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起南洋

流泪的鱼wyj

首页 >> 龙起南洋 >> 龙起南洋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 我夺舍了隋炀帝 北宋群英录 明末:我看看谁敢让我剃头 挑战历史:在宋朝建设现代化国家 乞讨半年,侯府全家跪求我原谅 明末:懒汉的逆袭人生 人在洪武,每天一个现代盲盒 我在红楼写小说 三国:从篡夺江东基业开始 无敌之大唐
龙起南洋 流泪的鱼wyj - 龙起南洋全文阅读 - 龙起南洋txt下载 - 龙起南洋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小说

第两百六十二章 扩军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章 阅读记录

ps:

今三更完成!,和赞!

“朱大人,这可怎么办才好啊!那些泥腿子都闹着要去南洋,我们自己的地可怎么办啊?”一个身着长衫,头发胡子都白聊老头对朱正宇道。他是广宁县最大的地主,家里有着两千多亩良田。

“是啊,朱大人,再这样下去可不行啊,得想想办法才行啊!”其他的地主们,也纷纷道。

自移民的告示张贴在县府外之后,整个广宁县就炸了锅了,不少的农民,都要求报名前往南洋,去过好日子,谁愿意留下来受穷挨饿呢?这可把那些地主们给着急坏了。他们有大量的土地,但也要有人耕种才行啊,否则的话,他们去剥削谁呢?

“好了,大家安静!现在我也没有办法,你们都知道,上一次省政府的命令,我已经隐瞒了,但现在可不一样了。特派员可亲自到了县里,还有一队士兵呢!如果再乱来的话,搞不好脑袋都要丢掉。”朱正宇道。他是怕了,不敢再帮这些地主了。虽然,他自己家的地也会面临没人耕种的情况,但那总比把官丢掉要好吧。再了,他上一次犯的错,省政府那边还记着呢,他可不敢再出错了。

“哼!他们这样做,难道就不怕把全下的百姓都给逼反了么?”白发老头恨恨的道。当初广东还属于满清统治的时候,可从没有这样的事发生啊。虽然,新华国的税收比满清少很多,但现在却已经动摇了他们的根基了,这是他们绝对不能忍受的。

“声点,心被新华国的人听见,到时候可就连命都没有了。”旁边的人连忙劝道。新华军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平定了广东,打的清军抱头鼠窜,让所有人都大为震撼。加之各级政府也都开始宣传新华国的强大。特别是新华国几年前就打败了两个强大的洋人国家,更是让全广东的人都对新华国充满了敬畏。要知道,满清可是被一个英国就打的满地找牙的。两相对比之下,自然是新华国更为强大了。能够成为一个强国的子民。况且还是汉缺家作主的国家,他们其实也是很愿意的。但是前提条件是新华国不能够影响到他们自己的利益啊。例如现在新华国大肆的移民,这就是在损害他们的根基啊,他们当然要反对了。不过,自古以来民不与官斗,特别是新华国这种强大的政权,让这些地主们也有些担心。

“好了,这种话以后就不要再了。新华国的强大之处,我比你们都清楚。虽然新华国崛起与海外,但是他们的力量。恐怕比大清还要强大得多。我看啊,这下,终究会是新华国的。要是不想当乱党,从今往后就好好听政府的话!”朱正宇道。作为当初的县令,现在的县长。他对于满清和新华国的认识都非常深刻。满清政府**,军队战斗力低下,根本就不能和新华国相比。虽然现在新华国的实力或许还不足以灭亡满清,但朱正宇相信,随着新华国的实力不断膨胀,这一不会太远的。

地主们看朱正宇这样,只得闭嘴。不再诋毁新华国了。实际上,他们也是过过嘴瘾而已。新华军的强大,他们同样清楚。如果真的要让他们把脑袋绑在裤腰带上造反的话,他们多半是不会干的。毕竟,好好的日子不过,造反可是要掉脑袋的。

“至于大家的土地。如果没有人耕种的话,可以出售给政府。新华国实行土地国有,政府会按照市价来收购大家的土地的。”朱正宇道。中国的大部分土地,都掌握在地主以及那些满清贵族的手里。满清贵族手里的土地,新华国自然直接征用了。但那些地主手里的土地,则是通过赎买的方式。新华国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尽可能的减少土地兼并。包括在南洋也是一样,分配给农民的土地,农民也自由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想要自由买卖土地,那是绝对不行的。

“不行,这可是我们祖上流传下来的土地,怎么能够卖掉呢?这是绝对不可以的!”一些地主立刻拒绝道。他们的土地,很多都是祖产,是祖上的人一点一点的积攒起来的。卖掉这些土地,那就相当于是败家子啊!再了,这些土地,可是他们整个家族赖以维系下去的保证,如果卖掉的话,那以后该怎么办呢?

“各位,现在政府重视工商业。你们卖掉土地之后,可以把钱投入到工商业当中,如果经营的好的话,可比种田赚得多啊!”朱正宇道。他自己的土地,也打算卖给政府了。这样的话,不仅仅能够为大家做一个表率,赢得上司的满意,还可以趁机去从事其他的行业。

地主们都是连连摇头,他们对于工商业,可是看不上眼的。士农工商,读书和种田才排在前面,后面都是低贱的职业,他们可不愿意干。

看到这种清醒,朱正宇只得不再浪费口舌了,敷衍了他们几句之后,就把他们给打发走了。他知道,新华国和满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新华国无论从体制和政策上,都更加的偏向西化,和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统治,完全不同。满清不在乎工商业,把农业当作根本,但新华国却是重视工商业,和就和西方国家一样。虽然,朱正宇也是儒家出身,但并不像那些腐儒一样,拒绝新生事物。

新华国大规模的实行移民,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那些地主找不到人耕种土地,就只能够把土地卖给政府。为了避免坐吃山空,他们只能投身到工商业中去。虽然在开始的时候,他们可能会亏损一些,但熟悉之后,肯定能够赚到不少的。这样的话,新华国整体的工商业就繁荣起来了,而新华国也能够收到更多的税收。

当各地的政府开放移民报名申请之后,霎时间,各个登记处都排起了长长的队伍。绝大部分的中国人都不识字,所以只得由政府派遣的工作人员为他们填写申请表,然后让他们盖上手印就可以了。整个广东境内,至少三分之一的人填写了申请表,想要去南洋。这些人,大都是生活过不下去,所以才要去南洋闯荡一下,看能否闯出一片新地的。

另外还有不少人,则选择了观望。他们渴望过上更好的生活,但是却没有这个胆子。所以只希望这些人去南洋之后,看看他们的去了之后的结果,然后再做打算。可是他们不知道,机会不是随时都有的。南洋就那么大而已,龙宇飞希望将南洋的人口,控制在五千万到一亿左右。因此,在每个省,大概只会进行一次移民,错过了这一次机会的,下次想要再移民去南洋,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经过最终统计之后,差不多有四百万人选择了移民去南洋。这让广东省省长梁宝常大为高兴。他原本还担心,等到国王龙宇飞来了之后,这些政策都还没有成效呢,现在总算是松了一口气了。

这四百多万人,将分批前往南洋。他们将被安置到婆罗洲。新华国现在重点开发的地区就是婆罗洲。婆罗洲是南洋最大的岛屿,也是世界第三大岛,安置一千万到两千万人,绝对是没有问题的。

新华国将组织奴隶,在婆罗洲为这些移民们修建定居点。一般五户到十户人组成一个定居点,并且会发放少量的武器,以便这些定居点有自卫能力。虽然新华国开始大肆的剿灭土着,但婆罗洲的腹地,还是土着的下。让这些移民有一定的防御力,可以保证他们的安全。另外,一旦新华军需要扩军的时候,也有更多的兵源。

广东省省政府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移民和赎买土地上面去了,指挥这一次作战的新华军总参谋长牛猛中将,则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广东省的防务,以及新兵征集上面去了。按照总参谋部的计划,再打下广东之后,新华军就会开始扩军。以便新华军能够有更多的兵力向其他省份进攻。现在新华军在广东的兵力,也只有8个步兵旅,一个重炮旅和一个海军陆战旅而已。总共六万多人看似不少,但分散在广东的话,也就没有多少了。保证广东的稳定,这点部队是足够了。但是要继续对外进攻,就显得不足了。

拿下整个广东之后,牛猛下令,开始在全广东范围内招募身家清白的子弟加入新华军。初步预计,将招募二十个步兵旅,也就是十三万人左右。对于有着上千万人口的广东来,招募十三万人,并不多。特别是在新华军公布了新华军士兵的待遇之后,更是如此。每个年轻男子,都有一个军人梦,以前的清军,固然被人瞧不起。但是现在,新华军却成为了他们的希望所在。

喜欢龙起南洋请大家收藏:(m.6xxs.com)龙起南洋龙虾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站内强推 大仙农 重生破烂王,干到世界500强 站在科技前沿:让你相信科学你还不信 视频多彩:给古人看红色震撼 溺宠一品小狂妻 庄老邪修仙传 人在亮剑,暗助晋西北铁三角 我发誓龙族不是我带歪的 离婚后,霸总追妻追到腿软 庸医用科技改魔法,没治不了的病 万道绝巅 我就是绝代球星 虎妖:雷法加持我的规矩就是规矩 与竹马校霸官宣后,前世老公气红眼 诡异复苏?我先卖个淋巴肉包子! 抽卡转职:我乃枪神,无敌世间 北宋群英录 大唐:就嫁一个公主,还想求我出山? 跃界者 异世游龙记
经典收藏 大唐:隐忍二十二年,陛下杀疯了 万万没想到我成了皇帝 从一艘战列舰开始打造无敌舰队 开局爆发玄武门!朕乃大唐皇帝! 北朝帝业 盛朝霸业 我从替身成为皇帝 我夺舍了隋炀帝 三国:开局大耳贼请我出山 三国:开局岳飞重生成马谡 给我戴绿帽,杀你全家套餐走起 明末好女婿 大唐混子生活 大唐:小兕子的穿越生活 穿越亮剑之抗日签到系统 大明征服者 这个三国太可怕了! 乱世:整活小砖家 大明:开局下葬爹娘,我带重八飞 穿越大乾,开局就娶三个媳妇
最近更新 把我推给女将军后,女帝悔疯了 遇事后诸葛亮,重生的阿斗躺赢了 我在明末修仙 开局怒怼李世民:这太子我不当了 重生朱雄英,复活白起灭倭国 水浒之往事随风 布衣:打猎当上土皇帝,不爽就造反 玩权谋我真有点内行 姐夫帮你打天下 神话版三国 谋逆之人 震惊:我成为了春秋时代的扛把子 天幕通古代,给帝王一点震憾! 南宋特种兵 王妃想和离,王爷却是穿越人 穿越成献帝,我为大汉再续三百年 大唐混子生活 大明最强外戚! 以捕快之名 三国:乱世第一枭雄
龙起南洋 流泪的鱼wyj - 龙起南洋txt下载 - 龙起南洋最新章节 - 龙起南洋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