验室给卓玛看:“卓玛老师,你看,这是我自己培育的藻株,多糖含量8.2%,达标的!”卓玛看着巴图开心的样子,忽然想起自己第一次成功培育藻株时的场景,心里暖暖的。
在非洲,卓玛指导阿米选了3个妇女技术带头人。阿米把村里的妇女分成3组,每组跟着一个带头人学习。带头人娜吉以前连字都不识,现在却能熟练地教大家做包装袋:“你们看,高粱秆粉要和多糖溶液按10:1的比例拌,用手揉到不沾盆就行,像揉面团一样。”晚上的时候,她们还会开线上会议,卓玛在视频里解答她们的问题,教她们怎么用手机拍藻株照片,判断藻株是否健康。
新疆牧区的合作社则和嘎查村的互助社结成了“对子”。合作社的负责人艾力带着牧民古丽,通过视频向卓玛请教“台灯培育藻株”的问题。卓玛让达娃演示怎么调整台灯高度,还教古丽在培养皿旁边放个温度计,保持温度在28c左右。半个月后,古丽发来视频,她培育的藻株长得特别好,绿油油的:“卓玛妹妹,谢谢你!现在我们家不用培养箱,也能种出好藻株了。”
互助社的工作越来越顺利,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有个外地的食品公司找到萧凡团队,想花50万买“藻株多糖食品应用”的专利。公司代表:“只要你们把专利卖给我们,以后就不用再辛苦搞研发了,还能帮你们把藻株推广到全国。”但他提出一个条件:团队不能再向农户提供多糖提取技术,只能由公司统一生产销售。
萧凡和叶之澜当场拒绝了。叶之澜:“我们研发藻株技术,是为了帮农户改善生活,不是为了赚钱。要是农户不能自己提取多糖,只能买你们的产品,成本就高了,这违背了我们的初衷。”公司代表走后,卓玛不解地问:“叶姐,为什么不卖呀?有了钱,咱们能买更好的实验设备,研发更多藻株品种。”
萧凡耐心地解释:“卓玛,你想想,要是专利被公司垄断了,嘎查村的阿妈们就不能用多糖做青稞饼了,非洲的妇女们也不能用多糖做包装袋了,咱们的技术就帮不到他们了。咱们要做的,是让农户自己能掌握技术,自己能受益,而不是依赖别人。”
卓玛听明白了,她忽然:“那咱们研发个‘家庭版多糖提取法’吧!用村里常见的东西,让农户自己就能提取多糖,不用依赖工业设备。”叶觉得这个想法特别好,立刻开始实验。她尝试用纱布过滤藻液,再用陶罐加热浓缩——虽然提取效率只有工业设备的60%,但操作简单,成本几乎为零。
卓玛跟着叶学了几次,就掌握了方法。她在互助社里教大家:“先把藻株放进石臼里捣成泥,用纱布过滤出藻液;然后把藻液倒进陶罐里,放在柴火灶上火加热,边加热边搅拌,直到藻液变稠,像糖浆一样就校”扎西阿妈试着用这个方法提取多糖,加到青稞饼里——做出来的青稞饼又软又有嚼劲,比普通青稞饼好吃多了。
扎西阿妈把青稞饼拿到镇上的集市卖,标上“藻株多糖青稞饼”的字样,很快就卖光了。很多人问她在哪里买的藻株多糖,阿妈笑着:“这是我自己用卓玛教的方法提取的,咱们村里的藻株,自己就能做!”后来,嘎查村的很多妇女都开始做藻株多糖青稞饼、多糖酥油茶,在集市上特别受欢迎,成了村里的“特色产品”。
穆萨在视频里听后,也想尝试用藻株多糖做当地的“乌伽黎”。可非洲没有陶罐,他只能用铁皮桶代替。但铁皮桶加热太快,藻液很容易糊。穆萨赶紧给卓玛发视频求助,卓玛让他在铁皮桶外面裹层羊毛,减缓加热速度,还教他用木勺不停地搅拌藻液。试了几次后,穆萨终于成功提取出多糖,加到乌伽黎里——味道比以前更香甜,村里的孩子们都特别爱吃。
新疆的古丽则想把藻株多糖加到“奶疙瘩”里。可她发现,多糖和牛奶混合后会分层,做出来的奶疙瘩口感不好。卓玛让她先把多糖溶解在温水里,再慢慢倒进牛奶里,边倒边搅拌。古丽按这个方法试了,果然成功了——新做的奶疙瘩带着淡淡的甜味,比普通奶疙瘩更受欢迎,她还把奶疙瘩寄给卓玛尝尝,卓玛:“比我们村里的酥油茶还香!”
这,实验室里来了位特殊的客人——县农业局的王科长,他手里拿着一份“藻株技术推广计划”:“你们的互助社做得太好了,市里打算在其他牧区推广你们的模式,还想请卓玛当‘技术推广大使’,去给其他牧区的村民讲课。”
卓玛又激动又紧张:“我能行吗?我怕讲不好。”叶之澜拍了拍她的肩膀:“你已经教了这么多人了,肯定校我们会陪你一起去,帮你准备课件。”萧凡也笑着:“到时候,咱们把嘎查村的青稞饼、非洲的乌伽黎、新疆的奶疙瘩都带去,让大家看看藻株技术能做这么多好吃的,更有动力学习。”
卓玛看着萧凡和叶之澜,又看了看实验室里培养皿里的藻株,忽然觉得充满了力量。她知道,藻株的故事还会继续,互助社的纹路会延伸到更多地方,而她,会带着这份掌心的温度,把藻株的希望,传递给更多需要的人。窗外的阳光洒进来,照在培养皿里的藻株上,泛着淡淡的绿光,像一片的海洋,连接着远方的草原、田野和村庄,也连接着一个更明亮的未来。
喜欢未来我必将站在世界之巅请大家收藏:(m.6xxs.com)未来我必将站在世界之巅龙虾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