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宰相

幸福来敲门

首页 >> 寒门宰相 >> 寒门宰相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 范进,求求你快脱下长衫吧! 大明驸马爷,开局被老朱赐死 雍正王朝之四阿哥传奇 梦幻旅游者 我只是想死,怎么就功盖千秋了? 情牵盛世恋歌 大秦:无双皇子,开局掌掴嬴政 大明皇孙:老朱偷听我心声哭懵了 穿越大乾,开局就娶三个媳妇 史前部落生存记
寒门宰相 幸福来敲门 - 寒门宰相全文阅读 - 寒门宰相txt下载 - 寒门宰相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小说

一千三百三十四章 众望所归(大更)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章 阅读记录

司马光回朝后所见都是生面孔,多是这些年官家,王安石,章越使用新法提拔起来的新贵。而旧党另一个旗手吕公着,在官家多年的异论相搅下及他女婿影响下,政见渐渐趋近于‘新党’。

这都比之十五年前大不相同,深谙“为政在人“之道的司马光明白,欲行新政必先聚才。

所以司马光在经筵时向高太后推荐,召回了很多旧臣。

司马光不是单纯任人唯亲,同时也富有政治谋略的人。要办事,手下必须有一帮饶支持。

他既是为国举贤,亦是为推翻新政储备力量。

延和殿郑

司马光正与高太后进言,章惇入内后,见新君冷落在一旁在御案旁写字。

唯独司马光隔着垂帘与高太后进言,顿时章惇剑眉皱起,一双锐目顿生不满。

其实章惇有所误会,新君一直听大臣奏论有些气闷,所以起身写字,并非隔绝君主私下商量之意。

但章惇与蔡确一样,对高太后有些先入为主的成见,而成见就如同一座山般不可消移。

章惇收敛了神色,在垂帘前躬身行礼。

现在司马光旧党起势,朝野上将他与蔡确,韩缜列为三奸,将司马光,韩维和范纯仁视为三贤。

此事令性情刚烈的章惇愤懑不已。

“章卿所为何事求见?”帘后高太后询问。

章惇道:“臣在都堂,闻得下诏。拟擢刘挚、赵彦若等二十一人入朝任职。慈重大人事,臣竟未预闻廷议,敢问太后这些荐举出自何人?“

高太后道:“此乃大臣举荐,而并出老身的左右。”

章惇道:“大臣理应明举,何以密荐?”

司马光出首道:“是我与吕公着,韩缜一共所协,何来密荐?”

章惇心道好啊,这份名单在宰执中唯独绕过自己,原来他是枢密使对人事本不听闻,但高太后下旨开枢密院便门至都堂,所以他也是可以参与人事议论的。

章惇拿出名单递给司马光问道:“那么这些人门下侍郎都相熟吗?”

司马光道:“刘挚、赵彦若、傅尧俞、范纯仁、唐淑问、范祖禹,郭林等七人我倒是相熟。”

“至于吕大防、王存、李常、孙觉、胡宗愈、韩宗道、梁焘、赵君锡、王岩叟、晏知止、范纯礼、苏轼、苏辙、朱光庭等人……老夫并不相熟,只是众所推举不敢隐瞒。”

章惇看着司马光脸上的讥笑。

蔡确出任山陵使,章惇现在是宰相中唯一正儿八经的新党。所以他必须在蔡确不在朝时,守住底线。

这些都是因反对新法或得罪新党,这些年被贬出朝堂的。

章惇道:“启禀太皇太后,无论熟与不熟,依照惯例台谏都应由两制推举,执政大臣进拟,台谏和中书门下后省,都是行使监督宰相之意,祖制台谏与宰相不可有姻亲,否则应予以回避。”

司马光闻言一愣,确实如此。

但是问题是神宗时,没有这个成法。似章直,章惇也有亲戚关系,章直,章越也有亲戚关系。

不过两个不同,一个章惇与章家失和已久,所以两边不仅不会勾结,反而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

而章越,章直并相,经官家御口亲断,让章越为章直扶上马送一程的打算。

至于章直与吕公着翁婿并相,也是属于懒得讨论的范畴。宰相范畴内这个制度早就被打破了,但台谏呢?

章惇道:“启禀太皇太后,启禀陛下,范祖禹是右仆射吕公着的女婿,而范纯仁的女儿嫁给了门下侍郎司马光的侄儿,故两人都有姻亲之嫌。”

司马光道:“禀太皇太后,范纯仁、范祖禹两人任谏官,乃众望,不可因我的原因,阻碍了贤才,我愿为此二人请辞。”

司马光态度倒是如此坚决,章惇看了司马光一眼。

章惇道:“启禀太皇太后,臣并不是担心司马光、吕公着会徇私,只是怕若开了这个口子,往后其他人会以此作为参照,任用亲属做台谏,以致蔽塞人主视听,恐非国之福也。故范纯仁、范祖禹应改任他职。”

论庙堂争论,作为质朴君子的司马光哪里是章惇的对手。

在章惇的坚持下,范纯仁,范祖禹被迫改任他职,要一个出任章阁待制,一个为着作佐郎。

范纯仁有布衣宰相之称,作为范仲淹的儿子,他的政见一贯不变。一会儿被朝廷启用,又一会儿被朝廷踢出中枢,这已经是不知道多少次了。但他反对新法是无疑的。

同时范祖禹更是跟随司马光多年,有他出任台谏,定是绝无宁日。

章惇走出殿外,也是长叹,他虽赢了一阵,但所为的也是有限。他只能将这二人驱出台谏,却不能阻止旧党等官员回朝之事。

……

二苏进京了。

苏轼倚在马车窗边,望着熟悉的街巷市井,眼底泛起一丝恍惚。这座承载了他半生悲欢的城池,此刻在晨光中显得格外温柔。

对苏轼而言这个时空,因受到章越照拂,所以并未遭到历史上的那等打击,除了有时感觉孩子不太会读书,除此之外倒也算得上平安喜乐。

为官者无外乎名利,权势,但苏轼不喜欢这些。

苏轼并不喜欢端起架子教训人,他性自由,他厌恶官场森严的等级,更不耐那些虚与委蛇的应酬。与其在朝堂上揣摩上意,他宁可蹲在街边听贩夫走卒市井趣闻。

所然而这份疏狂之下,却藏着士大夫最赤诚的担当。即便经历过诗案风波,他仍保持着“言必中当世之过“的锐气。朝中友人数次劝他莫要再作“逆耳之言“,他却总笑道:“若士人皆缄口,要笔墨何用?“

苏轼回京之后第一件事,便是面圣。

延和殿上,新磨的墨香混着殿中沉水香,苏轼伏在青砖上,听见帘后传来珠玉相击的轻响。

垂帘后的高太后面对苏轼。

“苏卿可知,当年诗案后你任何职”

苏轼答道:“回禀太皇太后,臣居黄州团练副使。”

这个从五品散官,曾是苏轼政治生命的谷底。

“今欲擢你为翰林学士承旨,可知是何人举荐?”

苏轼怔了怔。这乃四入头之一,历来是宰辅储备。他大声道:“臣仰赖太皇太后之恩典。”

“此与老身无关!”太后截断他的话。

苏轼闻言有些抓瞎,只好道:“或是陛下的恩典。”

高太后笑道:“亦非官家。”

苏轼茫然了会,司马光?吕公着?章越?这些故交的面孔在脑中闪过于是道:“也许是大臣的举荐。”

却听太后又道:“与诸相公亦无干系。“

苏轼又呆立了半,心道这莫非是太后点自己。他正色道:“臣虽不肖,但从不向人求官,哀求荣华富贵!”

高太后道:“卿误会了,老身早就对卿家言语,这是先帝的遗诏。”

苏轼闻言一愣。铜鹤香炉吐出袅袅青烟,恍惚间苏轼仿佛看见了官家坐在此位上,与他商量大事。记得苏轼第一次进京面圣时,批评官家进人太速,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这话犹在耳边。

高太后道:“先帝在世时,每当用膳时举箸不下时,臣僚们便知道是在看你的文章。”

“先帝常道苏轼是奇才……”

苏轼合目泪下。

高太后徐徐道:“先帝有心重用之,可惜朝论是非多矣,未能如愿便是盍然而逝。”

“惜乎......“

到这里,苏轼已伏地恸哭,积蓄多年的委屈和心酸,突然夺眶而出。帘内传来稚嫩的抽泣声,是新君在陪着他落泪。

高太后也是陪着苏轼落了几点泪。

然后高太后赐苏轼坐,并赐茶叶一包道:“你要忠心辅佐幼主,以报答先帝的恩德。”

“致君尧舜上……此臣心愿!”苏轼闻言连连泪流,“敢不竭股肱之力,继之以死!”

……

苏轼红着眼眶离宫后,便对侍从吩咐前往章府。

苏轼与章越时隔数年再度相见。

“子瞻!”

“魏公!

苏轼章越二人对坐坐下,苏轼是章越好友,又是制举同年,礼数当然不同。

苏轼谈及殿上高太后对他所言,更是再度落泪,章越也是感触良多。

章越听宫里一个故事,苏轼熙宁九年时写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臃后,有人苏轼是上的仙人‘不如归去’,但最后还是不如留在人间。

官家听了这一句后大是放心对左右道:“苏轼终是爱君。”

这样的段子还是很多的。

大意是我本可置身事外,但还是留下来忠心侍君。

高太后此举也是高超的政治手段。

苏轼拭去泪痕,端起茶盏啜饮片刻后道:“魏公此番回京,力保免役法而废市易,倒是与某当年在密州所见略同。之前百姓颇苦役钱,然魏公改法后,竟使纤夫、窑工皆得生计……只是司马君实执意尽废新法,恐非万全之策。

章越道:“参苓入药——去其燥性便可活人,岂能因药苦而焚医书?”

苏轼道:“介甫执拗,君实亦不遑多让。这些年某在黄州时曾见保甲弓手扰民,却也在杭州亲睹青苗钱救活灾民。譬如烹鲜,火候过猛则焦,火灭则生,总需执郑”

“我听这些年杭州苏州多机户,每家雇得几十张机,甚至百余张,今年我听扬州有一大户居然有数百张机之多,实在令人称奇。”

“可见当地官府之风气甚佳。可惜苏某遍目所见,今之君子,为减半年勘磨,不惜杀人。”

章越闻言沉吟,失笑道:“子瞻所言的‘君子’是吕吉甫吗?”

苏轼笑道:“吕吉甫此人喜则摩足以相欢,怒则反目以相噬。”

章越闻言大笑,苏轼兄弟作为吕惠卿的同年进士,多年恩怨,评论得还是相当准的。

好的时候和你极好,坏的时候和你极坏。

“不过子厚却不同。”苏轼到这里,章越神色一敛。

“子厚还是讲些道理。他在位时,也多替反对新法之人话。当今新党之中不可一概而论之,既有蔡持正,吕吉甫这般奸臣,但也有章子厚这般。魏公,他日顾命,对子厚你能否手下留情?”

章越一愣看向苏轼。

自己还未要如何章惇,苏轼便替章惇求情来了。另一个时空的苏轼和苏辙,在乌台诗案后颠沛流离,被司马光召入苏轼进京,

司马光也是打算利用他兄弟二饶名望和影响力,来鼓动士林一起反对新法。

历史上苏辙负责上疏抨人抨政,苏轼负责写奏疏,兄弟二人分工合作,使新法一项项地被废除。

甚至连章惇,苏轼苏辙在历史上也没有顾及与对方在乌台诗案上伸手相援的情分。

现在苏轼居然和自己新法不可尽废,新党不可尽除,而且还主动替章惇话,这实是令章越没有料到。

不是苏轼变了,是历史变了。

这一世他们的怨气,没有那么大。这也不正是自己用意所在。当年种下的种子,今日开花结果。

但是章越没变,日后自己主政,不论新党旧党只有自己认可方可留下。

章越道:“旧党之中,也有司马君实,也有吕晦叔,也不可一概而论。何况我听之前在殿上,章子厚反对司马君实举荐子瞻兄弟二人回朝。”

苏轼知道章越没有答允。

苏轼忧心忡忡地道:“先帝治下二十年,用尽了权术。诗案之后,我本灰心仕途所谓。”

“但此番相召,我是真想替下尽分力。章公蒙陛下托孤,如何能见得朝堂之上分崩离析呢?”

章越笑道:“子瞻莫非要调和新旧两党的党争,你与邢和叔倒是共论。”

苏轼道:“邢和叔是趋利之徒。”

“但我看得,若因党争而起,一旦新法尽废,新党尽逐的局面出现,则是势不可转。”

章越闻言欣然,司马光此番启用苏氏兄弟,想借苏轼之手打击新党,但苏轼早已与自己同列一方。

章越道:“子瞻喝茶!不知子由之论如何?”

……

数日后,苏辙也回朝了,被高太后接见并授予中书舍人之职。

是日,苏轼携弟同赴章府拜谒。

此番入京,首谒非举荐他们的吕公着、司马光,而是先至章府。苏辙抵京当日,特在兄长府中盘桓一宿,兄弟促膝长谈至漏尽更阑。

彼时司马光与吕公着所举二十一人中,除苏氏昆仲外,孙觉等数人亦已先后来章府投帖。当苏轼兄弟见孙觉正从章府辞出时,相视会心一笑——原来这位陈襄门下大弟子、新任吏部侍郎,亦已来此“认门“。

章越特意安排孙觉与二苏“偶遇“,个中深意,不言自明。

历史上的元佑时期苏轼,苏辙,还有孙觉,同属于蜀党,与朔党(刘挚),洛党(程颐)等分歧。

苏轼在历史上决定保留免役法,孙觉主张保留青苗法。蜀党的主张虽是反对新法,但政见相对宽和,反对司马光一刀切的主张。

旧党的意见也是五花八门。

现在新党随着局势进行,逐渐四分五裂。而旧党本是反对新党,从四分五裂走向一起。

现在新党势衰,旧党颇有卷土重来之势,但本是一盘散沙之状。

以后如何相融?

茶香氤氲中,苏轼先陈政见道:“我始终以为仁宗之政为媮,先帝之政为刻。”

“若有其法使忠厚而不媮,励精而不刻,则为善也。”

苏辙则道:“魏公,某则以为当校量利害,参用所长。”

章越则点点头。

苏辙道:“吾兄政见与我相公,但某则有一点,蔡持正断不可留。”

章越抚掌而笑,暗忖这兄弟二人,一个如烈酒呛喉,一个似清茶回甘。

苏轼尚存宽厚地道:“且看他山陵使后会不会辞相?”

苏辙则道:“何须坐等?尘不自走,帚至乃清;事不自动,人为方成。”

章越欣然,苏辙的政治见识果真高过苏轼一筹。

你在那等蔡确辞相,那是永远是等不到的,那简直是一厢情愿。谁会自动放弃权力,只有自己动手亲力亲为。

苏辙进而剖析:“魏公既受先帝顾命,乃大势所趋。此刻正该雷厉风行,清除蔡党以立威朝野,亦为陈和叔雪恨!“

章越知道此事势在必行,但自己不愿给苏轼兄弟留下自己无情,不折手段的感觉。

所以他故作踌躇地道:“之前官家在御塌上书‘召章越’三字,正是他向太后所言。”

苏辙急道:“这正乃先帝遗命,非蔡持正所急。他不过如实而答罢了,否则不是欺瞒下,欺瞒先帝?”

“魏公,蔡持正此乃最是狡诈,这些年折在他手中之人不知多少?难道魏公忘了吕吉甫当年之事?”

章越闻言脸上一抽搐,当年吕惠卿假意向自己示好,后又火烧三司之事,令自己和苏辙二人一起狼狈离京。

真可谓是前车之鉴。

对政敌一点情面都不能留。

章越神色骤变,终是决断道:“好吧!”

苏辙闻言大喜。

“不过……”章越又肃然叮嘱:“不过本朝政治不是一味靠手段狠,靠立威。持正毕竟是宰相,宰相自有宰相的体面,切不可赶尽杀绝。”

苏辙道:“此事请魏公放心。”

“魏公宽仁。某这些年在野,已备齐蔡某罪状。既蒙钧谕,自当斟酌施用。”

此言既显手段,又彰分寸,章越闻之愈觉苏辙可堪大用,以后绝对是自己的臂膀。

苏轼感叹道:“魏公,蔡持正,吕吉甫罢了,其他缺善用之。”

……

事实上除了苏氏兄弟和孙觉外,还有程颐程颢也多次出入章府。

程颐程颢的政见与苏轼有所不同。

历史上的元佑党争是因为苏轼的蜀党,独立不倚的政治主张,同时反对全盘否定新法的政见,而被完全继承司马光的朔党攻讦。

同时苏轼也是高太后所赏识的人,所以必须阻止对方入相。

这里不得不一句苏轼的人品。

苏轼无论在新党,还是旧党之中人缘都不好,因为他在政见上敢真话,对不同政见敢于当面极力反驳。但对个人却从不报复,特别是以往陷害过他的人。无论是新党还是旧党,除了吕惠卿外,苏轼几乎都没有出手针对过个人。

换句话,苏轼就是那种真正对事不对饶君子。台上和你吵得面红耳赤,台下和你嘻嘻哈哈。

同时对自己的进退,荣辱得失都看得很淡。

而程颐的洛党又是不同。

程颐的洛党与王安石的新党其实有些相似,都是主政革新,不过王安石重‘法’,程颐重‘人’。

章越比较认同程颐的方法,要得治法,先要得治人。

要造法,先要从造士开始。

程颐最看不惯的就是王安石变法后,对迎合自己政见的人大加重用,对反对自己政见的一律贬斥。新党官员确实良莠不齐,似邓绾,吴居厚那等人都可以进用。而地方执行的官员都是逢迎拍马而上位,也败坏了不少新法的名声,这是王安石失察的地方。

等王安石意识到这点,从太学开始培养人才,用经义造士后已是有点晚了。

至于朔党,那都是司马光的铁杆,一个比一个头铁那种。

章越则是不打算接触的。

从五代丧乱之后,宋太宗专用士大夫,读书饶时代已经到来,这也确立了此后一千多年的政治格局。

同时读书人那等‘以下为己任’的自觉精神,也由是萌发。

这点在苏轼、张载、程颐身上最明显。

下家国不是他们的,但他们却以主人自居。

从欧阳修的君子有党,再到太学里经义造士。

程颢登门后,程颢先向章越问道:“魏公可知太后私下派人向吕晦叔,吕微仲问策乎?”

章越道:“未曾知也。”

程颢道:“司马君实曾与我言语,太后私下召对‘更张以何为先’?”

“君实则对曰,先者广开言路,群臣若有阻拦者必为奸恶之徒。”

“而广开言路之后,必先选拔言官,台谏之制子亲除,宰相不预。此为司马君实棋高一着的地方。”

章越点点头,司马光的路数很明显,先广开言路制造舆论,然后再改易台谏,换上自己一方的官员,最后更易人事,更张新法。

蔡确,章惇争锋相对,之前出台了‘六事防之’的策略,总之只要你得不对,就要受罚。又出手惩治了上疏言事的宋彭年,王谔两位官员,他们越职言事。

算是防住了司马光广开言路的一眨

但现在蔡确出外任山陵使,章惇在朝中独木难支,司马光吕公着直接绕开章惇又推荐了二十一名官员出任朝廷要职。

章惇虽极力反对,但也只是将火力最强的范祖禹和范纯仁调离言官的岗位。

现在言官换上自己人了,你蔡确,章惇总不能他们越职言事了吧。

程颐道:“魏公,我看过不少充斥台谏的官员,都是这些年身遭委屈,被新党排斥的官员。出任后难免发积年之怨气。”

程颢道:“现在司马光在明,吕公着在暗,都主张以言官更新政治。”

章越听了心道,司马光也罢了,吕公着自己一贯以为,这么多年了应该已是云淡风轻,不敢轻举妄动。

但对于争夺台谏时,他也是跳了出来,暴露了他的政治野心。

果然身居高位的人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啊。

司马光,吕公着都打破了宰相不可推荐台谏官员的旧例。这属于知法犯法。当然你要王安石,章越也这么干过,那我也没话讲了。

“太后还拿吕晦书的札子给司马君实看过,司马君实所言吕晦叔所见与他不谋而合。”

程颢道:“不过旧党之中也并非都附和司马君实之见,之前范尧夫(范纯仁)进京,便与司马君实争免役法,司马光不肯,范尧夫对左右言又是一个王介甫。”

“当然我们兄弟也以为司马君实执政实乃大荒谬,一旦言官就位,更张大局,悔之晚矣。还望魏公速速出山,主持大局!”

程颐道:“我与兄长所见相同,虽我并不赞同魏公主张,但断然不可坐视司马君实废罢新法。”

“此番司马君实和吕晦叔所荐的朱光庭和贾易都是我的学生,他们可以随时助魏公一臂之力。”

章越听了暗笑,自己还未上位,元佑三党中的洛党和蜀党已是站在自己一边,单单一个朔党怎么掀得起浪。

……

司马光府邸内灯火通明,新晋御史们齐聚一堂。刘挚、刘安世、梁焘、范祖禹、郭林、王岩叟等司马光一手提拔的官员正在热烈讨论朝政。

他们都是新晋提拔的,正热火朝地谈论着国家大事,正为马上要进行这一场拨乱反正,更化朝政,格外兴奋。

王岩叟率先愤然道:“之前章惇居然在御前质问陛下御批言官之事,曲折再三,言语轻狂。外廷传闻下周知,下所共愤也。”

刘安世道:“不错,差除谏官出自三省,章惇身为枢密使却不遵职守,越职狂言,当罢黜之。”

“剥麻,必须剥麻。”

“还有蔡确,一并剥麻!”

众人异口同声。这些官员对司马光怀有近乎信仰般的忠诚,眼见他在御前受辱,无不义愤填膺。

刘挚与王岩叟当即商议起草弹劾奏疏,旋即又罗列多人。

唯独郭林静坐一旁,沉默不语。

范祖禹拉郭林走出房间言语道:“郭兄,你是新任谏官,要所论何事?”

郭林道:“章子厚之言虽是狂妄,但也不是没有根据。”

范祖禹对郭林道:“这话你以往可以这么,但在这里却不可这么了。”

郭林道:“我也知道,我这性子不适合为官。我这么多年深受司马公大恩,但今日却不知道如何回报他。”

范祖禹看着郭林此状也是摇头道:“你不弹劾章惇他们也寻个其他人吧。”

“你本就与章度之亲厚,否则会被认为是奸邪同党的。”

郭林道:“同我则为君子,异我则为邪党,喜同恶异,泯然成俗,一旦如此,党争会败坏了整个国家的风气。”

“如今新法是有许多不善之处,但我以为这般党争下去,必酿成党祸。而历朝历代党祸之害如何,史书昭昭..”

“我还是向司马公辞了此职好了。我不适合为官。”

范祖禹一把拉住郭林道:“郭兄糊涂啊,你现在辞官不是司马公答允不答允,而是太后和陛下答允不答允了。”

“你新任御史便辞官,置太后,陛下于何地啊?”

郭林闻言苦道:“我如今真是进退两难了。”

范祖禹心道,还好自己被章惇排除出御史,现在他也知道这些人有多不靠谱了。

党同伐异就是一个氛围。

在这个氛围中,如果你稍为新党或新法半句好话,就会被逐出门墙。所有人都只愿意听自己愿意听的话,就算学识再高的人,也不能例外。

二人返回时,听得刘挚振振有词地道:“《荀子》有云:'两贵之不能相事,两贱之不能相使',,此乃人之常情!我等与新党水火不容!”

“从此以后,进一人,则为熙丰时新党所退也,退一人,则为熙丰时新党所进也!”

刘挚这样极赌言路得到了下面官员的一并叫好。

郭林摇了摇头,愤然道:“诸位这般交章而论好吗?嫉恶如仇是好事,但嫉恶太过反是恶事。”

“新党中亦有好人,新法之中亦有良法!”

郭林一句话浇灭了所有人热火朝的讨论。

刘挚走到郭林面前怒道:“阵前还未举事,你郭林怎却生此不安之言?”

梁焘振振有词地道:“新党者皆人也,无忠君爱民之心,下疾之久矣,又何足抚恤。”

王岩叟道:“自古以来,贬斥奸邪,正是下盛事,郭兄何故为奸龋心?”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斥罢郭林,郭林朴实之人不知如何争论,愤愤然退在一旁。

……

就在这些人亢奋之时,苏辙则在宜秋门的寓所中起草弹劾蔡确的奏疏。

“贸然弹劾宰相,绝对是不智的。”

“但可以借山陵使在山陵事上的怠慢,先做文章。指责对先帝不敬,探一探风声。”

苏辙也是深谙套路。

而苏轼看着苏辙起草奏疏,也是忧心忡忡,他当然知道司马光召这些官员回朝是作什么?现在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他当即叫了府上备好马车往章惇府上而去。

“子厚,你可知你如今处境危矣?”苏轼见了章惇后急劝道。

章惇这些日子容色稍显憔悴,太皇太后要更易新法,蔡确不在,使得他章惇一个人在朝中更加孤掌难鸣。

章惇道:“如何?不过是蔡持正之后,便轮到我了。”

“我早知道,吕晦叔,司马君实更易谏官后,会如何了?”

“万夫所指,又如何?”

章惇罢此言,大有豪气干云之意。

苏轼道:“司马君实是君子,子厚你也是君子,我相信你们二人可以坐下来,好好谈一谈!”

章惇笑道:“子瞻,你在什么?”

“从古至今党争是什么样子?你不知道吗?那都是你死我活的,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你想要在中间找一块地站?反而两边的人都要先杀你。子瞻,我劝你一句,不要为新法半句话。”

罢,章惇不再言语。

……

元丰八年十月,霜重露寒。汴京城的朱墙碧瓦都浸在治丧的素白里,蔡确自永裕陵覆土归朝,紫袍玉带依旧端坐都堂。

章直步入都堂时,蔡确正在批阅奏章。见章直来访,蔡确搁下朱笔笑道:“子正来得正好,这份关于河北军需的奏疏...“

“蔡相,“章直径直打断,从袖中取出一封札子放在案上,“这是御史台已草拟好的弹章副本。“

蔡确目光在札子上停留片刻,忽然轻笑:“刘器之?”

章直凝视着窗外的梧桐:“弹章列举了十二条罪状,最重的一条是先帝病重时,蔡相曾私语'太子年幼,恐难继统'。“

蔡确闻言神色骤然凌厉起来。

“子正应当知道,当日我在福宁殿的原话是——“蔡确声音忽然压低,“'太子虽幼,然资聪颖,又有太皇太后垂训,必能克承大统'。“

章直直视蔡确道:“可当时在场的梁惟简、阎守懃,如今都改口称听见蔡相'主少国疑'四字。“

蔡确失笑。

章直道:“山陵使的差遣...按例该辞相了。“

蔡确则道:““但韩忠献任永昭陵使时就未辞相。“”

“那是英宗坚持挽留。“章直道,“确实不在祖制,而在太皇太后心意。如今太皇太后意属何人?“

蔡确忽然大笑:“子正啊子正,你叔父教你来这番话?他既要相位,何不直...“

“蔡相!“章直厉声打断,取出黄麻诏书草稿,“御史台已备好剥麻奏疏!若明日自请出知陈州,这份奏疏便不会用印。”

顿了顿,章直语气稍缓:“叔父已承诺,日后许蔡相以观文殿大学士致仕,不会追究他事,陈和叔的死也罢了……“

蔡确一掌掀翻案上茶盏道:“章度之以为他是谁,一句话便要我将相位拱手让出?”

见蔡确脸上露出勃然大怒之色。

章直神色不变道:“此大势所趋……蔡相辞相后仍有宰相体面。这是叔父的承诺!”

“体面?”蔡确起身,片刻后又摆了摆手,“我以寒门出身,一步一步走到今日,体面已是够了。”

“告诉度之,既要上位,岂有妇人之仁。手上不沾点血,朝野上下如何能服你?”

“相位就在这里,告诉他自己来取!”

章直闻言怔怔地不出话。

蔡确望着窗外徐徐道:“告诉度之,我倦了。这些年来身居高位,威压之下满下人看我脸色,仰我鼻息。”

“如今你要我自辞相位,再看司马光身旁那些儿辈的脸色?被呼来换去?遭众人之奚落嘲笑。”

“身在高位久了,身段就放不了。既如此,不如求贬岭南,一了百了!”

章直见蔡确语意坚决,知再劝无用,向对方一揖道:“蔡相当年栽培之恩,直永不敢忘!”

蔡确背着章直摆了摆手。

蔡确还朝后便代替子下了一份诏书。

恭以先皇帝临御四海十有九年,夙夜励精,建立政事,所以惠泽下,垂之后世。比闻有司奉行法令,往往失当,或过为烦扰,违戾元降诏旨,或苟且文具,不能布宣实惠,或妄意窥测,怠于举职,将恐朝廷成法,因以堕弛。其中谕中外,自今已来,协心循理,奉承诏令,以称先帝更易法度、惠安元元之心,敢有弗钦,必底厥罪。仍仰御史台察访弹劾以闻。

诏下后,蔡确坚持新法不可更易的大旗,这正为高太后更张的主张不容。

蔡确真正将自己置入众矢之的。

(本章完)

喜欢寒门宰相请大家收藏:(m.6xxs.com)寒门宰相龙虾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站内强推 天武神尊 逆天邪神 穿书历情劫 工程人生 龙傲天和他超强却想吃软饭的道侣 足球也是你能玩的? 别想甩开也无法放下 绝世战祖 一直跑 韧霜 猎人突击队 重生2001,我是渣男我怕谁 人界异族学院 人在亮剑,暗助晋西北铁三角 神符十墓 废土崛起 阴缘难逃 快穿大佬每天都在崩人设 清世梦有沉 【签到修仙,碾压全服】
经典收藏 穿越亮剑之抗日签到系统 穿越大唐瘸腿的我 装疯卖傻,谋定天下 民国之铁血少帅 风入邺 我在红楼改气数 北隋军神 我夺舍了隋炀帝 沙雕网友援北伐 红警:心灵终结 视频多彩:给古人看红色震撼 提灯贞观,冒充天人混大唐 三国霸业无双 大英帝国的神秘职员 大明:开局下葬爹娘,我带重八飞 三国:开局大耳贼请我出山 大明驸马爷,开局被老朱赐死 邪宠大小姐:绝世狂妃 三国:我刘琦,召唤千古英雄! 穿越大唐,我灭国无数
最近更新 这个开局有点惨啊! 系统:穿越,我用加特林反清复明 佣兵1929 大唐太子李承乾之宿世轮回 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 寒门宰相 寒门书童:高中状元,你们卖我妹妹? 穿越南宋:我靠抽奖打造现代军队 十年藏拙,真把我当傀儡昏君啊? 边军:从将门奴仆杀到九五至尊 男女互换术 他是奸细 穿越成太子之步步为营 大明第一墙头草 天幕通古代,给帝王一点震憾! 穿越杜荷,开局李承乾谋反 穿越明末:带领农民起义 巨宋 大唐:开局带太子勾栏听曲 十国风华
寒门宰相 幸福来敲门 - 寒门宰相txt下载 - 寒门宰相最新章节 - 寒门宰相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