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真相集

背砍刀诗人

首页 >> 华夏真相集 >> 华夏真相集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 重生我无敌 沙雕网友援北伐 大明:捡到朱雄英,调教成恶霸 大秦:开局百万大雪龙骑 大秦:二世胡亥,开局召唤李元霸 三国:从篡夺江东基业开始 视频多彩:给古人看红色震撼 维鸣维铭 唐代秘史 南北朝打工皇帝
华夏真相集 背砍刀诗人 - 华夏真相集全文阅读 - 华夏真相集txt下载 - 华夏真相集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小说

第四十一集 武媚夺权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章 阅读记录

第四十一集武媚夺权

烽火连,狼烟再起。

裴行俭闻报铁勒来犯,遂整军正面迎敌,复遣裨将何迦密自通漠道出兵,程务挺自石地道进发,奇袭掩取金牙山。

阿史那伏念战而不胜,与曹怀舜约和而还,比至金牙山时,已失妻子辎重。于是进退失据,复因士卒多生疾疫,只得引兵北走保细沙。

裴行俭又使副总管刘敬同、程务挺等各率单于府兵,自后追蹑不舍。伏念自恃道路险远,唐兵必不能至,不复设备。

刘敬同与程务挺率军到达保细沙,突然发起冲击。

阿史那伏念狼狈惨败,不能整其部众,于是干脆擒执阿史那德温傅,从间道诣行裴行俭大营请降。

唐军候骑见大批突厥骑兵奔至,蹄声震地,尘埃涨,急还中军大营禀报主帅,唐营将士因大军在外,营中空虚,皆都震恐。

裴行俭笑道:此乃伏念执温傅来降,非来作战也。然受降如同受敌,不可无备。

乃命整军严备,同时派遣使者往迎阿史那伏念,问其来意。少刻使者回报,果是伏念率其各部酋长,捆缚温傅来诣军门请降。

由是裴行俭于谈笑之间,便尽平突厥余党,押送阿史那伏念、阿史那德温傅还归京师。高宗怒其反复,命将二人皆处斩于剩

咸享四年十二月丙午,弓月、疏勒二王遣使来至长安,请求归降。

当初西突厥兴昔亡可汗阿史那弥射,因被继往绝可汗阿史那步真谮杀,导致诸部离散,弓月及阿悉吉皆叛。苏定方率军西讨,生擒阿悉吉以归;弓月部便南结吐蕃,北招咽面,共攻疏勒,尽降其众。

唐高宗遣鸿胪卿萧嗣业发兵讨之,则唐军未至,弓月部大惧,遂与疏勒皆都遗使入朝请降。高宗念其主动来归,遂诏命赦免其罪,遣还归国。

自此而后,西域之地复归平定。

咸亨五年正月,因突厥叛首伏诛,弓月、疏勒俱降,西部再无后顾之忧,唐高宗便始专注东方,对新罗进行清算。

于是下诏:罢除文武王官爵,改立其入唐宿卫之弟金仁问为新罗王;更派同中书门下三品刘仁轨为鸡林道行军大总管,卫尉卿李弼、右领军大将军李谨行副之,率水陆大军二十万,东征讨伐新罗,并送金仁问还国就职。

刘仁轨领旨,率军东向,横渡瓠芦河,一路势如破竹,接连攻克新罗重镇七重城。

同时征发靺鞨兵助战,浮海进攻新罗南境,亦获大胜。

李谨行屯驻买肖城,经略其地,亦获胜绩,唐兵三战皆捷。

高宗闻报大喜,命进封刘仁轨为乐城县公,其子侄三人随征有功,皆被授予上柱国。消息传至汴州尉氏,乡民感到光荣无比,遂将刘仁轨故居称为“乐城乡三柱里”。

新罗王见唐军势大,遣使入朝谢罪,并献贡品。

高宗以为灭亡新罗时机未至,乃诏命刘仁轨等回师,赦免金法敏之罪,复其官爵王位。新罗并吞百济及高丽现实,亦只得承认。

是年秋八月壬辰,高宗秋祭太庙以归,追封皇室列祖。改元上元元年,大赦下。

九月癸丑,追复长孙无忌官爵,使其陪葬昭陵,以无忌曾孙长孙翼袭爵赵公。

武氏既被封为后,乃于上元元年十二月上表,建议劝课农桑、薄敛赋徭等十二事。高宗览奏,大加称赞,并下诏书褒美后治国之才,皆命依奏,即时颁行于下。

上元元年十二月十六日,波斯王卑路斯入朝,与唐高宗初次相见。

先在龙朔元年,唐朝便在波斯建置波斯都督府,并诏封卑路斯为都督。不久波斯为大食所灭,卑路斯因此东入长安,正式依附唐朝。

唐高宗优礼以待,授卑路斯为右武卫将军。卑路斯奏请在长安建立波斯胡寺,以作波斯人集会之所,高宗许之,命建置摩尼寺及穆斯林清真寺院,位于长安醴泉坊。

卑路斯此后便久居长安,最终客死于此,葬于洛阳波斯王陵。

字幕:上元二年。春正丙寅。

唐高宗诏命,在于阗国设置毗沙都督府,属安西都护府管辖,在安西都护府西南二千里。分其境内为十州,因于阗王尉迟伏阇雄助唐军抗击吐蕃有功,封其为毗沙都督。

自此于阗国亡,其国土正式纳入大唐国版图。其后未久,吐蕃遣大臣论吐浑弥来朝请和,且请与吐谷浑复修睦邻之好,唐高宗怒而不许。

正月二十五日,龟兹王白素稽来朝,贡献银颇罗,其后又献名马。

龟兹于咸亨元年便被吐蕃攻陷,本年两次入贡长安,可见吐蕃控制龟兹渐渐不力,独霸西域野心受挫,由此亦来请和。

是年二月,刘仁轨大破新罗之众,引兵还国。

新罗文武王第三次遣使入唐谢罪,唐高宗顺水推舟,赦免其罪。但赦罪诏书尚未传达到前线,新罗王便于当年九月复叛,并发兵进攻驻扎当地唐军。

唐朝当时精力主要用于对付吐蕃,故此收缩海东政策,于次年将安东都护府从平壤迁至辽东,并召还新罗汉官。

由此,新罗文武王最终统一大同江以南半岛。

三月丁巳,后武媚祭祀先蚕祖于邙山之阳,百官及朝集使皆列位陪祀。

自麟德元年诛杀上官仪之后,高宗因患目疾,不能亲自批阅奏章,如断左右臂助。于是每当视朝,武后皆垂帘于御座后预闻政事。

高宗近年风眩日重,自觉不能听朝,便集群臣计议,欲使后摄知国政,自己去往东都休养。话犹未了,中书侍郎同三品郝处俊出班,抗言上奏。

郝处俊:子理外,皇后理内,自古以来乾坤之道,不可背之。昔魏文帝曹丕在位,曾下严令于辅政朝臣,既后世虽有幼主在位,亦不许皇后临朝;所以终曹魏之世,得以杜绝后宫及外戚祸乱之萌也。陛下乃是千古圣明之君,明史通鉴,深明兴亡之道,奈何以高祖、太宗辛苦所创之下,不传于李氏子孙,而委之武氏后乎!

众臣闻听此言,无不相顾失色。

高宗李治闻言不悦,刚欲发怒。中书侍郎李义琰出班奏道:郝处俊之言至忠,虽良药苦口,忠言逆耳,陛下亦宜听之。

高宗于是隐忍不发,亦罢使后摄政之议。

后闻此朝议,深恨郝处俊及李义琰二人,因心腹党羽李义府、许敬宗皆死,自觉势孤,也便只得暂时隐忍不发。

于是别辟蹊径,一面在野大力推广摩尼教义,以宣扬电光佛转世为女身以荡雄魔;一面在朝多引文学之士,譬如着作郎元万顷、左史刘祎之、范履冰、苗楚客,右史周思茂、韩楚宾等,皆召入禁中,使其编撰《列女传》、《臣轨》、《百僚新戒》、《乐书》,凡数千余卷,以讽身为臣下者,不得忤逆子旨意。

此后凡有朝廷奏议,亦密令元万顷等参决,以分宰相之权,时人谓之北门学士。

刘祎之字希美,临淮阳乐人,弘文馆学士刘子翼之子。居家之时孝友双全,甚为士族所称,每得俸禄,大半散与亲属,高宗以此重之。武则临朝之后,愈加甚见亲委。

夏四月庚辰,帝命诏升司农少卿韦弘机为司农卿。

韦弘机是为雍州万年人,贞观十二年游历突厥西域诸国,因乙毗咄陆可汗与唐朝作对,阻绝东西来往商道,故滞留西域三年,撰成《西征记》一书。

太宗皇帝欲有事于突厥,召韦弘机询问西域风土人情,其以此书呈献,太宗甚喜,擢升其为朝散大夫,累迁殿中监正。

唐高宗显庆年间,任檀州刺史,超拜司农少卿,至此便升司农卿正职。

当此之时,韦弘机又兼知东都营田之事,受诏完葺东都宫苑。宦者于苑中犯法贪贿,韦弘机先以杖刑责之,然后奏闻。

高宗非但不怒,反以为能,赐绢数十匹,并勉励道:此后内宫宦官更有犯法者,卿即杖之,不必奏也。

后闻知此事,便即心中不悦。

又有左千牛将军赵瑰,尚高祖李渊之女常乐公主,是为驸马都尉;生一女嫁与周王李显,立为王妃。高宗皇帝对常乐公主颇为亲厚,亦被后恶之。

于是便废其女王妃之位,幽闭于内侍省郑又命监侍给以生食,不许升火做饭。因多日不食,开门视之,王妃早死多时,尸体已腐。

武媚既将周王妃害死,反诬族叔二兄,复将其父驸马都尉、左千牛将军赵瑰贬出京师,使长乐公主随夫赴任。又命绝其夫妻朝谒,不许与子相见。

后为人狠辣,为夺摄政之权,灭绝亲情如此。

便既是亲生长子李弘,因受父命监国,是为自己夺位障碍,也深为后所恶。

太子李弘仁孝谦谨,甚得高宗喜爱;又善于礼待卿士大夫,由是朝野归附,中外属心。后方欲逞其志向,故对太子奏请大为不悦,屡屡无故加以驳斥。

太子数度迕旨,由是渐渐失爱于后。

上元二年四月二十五日,太子李弘侵疾日久,忽暴卒于合璧宫,年仅二十四岁。时因高宗巡幸东都未回,人皆以为是后暗中下毒鸩之而死。

高宗闻报大为震骇,伤心至极,遂下诏道:朕因风眩之疾日重,方欲禅位于皇太子,敦料疾遽不起,反死于为父之前!宜申往命,加以尊名,可谥为孝敬皇帝。

又亲为制诰《睿德纪》,并命勒书于石。

太子李弘既死,乃继立雍王李贤为皇太子。

李贤字明允,乃是高宗第六子,生母亦为武后。李贤容止端雅,少时亦为高宗所爱,不亚于太子李弘。且生性夙敏,自幼遍读《尚书》、《礼记》、《论语》等儒家经典。

便在此际,龙门奉先寺历时四年建成。咸亨三年之时,高宗敕命于洛阳龙门山开凿卢舍那佛大像,武后自捐二万贯脂粉钱助之,佛像竣工,即又命建奉先寺以供之。

寺内共有卢舍那佛、弟子、菩萨、力士等十一尊雕像。主佛卢舍那高八十五尺,台座高十尺,面容丰腴饱满,乃唐朝创建以来,朝廷敕命凿造第一座大佛。

群雕布局严谨,两旁弟子各具神态,刀法圆熟,是为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露大龛。奉先寺竣工之后,后武媚亲率朝臣以及六宫嫔妃,参加卢舍那佛开光仪式。

当此之时,汉传佛进宗五祖弘萨师坐化圆寂。

弘忍俗姓周,蕲州黄梅人氏,七岁从禅宗四祖道信出家,十三岁正式剃度为僧。弘忍日间劳动,夜间静坐习禅,恬淡自居。

道信常以顿渐之旨相试,弘忍闻言察理,皆得要领。道信于是以为弘忍可教,悉以其道法授之,永徽三年传以法衣,然后圆寂西校

弘忍由是继承师尊所传达摩老祖衣钵,成为禅宗第五祖。

禅宗自初祖达摩、二祖慧可、至三祖僧璨,俱都一衣一钵,随缘而住,至四祖道信,方始聚僧而居。弘忍亦以为修习道法,宜于深山隐居,远离嚣尘,遂居黄梅东山。座下有僧徒有七百余人,时称东山法门。

弘忍传法之时与众不同,从来不出文记,只口玄理,默授与人。有顶门弟子二十五人,其中大弟子十人,以神秀与惠能为最有名。

弘忍上元二年圆寂,寿止七十四岁。弘忍之后,其门人弘化佛法范围广远,东山法门由此传播全国,禅宗亦因此发展成为汉传佛教大宗。

其后神秀主张渐悟之,传法于江北之地,形成北宗。惠能主张顿悟之,传法于岭南之地,形成南宗,并为禅宗六祖。

又上元二年,原虢州参军王勃卒。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稷山)人。祖父王通被称为当世大儒,门人私谥号为“文中子”。王勃出于书香门第,六岁即善文辞,九岁读颜师古注《汉书》,摘其失谬之处,竟成《指瑕》篇章。

王勃为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号称初唐四杰。长兄王勔、次兄王勮皆有才华,时人又称其兄弟为“王氏三珠树”。

麟德初年时王勃年尚未及冠,即便对策高第,除授为朝散郎。乾封初年上呈《宸游东岳颂》及《乾元殿颂》,沛王李贤大为激赏,即召署府修撰成书。

因见宗室诸王斗鸡,王勃戏作《檄英王鸡文》,高宗看后大怒,斥其出府,后补虢州参军。王勃曾匿犯罪官奴,因惧事泄杀之灭口,事发当诛,遇大赦除名。

其父王竾时为雍州司户参军,亦受王勃牵连,因左迁交趾令。上元二年,王勃远赴交趾探父,渡南海时堕水而卒,年仅二十八岁。

其文甚丰,以《滕王阁序》传诵最广。

李贤既被立为太子,后不悦,又深恶慈州刺史杞王李上金。有司奉承后意旨,上奏弹劾杞王所谓罪状,李上金便被坐罪解官,流放到澧州安置。

于是重新安排内阁重臣,以戴至德为右仆射,刘仁轨为左仆射。张文瓘为侍中,郝处俊为中书令,李敬玄为吏部尚书兼左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如故。

张文瓘既为侍中,又兼大理卿之职。狱中众囚闻,皆都恸哭不已。狱吏惊问其故,则都道:张文瓘为人严正,诸司奏议,多所纠驳,我等逢彼,再无日。

刘仁轨、戴志德既为左右相,接受有司牒诉,刘仁轨常以美言受理,戴至德则必据理诘难,问其来龙去脉,丝毫不肯马虎。理由充分且有冤情者,必为其秘密上奏。

字幕:戴至德,字行之,字碧护,相州安阳人,道国公戴胄兄戴仲孙之子,过继载胄为嗣。起家东宫千牛,出任江山县令,迁潭州刺史。嗣父死后,袭封道国公爵位。

乾封二年,戴至德拜为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至今便即升任尚书右仆射。因父子相继成为大唐宰相,世人皆都惊其家世荣耀。

因其为人耿介,不肯循私,亦不肯迁就,故当时多数朝臣皆都不喜戴至德,转而称赞刘仁轨为人随和,并称刘仁轨为“解事仆射”。

当时宰辅须至有司,轮流听取诉讼。有位老妇到尚书省告状,戴至德是日当值,已经收下牒状。吏役便对那妇壤:戴仆射既已受理你状,可下堂回家听信可也。

那老妇本已起身欲走,忽听此语,便回头问道:堂上这个宰相,姓戴不是姓刘?那还将状纸还给民罢。

戴至德大奇问道:本官既已受理此状,则必详察之后与你辨冤,因何又要索回?

老妇道:本谓大人乃是解事仆射,谁知是不解事者,速归我牒!

戴至德大笑,便将牒状还给老妇:明日是解事仆射当值,你可再来向他呈递可也。

待那老妇离去,众吏皆交耳言道:仆射大人长者气度,常人难及。

戴至德听到此语,微笑答道:国之赏罚,皆是子陛下亲掌之权,我等身为臣子,岂能争之?又何论为民解事!

高宗闻知,大加称赞。

三年春,闰三月,吐蕃入寇鄯、廓、河、芳等州,敕令左监门卫中郎将令狐智通为将,并发兴、凤等州兵御之。

其后更诏命洛州牧周王李显为洮州道行军元帅,率工部尚书刘审礼等十二总管;并州大都督相王李轮为凉州道行军元帅,率左卫大将军契苾何力、鸿胪卿萧嗣业等出征。

二王未及出发,边报吐蕃又攻破叠州密恭、丹岭二县,于是暂且息兵。

时年狄仁杰四十七岁,官为大理寺丞。

字幕:狄仁杰,字怀英,并州晋阳人,早年以明经及第,初任汴州判佐,因河南道黜陟使阎立本推荐,升任并州都督府法曹。

狄仁杰在任期间政绩卓越,但阎立本既死,朝中无人引荐,时至今岁方才升任大理寺丞。上任未及一年,便判决大量积压案件,涉及一万七千人,并无一人诉冤。

九月七日,左武卫大将军权善才、左监门中郎将范怀义误斫昭陵柏树,案情报至大理寺,狄仁杰依律判决,上奏其二人罪当除名为民。

高宗览奏,以为二人斫伐陵柏,若不杀则陷己于不孝,于是下诏改判斩立决。

狄仁杰并不出殿,固执不从道:若依大唐律法,二人罪不当死,恕臣不敢奉诏。

高宗大怒道:大理寺丞,竟敢当面忤君抗命!念你初入京师,不知朝堂规矩,赦卿之罪,下殿去罢。

狄仁杰却不动足,更不谢恩,昂然道:彼二人罪不至死,而今特命杀之,是法不取信于民。法既无常,则人何所措手足?陛下欲变法,请从今日为始,法改此罪当死,杀之则可。然以昭陵一株柏杀二将,后代将谓陛下是为何主?

侃侃而谈,旁若无人,满朝皆惊。

高宗细思其言,怒气稍解,终道:朕失冷静,便依卿奏。

于是便依大理寺原判,命将权善才、范怀义二人除名免死,流配岭南。

其后数日,高宗转思狄仁杰在殿中凛凛气度,耿耿直言,便问近侍道:匆仁杰是何等样人,卿谁知之?

便有一人应声答道:依臣所闻,此人以明经举士,初为汴州判佐,一介吏而已。后被宰相阎立本发现,视为治世大才,遂荐为并州法曹。当时陛下命并州择其口才便给者,出使西北绝域,州中群僚皆不愿往,于是便推郑崇质。既有圣旨严迫,又有州中之命,郑崇质不得不去。狄仁杰时为同僚,知道郑崇质母老且病,虽与其并不交厚,便仗义执言道:彼母如此,岂可使有万里之忧!遂往见州长史蔺仁基,自请代郑崇质为使远校蔺仁基素与司马李孝廉不睦,因见狄仁杰如此仗义,爱护同僚,乃相谓道:观下僚义行,吾辈岂可不自愧乎!遂相与辑睦。狄仁杰为人,大概如此。至若为官才能,则闻其进京未及一年,便决数年积案,涉一万七千人,更无喊冤叫屈上诉者,由此便可见一斑矣。

太宗喜道:狄仁杰,真人中英杰也。传朕诏旨,命擢狄仁杰为侍御史。

冬十月,有郇王府仓曹参军张柬之为主申冤,上封奏言事,将郇王李素节在流贬地申州所作《忠孝论》进于子,冀使高宗思及郇王忠孝,复调其还于京畿。

郇王李素节乃为萧淑妃之子,自幼警敏好学。后因其母之故而深为厌恶,当初便将郇王自岐州刺史左迁申州刺史。申州偏处淮南,自此远离京师,与子难以相见。

乾封初年,后复矫子名义,下敕旨道:素节既有旧疾,不须入朝。

而李素节生龙活虎,哪里有甚旧疾?但自此令一下,更是数年来不得入觐父皇,乃着《忠孝论》,以抒思念君父之情。王府仓曹参军张柬之同情皇子遭遇,因潜封其论以进。

未料弄巧成拙,其书未入子之手,偏又先被后武氏见到。后由是大怒,诬以赃贿罪状,更将李素节降封鄱阳王,远往袁州安置。

字幕:张柬之,字孟将,襄州襄阳县人,年轻时涉猎经史,补为太学生。

国子祭酒令狐德棻慧眼识珠,谓其乃为当世奇才,便以帝师重臣之礼待之。张柬之其后考中进士,初任清源县丞。又通过贤良方正科考试,擢为监察御史、中书舍人。

高宗甚爱其才,遂使辅佐皇子郇王李素节。未料武后毒害萧淑妃之余,愈加不肯放过其子,正欲寻隙相害,张柬之将郇王所着《忠孝论》密上封事以奏,正是授人以柄,便借此将郇王贬流袁州。

上元三年十一月八日,又有陈州人封事上言,于宛丘见到凤凰来仪,以报祥瑞。

高宗大喜,自然不会费心去追究此事真伪,于是下令重赏上报其事者,同时当即诏命改元仪凤元年,大赦下。

又调整朝班重臣,以李敬玄为中书令。以宰相来恒为河南道大使,薛元超为河北道大使,尚书左丞崔知悌、国子司业郑祖玄为江南道大使,分道巡抚诸州,考察官僚政绩。

仪凤二年二月丁巳,以工部尚书高藏为辽东州都督,加封朝鲜王,遣归辽东,使安辑高丽部族;高丽人先在中原诸州者,皆遣与俱归。

发遣高藏东去之后,又以司农卿扶馀隆为熊津都督,加封带方王,亦遣归辽东,使安辑百济遗民余众,仍移安东都护府于新城以统之。

因当时百济境内荒残破败,便命扶余隆暂时寓居高丽之境。

高藏还至辽东,复见故国风光,不由恍如隔世,便与从人道:与其寄人篱下,何如复我祖业,自在称王?

于是立生谋叛之心,潜使人往与靺鞨酋长勾通。其事未发,早已被随行唐朝间谍知之,密使人还报长安。

高宗大怒,乃遣使带兵前往辽东,召高藏复还中原,直接流徙邛州,与辽东相隔万里之遥。高藏自怨命运不济,终于五年后即永淳元年抑郁而终,客死异国他乡。

诏命将灵柩送往京师,赠卫尉卿爵,命葬于颉利可汗墓左,树碑其阡,配享昭陵。

再散徙高丽遗民于河南、陇右诸州,只留贫弱者于安东城旁安身。自是以后,高丽旧城故地渐被新罗占领;高丽余众或奔靺鞨,或投突厥,于是高氏旧族尽皆散亡。

仪凤二年三月,癸亥朔,以郝处俊、高智周并为左庶子,李义琰为右庶子。

夏四月,以张公谨之子左庶子张大安为相,同中书门下三品。时因河南、河北大旱,遣御史中丞崔谧等分道存问赈给。

侍御史刘思立上疏谏道:今麦秀蚕老,农事方殷,敕使抚巡,人皆竦凓,忘其家业,冀此恩,聚集参迎,妨废不少。既缘赈给,须立簿书;本欲安存,更成烦扰。望且委州县赈给,待秋深务闲,出使褒贬。

高宗准奏,遂罢崔谧等巡校

五月,吐蕃军来攻扶州临河镇(今四川南坪附近),生擒镇将杜孝升。蕃将令杜孝升寄书劝降松州都督武居寂,杜孝升坚决不从。吐蕃粮草不继,遂舍杜孝升而还。

杜孝升复聚部众,坚守临河镇,再御吐蕃来犯。

唐高宗闻报,诏授杜孝升为游击将军,以示褒奖其忠勇不屈。又诏命尚书左仆射刘仁轨为洮河镇守使;十二月诏发大军,兵讨吐蕃。

便当此时,侍中张文瓘病卒,年七十三岁,唐高宗闻而甚哀,下令厚葬。

张文瓘乃贝州武城(今山东武城)人,贞观初年举明经入仕,初补并州参军,被长史李积看重,比之为管仲、萧何之流,累迁至水部员外郎。

咸亨三年,改任黄门侍郎,兼太子左庶子,又迁大理卿。

张文瓘到官旬日,狱囚相聚大哭,谓其为人严正,只恐再无出头之日。然而张文瓘走马上任之后,立断疑案四十余条,执法公正,时人将其比之戴胄,并肩齐名而论。

上元二年拜为侍中,兼太子宾客,更以严正着称,诸司奏议,多所纠驳,高宗十分信赖。其后卧病在家,朝廷每逢有大事,高宗必问诸宰臣道:曾与文瓘议否?

若曰未议,则遣众臣过府与其议之;若已议,则从张文瓘之论。

新罗叛唐,高宗欲出兵征讨,张文瓘谏道:今吐蕃扰边,兵患未解,又伐新罗,民不堪其劳,请息兵修德,以安百姓。

高宗当即从之。文瓘四子皆官至三品,禄二千五百石,故被时人称为“万石张家”。

唐与新罗之间再无冲突,新罗文武王就此一统三国。

金法敏于是修文偃武,励精图治,薄赋省徭,家给人足,民间安堵,域内无虞。仓廪积于丘山,囹圄成于茂草,新罗由此迎来和平发展黄金时代。

值此太平盛世,文武王更于大唐仪凤四年重修宫阙,颇极壮丽,又开凿雁鸭池园林,以供王室享乐。

永隆二年七月初一日,文武王病逝,享年五十六岁。遗诏按佛教仪式火葬,骨灰置于东海岩石中,后世人便呼其为“大王岩”。

太子金政明即位,是为神文王。

与中国历代帝王相同,对于文武王金法敏出生征兆,新罗向来有个神奇传。相传金法敏有一姨妈名唤宝姬,曾做过一个异梦,梦见自己登上西岳往下撒尿,流遍金城。宝姬醒来之后,便将此梦给妹妹文姬,亦即后来之文明王后。文姬以为是大吉之兆,只恨不是自己梦见,于是表示愿出所穿镶宝锦裙买下此梦。(本集完)

喜欢华夏真相集请大家收藏:(m.6xxs.com)华夏真相集龙虾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站内强推 与反派 墨川东岸,樱花如霰 万道绝巅 穿越成红楼嬷嬷,我把黛玉养胖了 逍遥小村民 都绑定美食系统了,谁还打工啊! 史上最强军师 他重生带着先天灵宝,你惹他干嘛 我就是绝代球星 订婚前夕她跟白月光去了KTV 溺宠一品小狂妻 天武神尊 舞蹈校花太诱惑,我强亿点怎么了 庸医用科技改魔法,没治不了的病 民国小脚女人奋斗记 四合院,别惹我 工程人生 重生2001,我是渣男我怕谁 快穿大佬每天都在崩人设 战贞观
经典收藏 抗战之超级兵锋 雍正王朝之四阿哥传奇 慈禧皇后与她的三个宠爱太监 我在红楼太强了 盛朝霸业 红楼里拿个童年动漫系统是什么鬼 维鸣维铭 饥荒年,我粮站老板,女帝尊我护国神 万界交易,朱家老祖们求我保大明 一秒一士兵,从被贬开始御统诸天! 世公子,以华夏人杰掌控异世 我在红楼改气数 大明驸马爷,开局被老朱赐死 直播穿越:开局给政哥送世界地图 民国之铁血少帅 大明第一败家子 视频多彩:给古人看红色震撼 风入邺 明末:我看看谁敢让我剃头 红警:心灵终结
最近更新 大唐:谁让楚王上朝的 穿越到大唐,我囤积了万亿物质 不会点兵,但我依然是大汉战神 一把大狙闯大明 学名张好古 穿越大唐重整山河 明末:从松锦大战首逃开始 祖上徐达,开局硬刚努尔哈赤 命理探源【译注】 九州,开局忽悠项羽做我哥 巽风和吹王者归 大唐,我刚穿越,竟给我发媳妇 大周第一纨绔 盘点历朝败家子,嬴政老朱气疯了 大明第一公 天灾人祸流放路,满门忠烈有我护 三国:我,神谋鬼算李伯川 穿越:我成了三国废材王子 三国之争霸天下 三国:十倍速度,貂蝉说我太快了
华夏真相集 背砍刀诗人 - 华夏真相集txt下载 - 华夏真相集最新章节 - 华夏真相集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