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之第三帝国

大罗罗

首页 >> 崛起之第三帝国 >> 崛起之第三帝国最新章节(目录)
大家在看 大明皇孙:老朱偷听我心声哭懵了 我在红楼写小说 世公子,以华夏人杰掌控异世 三国:封地爆兵,百万铁骑绕帝都 水浒:我,绿林盟主,白衣秀士 镇狱明王之我的手下都是反贼 穿越宋朝,他们叫我弑君者 三国:我刘琦,召唤千古英雄! 诸天皇帝聊天群 大明:捡到朱雄英,调教成恶霸
崛起之第三帝国 大罗罗 - 崛起之第三帝国全文阅读 - 崛起之第三帝国txt下载 - 崛起之第三帝国最新章节 - 好看的历史小说

第918章 储备船

上一章 书 页 下一章 阅读记录

第918章储备船

这个时空的德国,严格意义上,在E-50项目的原型车完成之前已经开发过三款50吨左右的坦克了。请大家搜索看最全!的一开始是45吨的黑豹和56吨的老虎,然后又在黑豹和老虎的技术积累上搞出了缩水虎——虎式G型坦克,而E-50算是第四款50吨左右的坦克了。

有了之前三款坦磕经验教训和技术积累,而且还有充足的资源供应和来自法国的技术支持(法国人在被德国打败前也开发过2款30吨级的坦克b1和-40,有相当的技术积累),因此E-50项目推进的非常顺利,到了1943年6月初就造出邻一辆原型车。

被称为E-50-0坦磕这款原型车是由公司拿出来的(德国的奔驰、、保时捷、亨舍尔和法国的雷诺公司都参与了投标,因此会有5种E-50原型车),和历史上停留在图纸上的E-50也是不一样的。因为赫斯曼要求的是不是少量可以扭转不利局面的“黑科技坦克”,而是能够碾压苏联的E-50坦克海!

关键不是这辆坦克有多牛逼的战斗力,而是……海!

用E-50海去淹死JS系列的重型坦克就对了。

所以现在的E-50-0型车也是个“缩水货”,战斗全重只有50吨,也没有传中的外置盘式螺旋悬挂装置,而是采用了从3号坦克就开始使用扭杆悬挂系统,同时抛弃了过于复杂和沉重的交错负重轮,而采用了6对负重轮的设计——可以用6对负重轮支撑50吨以上的重量,也是因为德国的有色金属瓶颈消失,可以生产更高质量负重轮和悬挂扭改原因。

E-50-0型车的传动系统和变速箱的设计也比“老虎”、“黑豹”和“缩水虎”有了较大的进步,从前置变成了后置,和苏联坦克在这方面的设计差不多了。不过E-50传动系统和变速箱是建立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的,并不会带来操纵上的困难,更不会影响可靠性。

E-50-0型车的发动机则采用了迈巴赫hL230p30型发动机,只有720匹马力(比历史上的同款发动机也要好一些),因此公路最大时速也只有46公里。

而E-50-0型车因为在负重轮和传动布局上节省了不少重量,因此可以凭50吨的战斗全重搞出让人满意的防护性能。其正面上车体和下车体的装甲达到了\/30度倾角,相当于的垂直装甲防御能力,如果换算成均质钢板的话大约相当于160-的厚度。

E-50-0型车的炮塔前装甲则厚达,火炮护盾更达,侧部和后部装甲也达到了(车身侧后部和炮塔侧后部装甲厚度一致)。对于50吨的战斗全重而言,算是非常坚固了。

另外,E-50-0型车的火力也让人期待,装备的是一门8.43L\/71炮,威力足够摧毁任何已知的坦磕正面装甲!

而且在英国(本土)加入了E-50项目后,还拿出了一种正在开发的新型穿甲弹——脱壳穿甲弹!据估计这种穿甲弹的穿甲效率将比同样口径硬芯穿甲弹还要提升50%以上。

如果E-50坦克能够使用口径的脱壳穿甲弹,那么理论上的穿甲能力将可以横扫所有二战时期可能出现的美苏坦克了。

“虽然陆军的重要程度超过了海军,”赫斯曼主持的军备会议仍然在继续,在完了陆军的各个重点项目(不止E-50一个)后,他又转向了海军,“但是海军现有的造舰计划仍然将会继续,而且还要在这个基础上扩大!”

“扩大?”法国海军总司令让.苏尔上将听得懂德语,赫斯曼的话刚完他就开口提问了,“我们有那么多燃油去扩大舰队规模吗?”

“没樱”赫斯曼回答,“舰队的规模不可能在现有基础上扩大,但是可以建立储备船制度。”

“储备?将一部分造好的军舰储备起来?”

赫斯曼回答:“是的,就像陆军储备坦克,空军储备飞机一样。”

海军其实也影舰艇储备”,不过一般不是储备新船,而是储备旧船——不舍得扔掉而已。因为海军的思路和陆军、空军不一样,他们现在还没有打消耗战的概念,根本没有把昂贵的舰艇当成消耗品的想法。

不过赫斯曼和他身边的幕僚大多是陆军、空军出身,脑洞和海军不一样,所以在面对石油不足而舰船产能却足够的问题,很快就有人提出来“储备船”的概念。

在奥丽加回到泵格勒之前,“储备船计划”已经开始实行了很长时间——这个计划本来就是用来在大西洋上压制美国的,现在仍然可以继续使用。

而作为“储备船计划”的一部分,德国海军武备局还开发了几款可以大量生产的饺子舰。

其中又以“凯塞林”级航空母舰、“慕尼黑”级防空巡洋舰、1936年d型驱逐舰和21型潜艇最为重要。

德国海军武备局的两名参谋,这时将准备好的4种饺子舰(艇)的资料发给了在场的各国海军人员。

这四种“饺子舰”的设计早就完成了,而且都已经开始在德国本土生产。

“这个航母怎么那么慢?”

“轻巡洋舰也慢……”

“还有驱逐舰,哪,这看大概是我到过的最慢的驱逐舰了。”

“21型潜艇倒是挺快的。”

在场的各国海军人员纷纷议论起来了,本来他们以为德国人神神秘秘憋出来的四级饺子舰(艇)应该是什么先进的不行的玩意,可是拿到设计数据一看……哦,也不是完全大失所望啦,至少21型潜艇是个好东西,很好的东西!

不过“凯塞林”级航母,“慕尼黑”级防空巡洋舰和1936年d型驱逐舰都是不折不扣的落后产品,除了防空火力强大外就没有一点黑科技了。

而最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三种饺子舰居然都是落伍的慢船。

其职凯塞林”级轻型航母,1.5万吨的标准排水量,机库可以收容48架F-190t和福克零式d……这还是中规中矩,不过这艘航母的最大时速居然只有区区26节,动力系统可以输出的最大功率也只有6.6万匹马力。

“慕尼黑”级防空巡洋舰的标准排水量只有6000吨,防空火力倒是挺足的,高平两用炮有12门(6座双联),博福斯高炮有16门(8座双联),厄立孔高炮有16门(单装),而且还有非常先进的雷达和火控系统。防空火力那是没得,可是最大航速也是26节……

而1936年d型驱逐舰也是强防空火力加慢航速的怪物,高平两用炮有6门,博福斯高炮有12门(6座双联),厄立孔高炮有14门。但是2500吨标准排水量的船,居然也只有26节的慢速……那么慢的驱逐舰,别二战了,就是一战也罕见。

“先生们,”赫斯曼笑着打断了人们的议论,然后掰着手指头起慢船的好处,“航速慢的优点其实还是很多的,比如省钱、省时和省油,而且还有利于舰队在海上长期作战。”

和汽车、飞机一样,目前一艘舰船上最贵的也是动力系统,比如“凯塞林”级6.6万匹马力的锅炉和轮机要是换成13万、14万匹马力的设备,那花费可就贵多了。

而马力更大也意味着建造时间更久,因为船壳好建,轮机难造。对拥有了欧洲大部分造船能力的欧共体而言,大量建造1.5万吨级、6000吨级和2500吨级军用舰艇的船壳是没有难度的,虽然做不到像美国那么快,但是也慢不到哪儿去。

可是轮机的制造就没那么快了,这可是精细活,如果舰船的输出动力多一倍,那也就意味需要的轮机也多了一倍。这样造好的船壳就得等轮机了,对于追求造船速度是很不利的。

而且,航速较慢也意味着容易达到最佳的经济时速——就是比较省油。另外,动力系统功率也意味着体积,这样就能有更多的空间用存放燃料、食品、淡水和弹药,舰艇的持续作战能力就会大大增加,对补给舰只的需求就会大大减少。

根据德国海军总司令部的要求,由“凯塞林”级航空母舰、“慕尼黑”级防空巡洋舰和1936年d型驱逐舰组成的舰队在18节航速时可以持续航行海里,在12节航速下可以持续航行海里。

也就是,在大西洋上作战的时候,它们根本不需要携带补给舰只,这样又能节省一大笔造船开销和燃料消耗了。

:..\/\/\/33\/\/

喜欢崛起之第三帝国请大家收藏:(m.6xxs.com)崛起之第三帝国龙虾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

上一章 目 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站内强推 大唐:隐忍二十二年,陛下杀疯了 庸医用科技改魔法,没治不了的病 异世游龙记 儿子,校长给你当老婆好不好? 阴缘难逃 足球也是你能玩的? 他重生带着先天灵宝,你惹他干嘛 以剑为名,骑士永恒 史上最强军师 反派师兄的千层套路 逆天邪神 大明王朝1566之高翰文 民国小脚女人奋斗记 重生1957:我在四九城抓特务 与反派 溺宠一品小狂妻 重生大力女:带我爹嘎嘎乱杀 大秦:开局百万大雪龙骑 史上最牛轮回 斗罗之我是阴阳师
经典收藏 雍正王朝之四阿哥传奇 邪宠大小姐:绝世狂妃 大明皇孙:老朱偷听我心声哭懵了 穿越大唐,我灭国无数 大梁辽王 明末:我看看谁敢让我剃头 我从替身成为皇帝 扬波万里 大明弘治家的二皇子 我乃边军一小卒 我在红楼写小说 凯旋回朝嫌弃我,我撕婚书你哭啥 三国:星火燎原,平民崛起! 我在红楼改气数 三国开局忽悠吕布跟我结义造反 红楼:大明圣皇,坐拥十二钗 大明救星 视频多彩:给古人看红色震撼 汉末少帝 饥荒年,我粮站老板,女帝尊我护国神
最近更新 阿斗:相父你在哪个罐子里呢 明中祖:朱慈烺 回到古代,你们居然对我图谋不轨 明末辽东从军行 兵临城下之召唤名将 侍炎 是,陛下 大唐之最强皇太孙 重生红楼之庶子贾环 风雪持刀人 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 抗战之重生当新四军 饥荒年:上山打猎带娇妻吃鸡 水浒,高启强魂穿晁盖 东汉不三国 同穿:举国随我开发异世界 大秦:让政哥开着挂打天下 呢喃诗章 重生北宋之我师兄岳飞 穿书太监太会审时度势了!
崛起之第三帝国 大罗罗 - 崛起之第三帝国txt下载 - 崛起之第三帝国最新章节 - 崛起之第三帝国全文阅读 - 好看的历史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