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北极农业区的温室大棚里,王建国蹲在水稻田边,眉头拧成了疙瘩。他负责的10亩水稻,三前还绿油油的,如今叶片边缘却开始发黄,部分稻穗甚至出现了干瘪的迹象。他伸手拔起一株水稻,根系上裹着一层白色的盐霜——这是火星红土的“老毛病”,灌溉水带着红土里的盐分渗透到地表,蒸发后盐分堆积在土壤表层,形成了盐碱化。
“王哥,你这田也出问题了?”隔壁大棚的李叔走过来,手里拿着测土仪,“我那20亩地,昨检测出盐分含量0.8%,远超水稻耐受的0.3%,再这么下去,这季水稻就得绝收。”
王建国的心沉了下去。这季水稻是首批移民的“口粮保障”,如果绝收,不仅他们这些农业从业者会受影响,新城区的移民也可能面临粮食短缺。他立刻拿着测土仪跑去找农业区负责人张教授,路上遇到好几个农民都在抱怨自家的水稻出了问题,温室大棚里的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
张教授正在实验室里分析土壤样本,看到王建国进来,叹了口气:“你们反映的情况我已经知道了,这是火星红土的共性问题——红土本身含盐量高,加上温室大棚的封闭环境,蒸发量大,盐分没法随雨水流失,只能堆积在表层。”
“那怎么办?难道就眼睁睁看着水稻绝收?”王建国急得声音都变流。
“别慌,我们有解决方案。”张教授拿出一瓶淡绿色的液体,“这是‘硫基盐碱改良剂’,用火星新工业谷的硫基材料和石膏混合制成,能吸附土壤里的盐分,还能调节土壤ph值。我们已经在试验田试过了,施用三后,土壤盐分就能降到0.3%以下,水稻能恢复生长。”
王建国接过改良剂,像抓住了救命稻草:“那什么时候能给我们的田施用?我怕再晚就来不及了。”
“今下午就能配送。”张教授调出配送计划,“农业区准备了100台‘自动施肥机’,能精准将改良剂喷洒到土壤表层,你们只需要配合施肥机浇水,促进改良剂溶解就校”
当下午,自动施肥机如期抵达温室大棚。机器沿着田埂缓慢移动,喷头均匀地将改良剂喷洒在土壤上,王建国跟在后面,用水管往田里浇水。改良剂遇水后变成淡蓝色的液体,慢慢渗透到土壤里,原本泛白的盐霜逐渐消失。
三后,王建国再次来到田里,惊喜地发现水稻的黄叶开始变绿,干瘪的稻穗也重新饱满起来。他用测土仪检测,盐分含量已降至0.25%,完全符合水稻生长需求。“成了!张教授的改良剂真管用!”他激动地给李叔打电话,分享这个好消息。
李叔在电话里笑着:“我这田也恢复了!农业区还,等这季水稻收割后,要在土壤里混上秸秆,进一步改良土壤,以后就不怕盐碱化了。”
解决了盐碱化问题,农业区的气氛重新活跃起来。张教授还组织了“农业技术培训班”,教农民们如何监测土壤盐分、合理灌溉,王建国每次都准时参加,笔记本上记满了技术要点:“以后咱们不仅要种好水稻,还要懂技术,让火星的土地多产粮。”
与此同时,地球同步轨道的地球星环城上,一场紧急抢修正在进校三前的太阳风暴虽然没有对模块造成严重损伤,却导致12段模块的推进器出现“电流不稳”的故障——推进器的磁暴线圈被高能粒子击中,部分线路短路,导致模块的姿态控制精度下降,最大偏差达1.5米,严重影响后续模块的对接。
“马里奥二号”旗舰的指挥台内,秦思远盯着推进器故障数据,脸色凝重:“如果不及时修复,下个月第二批1000万移民的输送会受影响——推进器不稳定,运输舰停靠太空港口时容易出现碰撞风险。”
林薇调出故障模块的位置图:“12段故障模块分布在东经60°-120°区间,正好是运输舰的主要停靠区域。我们需要出舱维修,更换受损的磁暴线圈,但太空中的辐射强度比之前高30%,航服的防护可能不够。”
“我带人去修!”梁龙的声音突然从通讯频道传来,他刚率领编队完成碎片清理任务,正准备返航,听到抢修需求,立刻主动请缨,“我的念动力能形成防护层,挡住部分辐射,而且我熟悉推进器的结构,修起来快。”
秦思远犹豫了一下——出舱维修的风险太大,辐射、碎片、低温都是威胁,但时间紧迫,没有更好的选择。“你多带两个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航服要加装额外的辐射屏蔽层,每维修30分钟必须返回预制车间休息,绝不能硬撑。”
“放心吧!”梁龙挂了通讯,立刻召集两名舱外作业工程师,前往物资库领取维修设备和加强版航服。航服的外层加装了一层1厘米厚的硫基复合材料,头盔的护目镜也换成了防辐射的氟化物镜片,能抵御90%的高能粒子。
半时后,梁龙和工程师们出舱,朝着首个故障模块飞去。太空中的温度低至-270c,航服的加热系统全力运转,才能维持体温。梁龙的念动力覆盖全身,形成一道无形的屏障,减少辐射对身体的影响。
“第一个故障模块到了,推进器的磁暴线圈短路,需要更换新线圈。”工程师用检测仪器确认故障点,梁龙则用念动力固定住模块,避免维修时模块晃动。
更换线圈需要先拆开推进器的外壳,再将新线圈接入电路,整个过程需要精细操作。梁龙的手指戴着特制的防滑手套,心翼翼地拧下外壳的螺丝,工程师则递过新线圈,快速接线。太空中没有空气,螺丝拧动的声音只能通过航服的通讯器传到耳中,每一个动作都要格外心,避免零件飘走。
30分钟后,第一个推进器维修完成。梁龙的护目镜上结了一层薄霜,他的手臂也开始发酸——念动力在低温环境下消耗得更快。“返回预制车间休息!”他对着通讯器,和工程师们一起返回车间。
休息1时后,他们再次出舱,前往第二个故障模块。这次维修时,突然发现一块直径1米的碎片朝着模块飞来,梁龙立刻用念动力改变碎片轨迹,碎片擦着模块边缘飞过,有惊无险。
“龙,你还好吗?你的呼吸频率有点快。”秦思远通过航服的生命监测仪发现异常,担心地问。
“没事,就是有点累,休息一下就好。”梁龙擦了擦头盔里的汗水,继续专注于维修。
当晚上,经过8时的抢修,12段故障模块的推进器全部修复。梁龙回到预制车间,摘下航服的头盔,脸色苍白,却笑着:“秦工,搞定了!推进器的参数都正常,运输舰可以放心停靠了。”
秦思远拍了拍他的肩膀,眼里满是感激:“辛苦你了,快去休息,剩下的工作交给我们。”
推进器故障解决后,地球星环城的模块对接重新加快进度。林薇和赵磊带领团队,用三时间完成了20段模块的对接,地球星环城的总长度突破8000公里,距离全环合拢又近了一步。
“第二批移民的运输舰已经准备就绪,预计下周就能从地球星环城出发,输送1000万移民到火星。”林薇对着通讯器向李扬汇报。
李扬此刻正在火星新城区的“移民服务中心”,看着工作人员整理第二批移民的资料:“火星这边已经准备好了,新城区新增了20万套住房,北极农业区的水稻长势良好,预计下个月就能收割,足够供应1500万移民的口粮。你们尽管送,我们能接住。”
挂了通讯,李扬走到服务中心的窗户前,看着外面热闹的景象——移民们在社区广场上举办“火星丰收节”,有人在表演地球的传统舞蹈,有人在展示刚收获的蔬菜,孩子们围着夜光树的幼苗奔跑,笑声传遍了整个社区。
王建国一家也在丰收节的现场。乐乐的夜光树已经发芽,长出了两片淡绿色的叶子,他心翼翼地抱着花盆,向其他朋友展示:“你们看,这是我的夜光树,等它长大了,晚上会发光!”
安娜则加入了社区的“生态维护队”,负责种植社区的草坪和树木。她指着刚种下的改良松树,对王建国:“这些松树能在火星的环境下生长,等它们长高了,咱们的社区就会变成绿色的家园。”
王建国看着妻子和儿子的笑脸,又望向远处的温室大棚,心里充满了满足。他想起刚到火星时的担忧,想起解决盐碱化问题的艰辛,如今,这些都变成了美好的回忆。他知道,火星的生活还会有新的挑战,但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就没有克服不聊困难。
当晚上,李扬在火星移民日志上写下:“火星农业区成功解决盐碱化问题,水稻长势良好;地球星环城完成推进器抢修,模块对接顺利。第二批1000万移民即将出发,火星的红土上,正孕育着越来越多的希望。我们将继续坚守‘钢绿共生’的理念,让火星不仅成为工业星球,更成为充满生机的宜居家园。”
地球星环城的建设日志上,秦思远也写下帘的进展:“第8周,12段故障模块维修完成,新增20段模块对接,地球星环城总长突破8000公里。全环合拢的目标越来越近,3000万移民的运输计划稳步推进。在这片深邃的太空中,我们正用钢铁和汗水,搭建起人类通往星际文明的桥梁。”
夜色中,地球星环城的银色轨道泛着淡蓝色的光芒,与火星的红色地表遥遥相望。一边是太空里的钢铁骨架在延伸,一边是红土上的绿色生机在蔓延,它们共同书写着人类星际移民的传奇,也为未来的太阳系文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喜欢诸天金手指之打造快乐人生请大家收藏:(m.6xxs.com)诸天金手指之打造快乐人生龙虾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