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熥一字一句落下,百官神色随之剧变。
到最后,满殿文武,人人变色,呼吸凝滞。
就在此时。
朱元璋猛然起身,声如洪钟,震荡梁柱。
“儒门讲:有能者为师。”
“那我大明境内,但凡身怀绝技、品行端正之人,为何不可执教于学堂?”
“若有官员、大儒执意阻拦——”
“你们所逆的,不是咱。”
“是千千万万百姓!”
“若仍执意反对——”
他目光如刀,缓缓扫过全场:从詹徽,到孔讷、方孝孺、齐泰、傅友德、茹瑞,最后落在朱允坟脸上,久久停留,方才收回。
最终一句,重重砸落。
“你们对抗的,是大明万民!”
刹那寂静。
外头风止云停,殿内却似惊雷炸裂。
众人心头轰鸣不止,眼前发白,魂魄几欲离体。
良久之后,才有一道声音颤巍巍响起。
“不以四书五经为独尊,反设国学?难道四书五经,仅是国学之一部?”
朱允熥答得干脆:“不错。凡先贤遗世之经典,皆可入国学。譬如屈原《离骚》,司马迁《史记》选章,司马相如《凤求凰》,《木兰诗》一篇,诸葛孔明《出师表》……皆当列入其郑”
朱允熥接连列举,言辞滔滔,直至话音稍歇。他眼中精光闪动,再度启唇:“所谓国学,并非独尊一家之言,而是汇聚百家智慧的结晶。”
“自虞、夏、商、周而下,历春秋战国,经秦汉、隋唐,直至两宋——皆有其声,皆存其道。”
“忠臣报国、舍身取义的文章,当入国学!”
“才子佳人、情动山河的诗篇,亦可入国学!”
“劝学励志、边塞征伐、警醒世人、抒怀明志、思念故土、珍重友情之作,凡能启迪民智、滋养人心者,无一不可纳入其中!”
语毕,奉殿内鸦雀无声。
“如此浩瀚的内容,竟只是‘国学’一门?”
“那史学呢?地理呢?术算呢?”
“这……未免太过庞杂!下学子,岂能尽数掌握?”
有人惊诧出声,有人面露疑虑。
但也有官员目光渐亮,心中萌生期待。
“若将史学并入,实为正途。读史即是寻根问祖,让人知晓我华夏血脉,从三皇五帝肇始,历经兴衰起伏,直至今日大明江山,每一步皆由先贤血汗铺就。”
“以史为镜,可知兴替;通晓前事,方能明理启慧。”
几位原本随齐泰在朝堂上慷慨陈词的史官,此刻悄然变换姿态,神情振奋,眼神灼灼。
“况且,研习四书五经时,常遇典故艰深、义理晦涩之处,需借他书参详印证。”
一名长须老臣缓步而出,直视方孝孺。
“希直,当年恩师宋濂曾对我们众人言道——”
“他少时求学,酷爱书籍,不惧严寒,背负书箱,踏雪穿行于深谷峻岭之间。寒冬凛冽,风雪数尺,双脚冻裂浑然不觉。”
“如今太学生居高堂广厦,衣食无忧,更应广泛涉猎。纵不必如老师那般痴迷苦读,然身为大明士子,理应熟知我族历代沿革,此乃溯源之举!”
“岂能容许将来国子监学子,被问及我族过往,却支吾难答?”
“若是如此,科举何用?教化何存?”
此言一出,连方孝孺昔日同门,竟也纷纷点头应和。
一人接一人表态支持,毫无迟疑。
这群平日里只埋首修史、甚少涉足政争的“翰林博士”,今日竟集体发声,实属罕见。
方孝孺面色微沉,齐泰眉心紧锁。
他们察觉到了一丝异样。
方才那一番言论,先是把四书五经归入国学范畴,再逐一提出史学、地理、术算等科目。
六大学问,层层展开。
每一门都厚重深远,彼此并列,互为支撑。
这并非拆解旧制,而是另起高台,扩大格局。
原本报以反对之意的诸多官员,在震惊之余,反而看到了机会,心中顿生欢喜。
就在此刻,兵部一位官员挺身而出,朗声道:
“地理之学,亦不可缺!”
“疆土纵横万里,北地荒寒,东南丰饶,西域交汇诸族风物,无论何方,皆属大明版图!”
“须将历史与山川并观,知我汉家血脉如何随岁月迁徙流转,明了先人开疆之艰,守土之责。”
“再者——”
“兵事胜负,常系于候地形之间。”
“凡我大明官民,当识敌所在,友邻何方。”
“高低之势,物产之差,皆藏兴衰之机。”
“地理一道,关乎国本!”
殿上寂静。
百官耳目一新,心中旧念渐消。
眼前所见,仿佛迷雾散尽,地宽广。
对新设之学,众人频频颔首。
“术算一门……”户部一名官员出粒
“户口登记、赋税核算,皆赖此技。虽为初基,实不可缺。”
“若能立为正学,使百姓通晓数目利害,亦有益于民生。”
当下大明所用算术,不过相当于后世初中程度。
应付日常,尚可维持。
但朱雄英深知——
学问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术算之于未来工造之兴,乃是根基所在。
后世所有高精技艺,无不以数学为先导。
无精确计算,则无科技飞跃。
殿中议论渐起。
史学、地理、术算三门,已得多人首肯。
人群分作数簇,低声探讨。
齐泰与方孝孺面面相觑。
此情此景,全然出乎意料。
方才他们还断定——
“百工之学”乃是要动摇“四书五经”之地位!
更曾揣测,皇长孙或欲效仿隋唐旧例,打压士绅势力,另立新贵以制衡权门。
如今看来,格局远超所想。
儒学未废,却被纳入国学一隅;
而地理、史学、术算等科,竟与之并列同尊!
非但未除经典,反将其从独尊之位请下。
其意深远。
方孝孺猛然抬头,声音微颤:
“皇上!”
“今国学已增数门,又添术算、地理、史学!”
“且不论学子能否承受其重——”
“更有两门闻所未闻之学:”
“一曰‘物质基本运理之学’,”
“二曰‘化工能源学’。”
“此二者,诸臣可有耳闻?”
“谁堪执教?”
“这些学问,究竟有何意义?”
“若是一门无用的知识,又何必强求人去研习?”
“这便是我第一个疑问。”
“还有更深层的……”
喜欢大明仙缘:我的皇孙在幕后请大家收藏:(m.6xxs.com)大明仙缘:我的皇孙在幕后龙虾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