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

其乐自得

首页 >>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 >>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 星穹铁道:转生之后变得太无敌了 斗罗之我是阴阳师 穿越兽世后,娇软雌性她超会的 当不务正业的心理师回到九零年代 天道烬长生 家族修仙,凌云九天 种花魂她身份不定,唯有种地稳定 捡的穷老公竟是豪门世家 论科举,我农家子卷不过谁呢? 邪皇娇宠,盗墓皇后不下堂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 其乐自得 -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全文阅读 -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txt下载 -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最新章节 - 好看的N次元小说

第170章 学易无过:夫子的晚年之愿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章 阅读记录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鲁哀公十一年的秋夜,鲁国曲阜的孔宅书房里,烛光在青铜豆形灯盏里跳动。孔子盘腿坐在矮榻上,面前铺着的《周易》竹简摊成扇形,最上面的 “乾卦” 竹简边缘已被摩挲得发白,露出竹纤维的纹路。他左手食指在 “亢龙有悔” 四个字上反复划动,指甲磨得发亮,连指节都因长时间用力而泛红。案头的陶碗里,子夏刚端来的汤药还冒着热气,药香里混着松烟墨的味道 —— 那是他批注《易》辞时磨的墨,墨锭上还留着他食指的凹痕。

“夫子,夜已深,何不早息?” 子夏的声音从门帘外传来,他捧着件麻布披风,见夫子鬓角的白发沾着烛泪,像落了层霜。孔子抬头望向窗外,北斗星的斗柄正指向西方,忽然叹了口气,声音里带着烛火般的颤音:“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这声感叹落在寂静的夜里,像枚石子投入深井。子夏后来对子贡:“夫子这话时,眼里的光比烛光还亮。”《论语?述而》记载的这句话,藏着晚年孔子最朴素的愿望:“加我数年” 不是贪生怕死,而是想让日渐昏花的眼睛多看清几行卦辞;“学《易》无大过” 不是追求完美,而是希望那些 “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的教训,能通过《易》的智慧沉淀为更从容的人生。从那夜的烛光到今的书架,《周易》的竹简虽已泛黄,“学易无过” 的精神却始终是穿越时空的指南针。

一、《周易》:包罗万象的智慧之书

《周易》在先秦典籍中独树一帜,古人称其 “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它的 “经” 部由六十四卦构成,每卦有卦画、卦名、卦辞,每爻有爻辞,像一套精密的符号系统,记录着古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

“易” 字的甲骨文本作 像双手捧着火把烘烤蜥蜴,取其 “变色” 之意,《文解字》释为 “蜥易,蝘蜓,守宫也”,象征 “变易”;而《周易?系辞》又 “易则易知,简则易从”,含 “简易” 之义 —— 地万物的规律看似复杂,实则可用阴阳二爻概括;《汉书?艺文志》则强调 “不易”——“君臣父子之礼,历世而不变”。这三重含义构成《易》的核心:变中有常,常中有变。孔子晚年痴迷的,正是这种把握变化的智慧。

1973 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周易》,让我们得以窥见孔子所见《易》的原貌。其卦序与今本不同,“乾” 卦不在首而在第三十三,卦辞却大致一致,上面还保留着早期儒家的批注,如 “孔子曰:易,我后其祝卜矣,我观其德义耳也”(《帛书周易?要》)。考古人员发现,帛书《周易》的 “系辞” 部分,有多处 “子曰” 的字样,笔迹与其他部分不同,推测是孔子弟子记录的夫子言论,证明孔子学《易》确如《史记?孔子世家》所,是 “观其德义” 而非占卜。他把占卜之书读成修身之典,这是对《易》的创造性转化。

《周易》的六十四卦像六十四个人生场景。“乾卦” 从 “潜龙勿用” 到 “亢龙有悔”,描述人生从潜伏到鼎盛再到衰落的过程,孔子从中读出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 的戒惧 —— 某次讲到 “九三” 爻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他让子路联想 “入太庙每事问” 的谨慎,:“这‘惕’字,就是怕自己有过失啊。”

“谦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让他想起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的谦逊。他曾指着 “谦卦” 初六爻 “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 对冉有:“你为季氏理财,若能学这‘谦谦’,就不会被人‘非吾徒也’了。”

“益卦”“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与他 “过则勿惮改” 的主张完美呼应。子张曾问 “改过之法”,他翻开 “益卦” :“你看这风雷,风动雷响,万物生长,改过就像这样,要动起来才有益。”

这些卦象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成了孔子映照自身的镜子,连最晦涩的 “归妹卦”,他都能读出 “归妹,地之大义也”(《周易?归妹》),联系 “关雎之乱以为风始”(《史记?孔子世家》)的礼乐教化,让弟子们叹服 “夫子解《易》,如观流水”。

二、五十学易:时间沉淀后的智慧觉醒

“五十以学《易》” 的 “五十”,是孔子人生的重要节点。《论语?为政》记载他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命”,“知命” 不是听由命,而是明白 “命之谓性”(《礼记?中庸》)—— 事物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此时学《易》,恰如老农阅尽四季后读农书,能从字缝里读出更多深意。

孔子这话时已近晚年。据《史记?孔子世家》,他 “年七十三,以鲁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鲁哀公十一年 “加我数年”,是希望能有五六年时间深入学《易》。为何偏偏是 “五十”?因他五十岁时 “由大司寇行摄相事”(《史记?孔子世家》),正是仕途巅峰,却也经历了 “隳三都” 的挫折 —— 试图拆毁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家臣的城邑,最终因 “公山不狃以费畔” 而失败。晚年回想,他或许觉得,若早懂《易》的 “进退之道”,当年可少些激进。

他曾对子贡坦言:“吾五十而志于学《易》,则无大过。”(《帛书周易?要》)这 “志于学” 与十五岁的 “志于学” 不同,前者是广泛涉猎,后者是精准深耕。就像他年轻时学琴,“十日不进”(《孔子家语?辩乐》),从习其曲到得其志,再到知其人,五十岁学《易》,便是要 “得其志” 的阶段。

“学《易》” 的 “学”,在孔子那里从来不是死记硬背。《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学《易》时 “观其象而玩其辞,观其变而玩其占”(《周易?系辞》),“玩” 是玩味、揣摩,如孩童把玩美玉般细细品鉴。某次读到 “困卦”“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他想起在陈蔡之间 “七日不火食” 的困境,忽然拍案:“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 的疑问有了答案 —— 困境中的坚守正是 “亨” 的关键,当即让子贡取来竹简,写下 “君子固穷,人穷斯滥矣” 的批注,墨迹因激动而有些晕染。

“可以无大过矣” 的 “大过”,有具体所指。《周易?大过》“大过,大者过也”,指违背根本道义的错误。孔子一生并非无过:

年轻时 “欲仕而无礼”(《孔子家语?致思》),想通过权臣阳货走捷径,后来反思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子罕》),这是对 “过” 的醒悟;

中年任大司寇时,对少正卯的处置或许过于严厉,晚年整理《春秋》时,特意在 “鲁定公十四年” 下只记 “孔子诛少正卯”,不加褒贬,暗含自省;

晚年见弟子冉有 “为季氏聚敛”,也反省自己 “教之不严”,故有 “非吾徒也,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的愤怒,这愤怒里有对弟子的失望,更有对自身的检讨。

这些 “过” 让他明白,“无大过” 不是不犯错,而是不犯动摇根基的错,正如《论语?子张》“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改过的勇气比不犯错更重要。

三、韦编三绝:孔子学易的痴迷与实践

“韦编三绝” 的 “韦编”,是先秦竹简的特殊装帧。1972 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竹简,用宽约 0.5 厘米的熟牛皮绳编连,每简钻有三孔,绳结打在背面,坚韧耐用。而孔子读的《易》竹简,因反复翻阅,牛皮绳磨断了多次。《史记?孔子世家》他 “读《易》,韦编三绝”,“三” 是虚数,形容次数之多,需弟子 “更系之”(《孔子家语?好生》)—— 重新编连。

子夏在《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中回忆:“夫子读《易》,常至深夜,吾辈轮流守夜,见韦绳磨断,就取新绳请夫子暂歇,夫子总‘再读三卦’,往往又是一个时辰。” 有次编连竹简,子贡发现 “豫卦” 的竹片比其他卦薄了近半,显是被反复摩挲所致,上面还有夫子指甲刻的浅痕,正是 “豫,利建侯行师” 的 “利” 字。

孔子学《易》的方法,体现在 “序彖、系、象、卦、文言”(《史记?孔子世家》)的工作郑“序” 是整理、阐释,他为《易》的彖辞(判断一卦吉凶)、象辞(解释卦象爻象)作注,融入儒家思想。如《文言》对 “乾卦” 的解读:“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将卦象与 “仁礼义” 结合,使《易》从占卜之书变为修身指南。

他的批注常结合亲身经历。“恒卦” 九三爻 “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旁边有他的字批注:“南子见我,子路不悦,此之谓也。”—— 指见南子后子路的不满,反思自己虽 “礼不可废”,却未及时与弟子沟通,这便是 “不恒其德” 的过。

“睽卦”“上火下泽,睽。君子以同而异”,他批注:“吾与晏婴,道不同而相敬,此睽而能合也。”—— 对齐国大夫晏婴虽反对儒学却能尊重他的回忆,明 “和而不同” 的智慧。

这种 “述而不作”(《论语?述而》)的创造,影响深远。他去世后,弟子们将这些批注汇编,便是后来的《易传》(十翼),让《周易》从卜筮之书彻底升华为哲学典籍。

他还把《易》的思维教给弟子。子夏问《诗》中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他答 “绘事后素”(《论语?八佾》),用绘画先有白底再有彩绘,类比 “礼后乎仁”,这种 “观物取象” 的联想,正是《易》“触类而长之” 的方法。子夏后来成为 “《诗》教” 大家,与这种思维训练密不可分。

他告诫子路 “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论语?述而》),则是对 “履卦”“履虎尾,不咥人,亨” 的实践 —— 行事需谨慎如踩虎尾。某次子路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他便翻到 “兑卦”“君子以朋友讲习” :“你这慷慨是好的,但也要懂‘和兑,吉’,和悦待人才能长久。”

四、无大过矣:改过迁善的人生境界

“无大过” 的智慧,在孔子处理 “陈蔡之困” 时显现。鲁哀公四年,孔子一行被陈蔡大夫围困,“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糁”(《孔子家语?在厄》),野菜汤里连米粒都没樱子路愠怒:“君子亦有穷乎?” 孔子答:“君子固穷,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这 “固穷” 不是硬扛,而是《周易?困卦》“困而不失其所亨” 的体现 —— 坚守道义就不算真困。

他还趁机给弟子讲学,“讲诵弦歌不衰”,将危机转化为教学机会。子羔问 “困卦” 九二爻 “困于酒食,朱绂方来,利用享祀,征凶,无大咎”,他笑着:“现在我们虽无酒食,却佣诗》《书》,这也是‘享祀’啊 —— 祭祀祖先要用心,求学问道也要用心。” 这种在困境中守常知变的智慧,避免了 “穷则滥” 的大过。

对比 “过犹不及” 的中庸之道,更见 “无大过” 的精妙。《论语?先进》中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过” 是冒进,子张行事总想 “惊世骇俗”,如在丧礼上 “存鲁、乱齐” 后仍大张旗鼓,便是 “过”;“不及” 是退缩,子夏在莒父为官却 “无所作为”,便是 “不及”。

孔子学《易》后更明白,“直 不是固定的点,而是 “时直——《周易?蒙卦》“蒙亨,以亨行时中也”,根据时机调整行为。他在鲁国时 “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论语?乡党》),是 “邦有道” 的恭谨;在卫国见灵公怠政,便 “去卫过曹”(《史记?孔子世家》),是 “邦无道” 的避祸,这种 “时直 让他始终 “免于刑戮”,正是避免大过的关键。

“无大过” 的核心是 “见几而作”。《周易?系辞》“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几” 是错误的萌芽。孔子任鲁国司寇时,见季氏 “八佾舞于庭”(《论语?八佾》),立刻批评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佾是舞蹈行列,子八佾(六十四人),大夫四佾,季氏用八佾,是 “大过” 的开端,必须及时制止。

他反对 “季氏旅于泰山”(《论语?八佾》),因这是诸侯祭的礼仪,大夫为之就是 “僭越” 的 “几”。当时冉有 “不能救也”,他便叹 “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连泰山之神都比季氏懂礼,这种讽刺正是对 “见几” 的坚持。

孔子晚年总结一生,对 “过” 有了更深理解。他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年轻时志向虽纯,却难免 “好勇过我”(《论语?先进》)—— 如在季氏家臣公山不狃召他时,竟想 “往矣!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论语?阳货》),后经子路劝谏才止,这是 “过”;

“三十而立”,确立了人生方向,却在仕途中有 “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的急躁 —— 任中都宰时想三个月就推行周礼,被冉有劝 “循序渐进”,才修正策略;

“四十而不惑”,虽明事理,却仍有 “见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的短视 —— 在卫国曾因 “卫灵公与夫人同车” 而愤然离去,后反思 “邦无道,不废足矣”,不必过于刚烈;

直到 “五十而知命”,学《易》后才渐悟 “穷则变,变则通”,能在变化中守住根本,这或许就是他感叹 “可以无大过矣” 的底气。

五、历史回响:学易修身的传承谱系

荀子的 “善假于物”,将孔子学易精神务实化。《荀子?劝学》“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他学《易》不重卦象,而取其 “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的精神,发展出 “制命而用之”(《荀子?论》)的积极思想 —— 不是被动顺应规律,而是主动利用规律。

他在稷下学宫讲学时,常以 “革卦”“地革而四时成” 鼓励学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某次讲解 “革卦” 九五爻 “大人虎变,未占有孚”,他指着窗外的桑树:“你看这桑叶,春嫩绿,秋枯黄,这就是‘革’,但养蚕人能从中得丝,这就是‘制命’。” 将《易》的变化观转化为学习动力,让弟子们明白 “学易” 不是空谈,而要实践。

王弼的 “得意忘言”,深化学易的思辨维度。三国时期的王弼注《周易》,提出 “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周易略例》),主张透过卦象(言、象)把握本质(意)。他解读 “乾卦”“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不纠结 “元” 的文字,而强调 “万物之始,莫盛乎乾” 的本体意义。

某次他与何晏论学,指着《周易》竹简:“若执着于绳墨(文字),失其大象矣。” 他注 “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认为 “坤者,顺也,顺乾之性也”,将 “坤” 的 “顺” 解读为对 “乾” 的配合,而非被动服从,这种辩证思维与孔子 “观其德义” 一脉相承,让《易》从术数升华为哲学。

程颐的 “格物致知”,将学易与理学融合。北宋程颐着《伊川易传》,认为 “学《易》者,必明此理,乃能乐正命”。他主张 “格物致知”—— 通过研究事物(包括《易》卦)获得知识,达到 “知命”。

某次弟子问 “如何无大过”,他举 “益卦”“风雷,益”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如雷风交加,万物生长,改过才能进步。” 他自己被贬涪州时,仍 “日讲《易》于北岩”(《宋史?程颐传》),在 “困卦” 批注中写下 “君子处困,守正而俟命”,正是对 “无大过” 的践校他还将《易》的 “时直 发展为 “饿死事,失节事大”,虽显僵化,却延续了 “守常知变” 的精神。

六、学易的当代价值:应对变化的智慧

《周易》“变易” 思想对现代管理的启示,在华为的 “危机管理” 中显现。任正非推崇 “华为的冬” 理论,每年投入营收的 15% 用于研发(2023 年研发费用达 1880 亿元),这与《周易?否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大往来” 的危机意识相通 —— 顺境时要防逆境。

他在内部讲话中引用 “革卦”“穷则变,变则通”,鼓励员工 “自我革命”。2019 年面对美国制裁,华为启动 “备胎计划”,将多年研发的 “鸿蒙系统” 推向市场,正是 “见几而作” 的体现。任正非:“我们学《易》,不是算命,是学‘变’的智慧。” 这种 “居安思危” 的智慧,帮助华为在国际竞争中避免 “大过”。

“无大过” 对个人成长的指导,在 “生涯规划” 领域鲜活起来。职业规划师常以 “乾卦” 六爻喻人生阶段:

“潜龙勿用”(20-30 岁):如刚入职的年轻人,应像 “潜龙” 积累能力,不宜急于表现。某互联网公司实习生频繁提 “颠覆性建议”,反被团队排斥,便是不懂 “潜龙” 之道。

“见龙在田”(30-40 岁):如部门主管,需在实践中展现才能。某项目经理在完成几个项目后,才接手大项目,循序渐进,符合 “见龙” 的节奏。

“飞龙在”(40-50 岁):如企业高管,可充分发挥领导力,但也要警惕 “亢龙有悔”。某 cEo 在行业巅峰时盲目扩张,导致资金链断裂,正是 “亢龙” 之过。

这种 “知时而动” 的思维,正是孔子学《易》想获得的智慧,让每个人在人生节点都能 “无大过”。

《周易》辩证思维对科技伦理的警示,在人工智能发展中凸显。当 AlphaGo 击败人类棋手时,科学家想起《周易?泰卦》“泰极否来”—— 技术过度发展可能带来伦理问题。清华大学科技伦理委员会引用 “履卦”“履道坦坦,幽人贞吉”,强调 AI 研发需走正道;用 “谦卦”“谦尊而光” 提醒从业者保持谦逊,避免 “技术至上” 的大过。

2023 年 chatGpt 引发争议时,某 AI 伦理学家在论文中写道:“我们要学‘既济卦’‘初吉终乱’,看到技术成功的同时,也要防范最终的混乱。” 这种 “见几而作” 的前瞻,与孔子学《易》的初衷一致,让科技发展始终服务于人类福祉。

七、历史人物的学易实践:以易修身的典范

诸葛亮的 “隆中对”,是《易》“知变” 智慧的军事应用。他在隆中分析下大势:“曹操挟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争锋(如‘乾卦’亢龙);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如‘坤卦’厚德载物)。”(《三国志?诸葛亮传》)

这 “联吴抗曹” 的策略,暗合《周易?比卦》“比,辅也,下顺从也”—— 联合弱对抗强担他还根据 “革卦”“汤武革命,顺乎而应乎人”,服刘备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卦象转化为具体战略。

北伐时,他在祁山 “推演兵法,作八阵图”(《三国志?诸葛亮传》),这八阵暗合八卦,“休、生、伤、杜、景、死、惊、开” 八门对应 “乾、坤、震、巽、坎、离、艮、兑”,正是《易》“刚柔相济” 的应用,让蜀军以少胜多,避免 “骄兵必败” 的大过。

司马光编《资治通鉴》,融入《易》的 “鉴戒” 思想。他在《进资治通鉴表》中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这与《周易?系辞》“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一脉相常

书中分析 “安史之乱”,认为根源是 “君不君,臣不臣”,如《周易?否卦》“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 唐玄宗晚年 “内宠杨贵妃,外任安禄山”,内部失序导致外乱。他还在 “臣光曰” 的评论中引用 “谦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批评唐玄宗 “自恃承平,荒于酒色”,正是 “亢龙有悔” 的写照。

编纂过程中,他遇疑难便翻《易》,某次对 “玄武门之变” 的评价犹豫,见 “革卦”“地革而四时成”,便写下 “立嫡以长,礼之正也;然高祖所以有下,由太宗定内难也”,既肯定 “革” 的必要,又强调 “礼” 的根本,这种平衡正是 “无大过” 的智慧。

王阳明的 “龙场悟道”,受《易》“变易” 启发至深。被贬龙场时,他 “日夜端居澄默,以求静一”(《王阳明年谱》),住在 “石椁”(然石洞)中,某日夜里 “忽大悟格物致知之旨”,想起《周易?明夷卦》“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 光明藏于地下,君子在困境中要保持内心的明悟。

他提出的 “知行合一”,与《易》“制而用之谓之法” 的实践精神一致。平定宁王之乱时,他 “佯攻南昌,实捣九江”,正是用 “声东击西” 的 “变易” 之术;教导弟子 “事上磨练”,则是对 “乾卦”“行健” 的践行,让他们在具体事务中体会 “改过迁善”,将《易》的智慧融入心学。

八、学易无过的终极意义:终身学习的人生态度

“加我数年” 的感叹里,藏着孔子对学习的永恒渴望。他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这种热情不受年龄限制。据《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他晚年教弟子读《易》,常 “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感叹知识传承的不易,故更珍惜时间。

子夏回忆,夫子七十岁时还向 “郯子学官名”“向苌弘学乐”,这种 “不耻下问” 的精神,比 “无大过” 本身更珍贵。他曾:“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学《易》的过程,就是这种 “学而后思” 的最好体现。

“学易无过” 的当代诠释,是 “成长型思维” 的培养。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提出,相信能力可通过努力提升的 “成长型思维”,比 “固定型思维” 更能应对挑战。这与孔子学《易》的态度一致 —— 不害怕犯错,而相信通过学习可以改进。

某企业家在失败后重读 “否极泰来”,调整策略重新出发;某学生在高考失利后,用 “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激励自己复读成功;某老人退休后学《易》, “以前总怕做错事,现在知道‘过则勿惮改’,活得更坦然了”。这些都是 “学易无过” 的现代实践,证明智慧不分古今,只要愿意学习,就能不断进步。

孔子的学易之愿,像烛光穿越千年。当我们在深夜为错误懊悔时,当我们面对变化迷茫时,《周易》的竹简虽旧,却仍能照亮前路。它告诉我们:“无大过” 不是终点,而是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的起点;学《易》不是目的,而是培养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的自觉。正如那被孔子翻断韦编的《周易》,绳断了可以重连,智慧却在不断学习中生生不息。

喜欢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请大家收藏:(m.6xxs.com)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龙虾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站内强推 落宅的双身少女 大仙农 大师兄万岁! 高武:睡觉两年半,有系统过分吗 穿书历情劫 四合院,别惹我 溺宠一品小狂妻 太上遥 我发誓龙族不是我带歪的 订婚前夕她跟白月光去了KTV 亡灵阶梯 废土崛起 逆天邪神 精灵:去吧我的鲲鲲! 快穿:成为炮灰的哥哥后 天武神尊 神符十墓 我有一个狐仙老婆 重生大力女:带我爹嘎嘎乱杀 足球也是你能玩的?
经典收藏 梦想自由的飞翔 独宠狂妻:我的特种兵老婆 至尊叶尘 受够侯府雌竞的日子,觉醒吧女主 少将大人,轻点撩! 娇甜美人随军,撩夫赚功德苟命 云之羽:她靠玄学杀疯了 穿越70:小知青下乡生活美滋滋 守护与救赎与牺牲 穿越修仙之我捡的傻子是大佬 厨娘的我为何总卷入案件之中啊! 快穿:疯批大佬一心求死 人在海贼:门门果实玩出花 狼性总裁太凶猛 关于我在古代从零开始建国这件事 当社恐成为警局团宠 火影:不正常忍界的不正常面麻 重生八零:周少,请指示! 欧皇寿命极短 诸天祭祀从倚天屠龙记开始
最近更新 绑定预知梦,我靠演戏救偏执对头 神奇宝贝之咸鱼翻身 将军,夫人又去给您的马接生了 我在长安做妇产科医生的日子 冰山学姐?呵呵,我选择直接白给 娇雀难哄 黑莲花嫡女捂不热,清冷权臣红眼了 唠唠叨叨人生笔记本 穿成真千金,挣亿点钱怎么了? 模拟加熬命,出世已无敌 墨燃丹青 这个婢子不简单 二婚嫁首长,大院婆家宠上天 凤羽箭神 娇瘾偿欢 至上 某嘴遁的精灵训练师 弹幕剧透,婉拒男模抱紧老公大腿 古今互换,我和老祖宗一起暴富 穿越到明朝成女首富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 其乐自得 -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txt下载 -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最新章节 - 历史的回响:那些震撼人心的话语全文阅读 - 好看的N次元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