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市场的初战告捷,像一剂强心针,让“槐花”上下士气高昂。而就在陆信团队载誉归来不久,一个更令人振奋的消息,如同春雷般在集团内部炸响。
集团办公室接到了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正式函件,邀请“槐花集团”参加即将在京市举行的“波澜壮阔四十年——改革开放成果展”。函件中明确提到,“槐花”从乡村作坊到多元化科技集团的奋斗历程,以及其在解决就业、技术创新、带动乡村发展等方面的实践,被视为改革开放背景下民营企业成长的典型缩影,其“星火”系列中文处理机、“槐花生活”智能家电以及槐花村藤编创新产品,被选定在国家馆“民生科技与美好生活”展区进行展示!
消息传来,整个集团沸腾了!这是国家级别的认可,其分量远超任何商业奖项!
“要去!必须去!而且要拿出最好的状态!”陆信激动得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脸上洋溢着前所未有的光彩。这不仅是对“槐花”的肯定,更是对他们这一代人奋斗历程的褒奖。
参展筹备工作立刻提升到最高优先级。展品精心挑选:代表技术起点的“星火一号”原型机(经过精心保养),搭载自研电机和云平台的“炊云·智享版”电饭煲,带有藤编元素的电吹风和赵满那套获得专利的“藤月”茶具,以及周明团队利用回收材料制作的产品部件样品。
“光摆着不行,得让展览活起来!”苏宁提议,“张师傅可以去现场,演示电饭煲的智能烹饪;藤编那边,最好也能有人现场展示手艺。”
这个任务自然落在了槐花村。老支书接到电话,手抖得差点拿不住话筒,在合作社里连着喊了三声“党中央知道咱们槐花村了!”,激动得老泪纵横。他当即决定,亲自带队,带上合作社最好的、融合了现代设计感的藤编灯罩和果盘,还要带上家伙事儿,去京市现场编织!
赵老憨不放心老支书一个人出远门,非要跟着,拍着胸脯保证:“俺负责扛东西,照顾老支书!”赵满也想去,但工作室刚接了几个新订单,走不开,她精心准备了几个半成品和工具,让父亲带去展示。
出发那,槐花村像过年一样热闹。村民们簇拥着老支书和赵老憨送到村口,眼神里充满了自豪与期盼。老支书穿着一身压箱底的中山装,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赵老憨则扛着一个巨大的、装着藤编样品和工具的编织袋,咧着嘴傻笑。
到了京市,布展工作紧张而有序。国家馆气势恢宏,各色展品琳琅满目。“槐花”的展位不算最大,但位置很好,旁边就是一些国之重器的模型和高精尖技术的展示。张师傅带着技术人员,一遍遍调试电饭煲,确保演示万无一失;老支书和赵老憨则心翼翼地将藤编作品摆放到位,那细腻的编织和独特的设计,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吸引了不少提前来踩点的工作人员驻足观看。
展览正式对外开放那,人山人海。慈爱的老人按计划巡视各展区。当队伍行进到“民生科技与美好生活”展区时,在“槐花”展位前放缓了脚步。
陆信和苏宁作为企业代表,心情紧张又激动地站在前排。只见慈蔼的老人目光扫过展台,先是停留在那台略显陈旧却意义非凡的“星火一号”上,微微颔首,随即被现场演示的张师傅吸引。
张师傅深吸一口气,按照预演,将准备好的米和水放入“炊云·智享版”,选择了刚刚为展会开发的“国宴黄金米”模式(基于大量数据优化的极致口感程序),然后按下启动键。电饭煲开始工作,液晶屏显示着实时温度和烹饪阶段。
慈蔼的老人饶有兴致地看着,和气地问道:“老师傅,这电饭煲有什么特别之处?”
张师傅虽然紧张,但一到自己熟悉的东西,立刻来了精神,带着浓重口音介绍道:“报告,这锅‘聪明’!能识别不同的米,自己调整火候和时间,焖出来的饭又香又糯,还不糊底!里头用的电机,是咱们自己研制的,比外国的不差!还能联网,学人习惯……”他一边,一边指着电饭煲和旁边的云平台数据显示屏。
慈蔼的老人认真听着,不时点头。随后,他的目光又落在了旁边老支书和赵老憨的藤编作品上。老支书赶紧拿起一个造型优雅、线条流畅的藤编灯罩,双手微微发颤地递过去,声音洪亮却带着哽咽:“领导,这是俺们槐花村,老手艺加上新想法做的!以前只会编筐编篓,现在也能做灯罩、做茶具,还能跟电吹风配上!村里人都靠着这手艺,过上了好日子!”
慈蔼的老人接过灯罩,仔细端详着那细密精巧的编织工艺,又看了看旁边赵老憨正在演示的编织手法,脸上露出了温和的笑容。他轻轻抚摸着藤编温润的质感,对随行人员和陆信、苏宁道:
“很好嘛!这就是我们改革开放成果的生动体现!一个从乡村车间里成长起来的企业,靠着不服输的劲头和不断的科技创新,走到了今,不仅做出了惠及百姓的智能产品,还带动了传统手工艺的复兴,解决了就业,富裕了乡亲。从解决汉字输入的‘星火’,到方便日常生活的‘槐花’,你们走过的路,正是千千万万华国民营企业奋斗的缩影!艰苦创业,敢为人先,很好!”
清晰而有力的话语,如同暖流,瞬间涌遍陆信和苏宁的全身,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和自豪感冲上心头,眼眶不由自主地湿润了。老支书更是激动得不出话来,只是用力地点头,赵老憨也停下了手中的活计,咧着嘴,眼圈发红。
慈蔼的老饶赞誉,通过随行媒体的镜头,迅速传遍了全国。
展览结束后,“槐花”展台成了整个国家馆最热门的区域之一。观众们排着长队,想要亲身体验一下被慈蔼的老茹赞的智能电饭煲煮出的米饭,争相观看槐花村的藤编技艺,购买那些带着故事和温度的藤编纪念品。张师傅和老支书、赵老憨成了大忙人,一遍遍演示,一遍遍讲解,虽然辛苦,却满脸荣光。
载誉归来,“槐花”集团仿佛被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不仅订单如雪片般飞来,各级政府的支持政策也更加具体落地,连银行授信额度都主动提高了。更重要的是,全体员工的凝聚力和自豪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站在新的荣誉起点,陆信和苏宁却异常清醒。他们知道,这份荣光,源于过去的奋斗,更意味着未来的责任。上面的肯定,是鼓励,更是鞭策。
“咱们得更努力才行,”深夜的办公室里,陆信对苏宁,语气深沉,“不能辜负这份期望,得把‘槐花’做得更扎实,走得更远。”
苏宁点点头,手轻轻放在隆起的腹部,感受着里面强有力的胎动,目光望向窗外璀璨的灯火,表情温婉。
“是啊,”她轻声回应,语气坚定而温柔,“为了不辜负这个时代,为了所有相信我们的人,也为了……他\/她。”
喜欢我在八零搞事业请大家收藏:(m.6xxs.com)我在八零搞事业龙虾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