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勒佛塑像旁的香炉刚添了新香,清溪便遇上了大旱。入夏后百日无雨,田里的庄稼蔫了大半,清溪水位骤降,连饮用水都渐渐紧张起来。货郎每日进城打探消息,带回的都是邻村缺水的急讯,老妇望着干裂的田埂,忍不住抹泪:“再不下雨,今年的收成怕是要绝了。”
圆觉召集村民议事时,学堂的孩子们也挤在门口听。女孩攥着菩提子手链,忽然举手:“师父,后山有口老井!我跟着货郎爷爷采草药时见过,就是井口被石头堵着了。”货郎一拍大腿:“对!那是几十年前的老井,不定还能出水!”
次日未亮,村民们便带着工具上山。圆觉与青壮年清理井口的碎石,老妪和妇人给大家送水擦汗,孩子们则捡拾石块树枝。井口的石板厚重,几人合力才挪开,一股湿润的气息扑面而来。货郎系着绳索下井探查,上来时举着沾泥的水桶笑:“有水!就是得淘洗干净才能用!”
连续三日,圆觉带头淘井、修渠。他的僧袍磨破了边角,手掌起了血泡,却始终走在最前。郎中熬了消暑的草药汤,孩子们端着碗追着大人喂;老妇把家里仅存的绿豆熬成汤,凉透了给下井的人喝。当第一股清水顺着新修的水渠流进田里时,孩子们围着水渠欢呼,圆觉望着那汪清水,在经卷上写下:“众心齐处,枯井生泉。”
井水缓解了燃眉之急,却难解庄稼的渴。圆觉想起京城李大人信中提过的引水之法,当即提笔写信求助。十日后,差役送来回信与图样,已派水工前来相助。水工勘察地形后,提议引山涧溪流灌溉,村民们立刻响应,青壮年开山凿石,妇人孩子运送工具,连老秀才都拄着拐杖帮忙记账。
引水渠竣工那日,降甘霖。雨滴打在枇杷叶上,溅起细碎的水花,孩子们在雨中奔跑,接住从桃杏枝上滚落的水珠。圆觉站在渠边,看着清水漫过田垄,滋润着干枯的禾苗,身后传来熟悉的笑声——灵隐山的师父竟撑着伞来了,身边还跟着几位师兄。
老和尚指着欢腾的人群,笑意盈盈:“你用一口井、一条渠,讲了最生动的禅。”圆觉躬身行礼,看见师父伞沿滴落的水珠融入泥土:“是大家同心协力,才引来了活水。”老和尚从袖中取出一卷《心经》,扉页上写着“人间道场”四字:“这卷经送你,往后清溪的故事,便由你接着写。”
秋末收成时,田里的稻谷金灿灿的,村民们特意留了最好的米,装了满满几袋让差役带给李大人。女孩用新收的棉线,在装米的布袋上绣了“饮水思源”四个字,针脚细密,藏着满满的谢意。
这日,圆觉正在学堂教孩子们写“和”字,货郎带来个陌生的身影——竟是当年那位返乡的老秀才,身后跟着个年轻书生。“圆觉师傅
喜欢破产后,我成了顶流明星请大家收藏:(m.6xxs.com)破产后,我成了顶流明星龙虾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