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刺破云层,将金色的光辉洒满车间斑驳的水泥地。那台经过一夜奋战改造的国产样机,在晨曦中仿佛被镀上了一层希望的光晕。所有参与通宵攻关的人都围在机器旁,眼睛里布满血丝,却都紧紧盯着即将开始的第一次试运校
张师傅仔细地做了最后一遍检查,确认每一个螺丝都已拧紧,每一个活动部件都润滑到位。他深吸一口气,看向陆信和苏宁,声音因紧张而有些干涩:“都准备好了。”
陆信点零头,神色凝重。他走到电闸旁,手按在闸刀上,目光扫过众人:“开始?”
“开始!”苏宁斩钉截铁,她的手指不自觉地攥紧了衣角。
“咔哒!”
电闸合上,电机发出低沉的嗡鸣。传送带开始缓缓转动,发出有节奏的摩擦声。张师傅亲自将一根准备好的、粗细不均的试机藤条送入进料口。
所有饶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机器内部传来一阵轻微而有规律的刮削声,不同于之前原型机那种略显生硬的切削噪音,这声音带着一种奇特的弹性感,听起来流畅了许多。
几秒钟后,处理好的藤条从出料口缓缓送出。
赵老憨一个箭步冲上去,抓起藤条,用手仔细摩挲着表面,又对着光仔细查看。
“均匀!厚薄真均匀!”他激动地喊了出来,声音都有些变调,“你们快看!连那个大疙瘩旁边的地方,刮得都差不多厚,没破皮!神了!真是神了!”
春苗也凑过去看,惊喜地捂住嘴:“真的!比之前用那台进口旧机器处理的样品效果还好!”
张师傅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一直紧绷的肩膀终于松弛下来,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成了……基本功能,成了!”他转向苏宁,眼神里充满了佩服,“苏同志,你这脑子,还有你这手‘感觉’,我老张服了!”
陆信走到出料口,拿起另一根处理好的藤条,仔细检查着,紧绷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他看向苏宁,两人目光交汇,无需言语,都看到了彼此眼中那巨大的喜悦和放松。
“太好了!我们成功了!”春苗忍不住欢呼起来,车间里顿时洋溢起激动和兴奋的气氛。
然而,苏宁脸上的笑容只持续了片刻,便慢慢收敛起来。她走到机器旁,侧耳倾听着运行的声音,眉头微微蹙起。
“先别急着高兴,”她冷静的声音给热烈的气氛降了降温,“运行基本顺畅,刮青效果也达标。但是……你们听这个声音。”
众人安静下来,仔细聆听。
在电机和刮削的主噪音之下,隐隐约约能听到一种非常细微的、周期性的“嘶嘶”摩擦声,不仔细听几乎会被忽略。
张师傅凝神听了一会儿,脸色也严肃起来:“是有杂音。很轻微,但确实不该樱”
“对,”苏宁点头,手指轻轻敲击着机壳的某个位置,“声音来源在这里。根据【蓝图】……呃,根据结构分析,我怀疑是新增的弹性缓冲模块在高速往复运动中,与相邻的固定件产生了极细微的干涉或摩擦。短时间内可能不影响使用,但长期高速运转,会导致异常磨损,甚至可能引起结构疲劳。”
她顿了顿,看向众人,语气沉重地出关键问题:“这意味着,这台样机目前还无法胜任詹姆斯先生要求的、长时间稳定的大批量生产任务。它的‘耐久性’,还需要验证和改进。”
刚刚升起的喜悦如同被泼了一盆冷水,车间里再次安静下来。
赵老憨挠了挠头,有些着急:“那……那咋办?新订单可等着呢!咱总不能告诉人家,咱这机器还得再修几个月吧?”
“当然不能。”陆信斩钉截铁地,他走到苏宁身边,目光坚定,“问题发现了就好。至少我们现在知道方向了,总比盲目乐观,等到批量生产时出大问题强。”
他看向苏宁:“能定位到具体是哪个部件干涉吗?解决起来难度大不大?”
苏宁闭上眼睛,再次集中精神,调用【未来蓝图】模拟器进行更精细的局部扫描和分析。几秒钟后,她睁开眼,语气有了些把握:“能定位。问题主要出在两个连接点的设计冗余度不够,加工精度虽然很高,但在长期动态负载下,微米级的形变累积导致了间隙变化。解决起来不算太难,但需要再次拆卸局部结构,进行针对性打磨和加装特制耐磨垫片。不过……”
“不过什么?”张师傅急忙问。
“不过,这只是根据当前运行状态推测出的解决方案。要彻底验证其长期稳定性……”苏宁看向陆信,出了最现实的困境,“我们需要进行至少48时的不间断负载测试,模拟真实生产强度。这需要大量的藤条原料,而且,测试本身也有风险,万一中途出现我们未预料的问题,可能会损坏关键零件。”
原料!时间!风险!
这三个词像三座大山,再次压在众人心头。他们手上的藤条原料本就不多,还要留着做正式的生产样品。而时间更是紧迫,詹姆斯先生的订单交货期像悬在头顶的利剑。
陆信沉默了片刻,眼神锐利地扫过样机,果断做出了决定:“测试必须做!不摸清机器的极限,我们没法向客户保证质量,更没法放心生产。”
他看向赵老憨:“赵大哥,你立刻回村,想办法再筹集一批试机用的藤条,哪怕品质差一点的也行,主要是量要够!”
“好!俺这就去!”赵老憨应了一声,转身就跑。
“张师傅,”陆信又看向老师傅,“麻烦您盯着机器,我们先进行短时间的初步测试,收集数据。等赵大哥的原料一到,立刻开始耐力测试。”
“交给我!”张师傅重重点头。
安排完毕,陆信才看向苏宁,声音放缓了些:“你熬了一夜,先回去休息一下。技术上的问题,离不开你,你不能先垮了。”
苏宁看着陆信布满血丝却依旧坚定的眼睛,知道自己此刻不能倒下。她摇摇头:“我没事,还能撑得住。初步测试的数据很重要,我必须在场记录和分析。”
她走到工作台前,拿起笔记本和笔,目光重新变得专注而锐利:“来吧,让我们看看,这台‘实力派’的极限到底在哪里。只有摸清磷,我们才能真正地掌控它。”
朝阳已经完全升起,将车间照得透亮。机器再次发出轰鸣,但这一次,不再是庆祝成功的乐章,而是吹响了向更深层次技术难题进军的号角。成功的曙光已然显现,但通往稳定生产的道路上,依然布满荆棘。
喜欢我在八零搞事业请大家收藏:(m.6xxs.com)我在八零搞事业龙虾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