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儒林里头,早有人听了山东的事。
那些平日里在书院讲学、以卫道自居的老儒们,聚在一处议事,听闻山东官学重杂学而轻经史,儒生们处处碰壁,顿时炸了锅。
“岂有此理!”苏州府的一位老翰林拍着案几,胡须都抖了起来,“孔孟故里,竟容得下这等离经叛道之事!新政如此行事,是要把圣贤书都烧了不成?”
旁边的南京国子监博士也愤然道:“更可气的是那陈园!他自己本是科举出身,也是儒生,如今却推行这等新政,打压同侪,这不是欺师灭祖是什么?”
几日之间,江南各府的文人们便写了不少文章,言辞激烈。
有的“新政弃圣贤之道,崇匠人之术,乃亡国之兆”;有的骂陈园“食孔孟之禄,忘孔孟之教,枉为读书人”;更有甚者,把山东的事与“秦始皇焚书坑儒”相提并论,这是“欲绝文脉”。
这些文章借着书信、抄本,在江南的书院、会馆里流传开来,引得更多读书人愤慨。
有几个有声望的大儒,还联名写了封长信,送往各地儒林,号召大家一同声讨,要“逼朝廷正教化,斥陈园以正纲常”。
杭州府的一个书院里,学生们围着先生,个个义愤填膺。
“先生,咱们要不要也写文章骂那陈园?”
“山东的同道太可怜了,咱们不能坐视不理!”
先生捻着胡须,脸色凝重:“陈园此举,确是离经叛道。我辈读书人,当以传承圣道为己任,岂能容他如此胡来?只是……听山东百姓日子确是好过了,这……”
话虽如此,他终究还是提笔,加入了斥责的行粒
江南的儒林,向来视维护圣道为己任,如今见山东“乱象”,只当是洪水猛兽,哪里肯罢休?
一时间,斥责新政、痛骂陈园的声浪,在江南地面上翻涌不息,与山东那边的新政气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朝堂之上,翰林院的文臣们闻知山东之事,连日来递上的奏折堆成了山。
“陛下,山东推行新政,竟重杂学轻经史,将圣贤典籍抛诸脑后,致使儒生无立足之地,此乃动摇国本之举啊!”一位须发皆白的翰林学士出列上奏,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
旁边立刻有同僚附和:“臣附议!自古以来,教化以经史为根基,如今山东却让算术、格物之流登堂入室,排挤儒生,长此以往,人心何向?文脉何存?”
更有年轻些的编修直言:“布政使陈园身为进士出身,本应知晓圣道重要,却如此行事,分明是数典忘祖!还请陛下严惩,以正学风!”
一时间,朝堂上议论纷纷,支持翰林院的官员不在少数,都觉得山东的做法“过了头”。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手指轻叩御案,目光扫过阶下群臣,迟迟未言。
殿内渐渐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等着圣裁。
片刻后,他才缓缓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威严:“诸位所言‘公平’,是让儒生守着空文度日,还是让百姓能过上实在日子?”
他顿了顿,看向那几位领头上奏的翰林:“山东的粮税多了三成,流民少了一半,这是朕亲眼所见的账本。倒是诸位,除了奏折上的‘圣贤道理’,谁能给朕拿出让百姓吃饱穿暖的法子?”
几句话问得群臣哑口无言。
翰林院的官员们面面相觑,先前的激昂渐渐变成了窘迫。
朱元璋摆摆手:“此事不必再议。陈园在山东做得不错,让他继续。至于儒生,若只会死读经书,不懂变通,饿肚子也是自找的。”
罢,起身离座,留下满朝文武愣在原地。
那些翰林院的文臣们脸色青白交加,终究是没再敢多言。
下朝回东宫的路上,朱标手里捏着父皇刚写的便条,心里明镜似的。
父皇在朝堂上把话得硬,转头就让他给陈园递话,可放宽些条件,让那些儒生秀才在新政里也能寻个去处——这分明是唱完红脸留白脸,让他来做这个缓和的人。
他叫过身边侍读,吩咐道:“拟封信给山东布政使陈园,就父皇看那些儒生虽不善实务,却也读了些书,可酌情安排些誊写、教化的差事,不必全拒之门外。”
侍读写着信,朱标望着窗外掠过的宫墙,暗自思忖:父皇向来认准的事不回头,这次松口,不是软了心肠,是怕把弦绷得太紧。
儒生们虽难掌实务,却在乡绅里有声望,真逼急了,怕生乱子。
让自己来递这个话,既给了儒生台阶,也显了皇家体恤,一举两得。
信写好,朱标看过,又添了句“凡事有度,宽严相济方为长久之道”,才让快马送去山东。
他知道,这封信到了陈园手里,那位布政使自会明白其中的分寸——父皇的底线没松,只是给了些缓冲的余地罢了。
陈园收到太子朱标的书信,拆开一看便心领神会,当即召集属官吩咐:“太子殿下体恤儒生,特意叮嘱咱们给山东的秀才们留些誊写文书、整理典籍的差事,你们按名册筛选些稳妥人来补空缺。”
消息传开,先前憋着股气的秀才们果然松了些劲。
有几个曾在府衙外徘徊许久的老儒,听闻能去官署做些笔墨活计,脸上总算有了些笑意,互相叹道:“还是太子殿下仁德,没忘了咱们这些读圣贤书的。”
陈园特意让手下在街巷里散播风声,这些名额全是太子殿下亲自过问才争取来的,又让补了差事的秀才们在同乡面前多提几句“太子体恤寒士”,不多时,济南城里便传开了太子仁德的名声。
那些原本对新政颇有微词的乡绅们,见秀才们有了出路,嘴上的抱怨也淡了,甚至有人主动到府衙递帖,愿为新政效力。
陈园看着衙门外渐渐缓和的气氛,暗自点头——太子这步棋,既安了儒生的心,又稳住霖方士绅,比硬顶着对抗要周全多了。
喜欢大明最强外戚!请大家收藏:(m.6xxs.com)大明最强外戚!龙虾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