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姐一句话给杨福平干沉默了。
倒也没有那么高桑
主要是守着粮店饿不住啊,这个风水宝地,怎么也不可能挪地方。
张大姐估摸着是不太好意思,没过几,给拎来了一对儿大红色的暖水瓶。
还语焉不详的交代:“下面儿这半年好好干~”
杨福平眼巴巴等下半句,张大姐一副你懂的眼神儿,硬是一句话没吐口。
大红色的暖水瓶拎回家,放在堂屋的桌子上,瞅着都自带圈儿光晕。
这对暖水壶安安稳稳的待在桌上好多。
八月的第一个周末,韩师傅带着张老师提着谢媒礼,先上了门儿。
可能是觉着给钱不太合适,准备了四色的烟酒糖茶。
烟买的是上好的烟丝,估计是从林老师那提前做好的功课。
酒是两瓶汾酒,茶是吴裕泰的茉莉花茶,绝对的大手笔了。
堂屋的那对儿暖水壶太抢眼,韩师傅问了原因之后,笑的不行:“杨站长,您可是媒人,哪儿也没有媒人还要上礼的法,该是我们谢您才是。”
李水仙缓缓的看向自家的傻子,这孩子也没是自个儿牵的线呐,她还以为,林老师是大媒呢!
韩师傅谢过杨福平又谢林老师:“您跟林老师都是我们的大媒人,早两都去过林老师家了。
这不是您这一段时间都早出晚归的见不着人,所以才拖到今。”
杨福平久违的有些不好意思,媒人这事儿,提起来都是那些个三姑六婆的形象,俩大老爷们,也是不多见。
韩师傅闲话少叙,又提起了学徒工的事儿:“我们电厂下设的供电所,名头挺响。
是要负责管理区内的供电设施的运孝维护、检修等管理工作,本地区的抄表、收费和吸收用户、扩建工程用电等等。
其实里面也就大猫猫两三只,带个人进去一点儿问题没有,您这头有什么合适的人选吗?得识字的那种!”
(北京供电局成立于1958年,其前身是1905年创建的京师华商电灯股份有限公司,也就是本文的电厂,此时的所谓供电所也就是属于电厂的外派点儿,跟后世的供电所有区别。)
杨福平眨巴下眼睛,坑是挖好了,可萝卜还没找着。
李水仙见状,犹豫了下开口道:“这事儿我们商量下吧,肯定找个棒伙儿!”
韩师傅也挺认同的点点头:“确实得找个男同志,这隔三差五风吹日晒的,女同志也不好干这活儿!”
一旁旁听的刘翠芬,闻言神色黯淡了下。
转念一想,又释然了,电老虎这威名也挺吓人。
韩师傅看着快到了晚饭的点儿,识趣的告辞了。
李水仙苦留不得,理由也很实在:“还没搬过来呢,离家有点儿远,再不回去,就没车啦!”
等送走了两口,李水仙开口:“哪个学徒工的事儿,你这边儿有安排没有?”
杨福平耸耸肩:“我粮店到家,家到粮店,身边儿就这么俩人,能有什么安排。”
李水仙思考片刻开口道:“要是咱们家没安排,能不能让宝根儿去跟着干?”
杨福平奇道:“宝根那头,不是我舅他们给另找了活儿吗?怎么了?没长久?”
李水仙叹口气:“围城那段时间,不是都打发回家自个儿吃自个儿了吗。
你舅就脱了人,让宝根儿进了外三分局打杂。
白干了俩月,解放了。
新政府接管了之后,他也不是里面的正经职员,略一清查,就打发回家了。
现如今闲在家里半年儿,又不好意思来找你,还是我回去看老爷子才知道。
二十多的人了,在家吃闲饭也不好看。
今儿是你们提着了供电所的差事,我才开的这个口。
你看行还是不行?”
杨福平看看刘翠芬,又看看福安,最后望向杨远信:“爹,你这头儿有想法吗?”
杨远信赞许:“我觉着你娘的对!”
嗨,就多余问。
杨福平想了下跟他娘交代:“等过几人家办完婚事儿吧,这会儿提了估计也不得空。”
李水仙点头:“我是那种没眼色的人嘛。”
正着,家里的电灯“咔哒”一声被拉开了。
李水仙一瞪眼,原来是锁儿站在椅子上拉灯绳:“个倒霉孩子,外头太阳还明晃晃的,你开哪门子灯,关了!”
锁儿“咔哒”又拉了下,灯灭了。
杨福平扶额,这事儿不算完,果不其然,等锁儿被他娘拎下来之后。
柱儿也爬上了椅子:“我还要开!”
又是“咔哒咔哒”两声。
俩孩子满意了。
李水仙嘟囔着:“忘了问韩,这开了立马关,费电不费电!”
杨福平长出一口气:“要我,还是打一顿省事儿。”
李水仙鄙夷的看着大儿子:“你时候再皮,我动过你一根儿手指头吗?轮到你儿子倒是大方的紧,你打个给我看看?”
杨福平落荒而逃。
晚上看着俩子的睡颜轻轻摸摸脸儿,问刘翠芬:“这皮劲儿象了谁了?”
刘翠芬心不在焉的想着工作的事儿,没听仔细:“你什么?”
杨福平借着月光仔细端详下刘翠芬:“想什么呢?这么出神?”
两口子向来无话不,刘翠芬也一五一十的出了自个儿的想法:“咱家四个孩子,都立住了,我不想再要了,想着能不能出门找个活儿?”
杨福平双手垫头,躺着翘起了晃晃悠悠的二郎腿,带着笑意道:“这不是事儿一桩吗?求我啊!”
刘翠芬没好气道:“求你你有法子?又不能找个老妈子看孩子,这会儿俩的又送不到学校,还得几年熬呐!”
杨福平神神秘秘的:“你怎么知道我没有办法呢?”
刘翠芬听出了几分认真,侧身眼睛亮晶晶的追问道:“真的?”
杨福平点头:“比真金还真!”
媳妇的手儿已经摸到的惯常旋转的腰间软肉上,杨福平赶紧和盘托出:“我们粮食局,估计要建个托儿所!我去找找人,看看能不能把你塞进去,连着上班跟看孩子,一块儿都解决了!”
刘翠芬似懂非懂:“象钱妈那样?”
杨福平迟疑道:“应该不太一样,做饭的有人,应该是只带孩子!”
(正文已满2000字。
1950年8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女工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儿童照料社会化是妇女参与社会活动的前提条件。北京市响应政策要求,在机关、企业等场所设立托儿所、哺乳室等机构,帮助职业女性解决育儿问题。
1953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修正草案》第51条就规定:“若实行劳动保险的企业中的女工人、女职员有四周岁以内的子女20人以上,企业就需要单独或联合其他企业设立托儿所。”)
喜欢活在民国当顺民请大家收藏:(m.6xxs.com)活在民国当顺民龙虾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