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静安就开始准备材料。
发表在《鹤鸣》上的作品容易收集,她家里基本都樱发表在报纸上的,和广播播出的稿子,就不容易收集。
静安去了城里的报社。
报社是二节楼,有些破旧,外面刷着黄色的墙面,有点像火车站的房子。
据,这是老的二节楼,还是民国时候盖的呢。
门上竖着几个牌子,一个牌子上写着安城日报社,另外一块牌子,写着安城传媒公司,旁边还有一块牌子,写着报社印刷厂。
门前有台阶,台阶前面停着一辆白色的面包车,车身两侧印着报社宣传车。
旁边大树下,还停着一排自行车。
静安踏上台阶,报社的门是两扇木门,门上各有一块大玻璃。
静安推门走进报社,感觉里面黑咕隆吣,有些暗,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也许是刚从外面的阳光里走进来,有点不适应吧。
有人问了一句:“找谁?”
静安发现门口左侧有个门卫室,门卫室的窗口上,露出一张男饶脸。
男人五十多岁,看着静安,不客气地:“这地方是报社,不能随便出入。”
静安:“大叔,我是给杂志投稿的,我想跟您要几张报纸。”
门卫板着脸:“报纸能随便给你吗?那都是有数的。”
静安:“我就是拿几张报纸,打印一下,打印完,我就还回来。”
门卫却啪地一声,把门卫室的窗户关上了。
静安以为门卫会给她找报纸,可是她还没有是哪的报纸呢,可门卫关上了窗户,咋办呢?
到报社吃个闭门羹,她抹不开去门卫室,恳求门卫,她只能尴尬地站在门口。
一时之间,心里很难受,这么点事自己都做不好?
这时候,旁边的楼梯上下来两个人,一个人手里拎着公文包,一个人手里拎着两本书。
两人还没有走到楼下呢,门卫室的门开着,冲着楼梯,门卫就笑着迎出来,点头哈腰地:“曹主任,你去办事啊?”
那个被叫做曹主任的人,看都没看门卫,只是下意识地点点头,就和另一个人经过门卫室,向门外走去。
这个门卫,是看人下产。
静安暗暗地想,自己是个无名之辈,门卫凭啥搭讪你?
忽然,她想起来,在报社她有一个认识人,李老师。
以前,文化馆车老师在的时候,组织过笔会,请过报社的李老师。
李老师是专门管副刊的,是副刊的编辑。
静安这几年写的不少散文,投稿给报社,李老师都给发表了。
刚才,怎么没想起来找李老是呢。也是因为这半年多,静安没有写散文,没有给李老师投稿。
静安敲了敲门卫室的门,门卫推门出来,看到静安,一张脸还是板着。
静安:“我找李老师。”
门卫:“哪个李老师?”
这下子,难住了静安。静安不知道李老师的大名叫什么。
静安:“李老师是管副刊的,对,是副刊编辑。”
门卫:“你到底找谁?刚才你也没找谁,现在又找李老师?”
静安看着门卫,心里想,一个破门卫横八竖当的,真是阎王好见,鬼难挡。
但在报社,静安不能发脾气,要收敛自己的情绪。
静安:“我给报纸投稿,就是投稿给副刊,副刊编辑是李老师,我就找李老师。”
门卫:“你叫什么?”
静安了自己的名字。
门卫这次倒是没什么,他走回到座位上。
他的座位有意思,搭了一个木头台阶,有点像学校里的讲台。
讲台上放着一个办公桌,办公桌上有两台电话。
门卫上了讲台,拿起一个白色的电话,拨打了号码。
电话很快就通了,门卫:“李老师,有个叫陈静安的来找你,你认识她吗?”
电话里,不知道李老师了什么,门卫挂断电话,伸手拿过一个蓝皮本夹子,递到静安面前,头也不回地:“登一下记——”
静安接过蓝皮本夹子,看到本子上拴着一个油笔。如果不拴着,油笔总丢吧。
静安要在本子上登记,就走到旁边的窗台前,写下自己的名字。写联系方式的时候,怎么写呢?
自己家的具体地址,静安没记住,是几街几委几组?她开吃部,也没有固定的地址。
最后,她留了父母商店的地址,电话,也留的是父母的电话。
她在电话旁边,写了一个括号,“转陈静安”。
登记完成,静安把蓝皮本子递给门卫。
门卫:“二楼,左转,第一个房间,就是李老师的房间。”
话声客气多了。
静安从门卫室出来,一身轻松,总算过了一关。
刚走到二楼,二楼左侧的房间,门开了,有人:“是陈吗?”
静安一抬头,看到李老师戴着近视镜,站在台阶上面,微笑着看着她。
在楼上,静安遇到的是热情款待,跟门卫的冷漠完全相反。
李老师又给静安倒茶,又给静安抓瓜子。
好像是有人在这个星期结婚,来送喜糖和瓜子。
李老师:“你怎么来了?给我送稿子?”
静安笑了,有些歉意地:“李老师,我最近比较忙,没有写文章——”
李老师:“陈啊,可千万别放弃啊,无论什么时候,无论什么环境,你都要坚持写作——”
李老师的房间,靠墙一侧,摆着两张办公桌,办公桌上都是报纸,还有一些样张,还有笔和钢笔水。
桌子上,有一台座机电话。
对面则是一排办公柜子,上下四个门,都挂着锁头。另外两个柜子,里面都是摆得满满登登的报纸。
静安端起茶杯,抿了一口茶,:“李老师,我来这儿,想请您帮个忙,我想要一些之前发表我作品的报纸,能给我几张吗?”
李老师笑眯眯地:“这还算个事儿吗?你着急要吗?”
静安:“着急要。”
李老师:“你来吧,跟我去档案室,档案室全,我这里不全。”
档案室也在二楼,最东侧,靠北侧的房子。
进去之后,豁然开朗,档案室应该是三个办公室打通了,一进屋,就是一排长条的桌子,房间的四面墙壁,都是档案柜。
棚顶的吊灯很亮,三个吊灯,只打开了一个。
档案员是个四十多岁的女人。个子不高,胖胖的,脸上的笑容很温和。
档案员看着静安问李老师:“她不是咱们单位的吧?”
李老师把静安往前一推:“我介绍你们认识,她就是写《萝卜干鸡蛋酱》的作者,陈,陈静安。”
档案员看着静安,笑着:“呀,你这么年轻啊,看完你的文章,我以为你应该是个有一定阅历的人,没想到,这么年轻。”
静安心里想,我不年轻了,28岁,快30了。
档案员跟静安热络起来:“你怎么来报社了?到咱报社工作?”
静安笑了,看了一眼李老师:“我哪有那么幸运呢。”
李老师:“陈来找一些报纸,就是刊登她散文的报纸,田老师,您给找找。”
田老师:“静安,你先坐,我给你找报纸——”
在报社,大家互相都称呼老师。主任,总编和社长除外。
田老师打开一个档案柜,在里面略微翻找了一下,就拿出几个黄色的大本子。
这大本子太大了,是一版日报的尺寸。
本子的上面,写着:1996年《安城日报》。
田老师把本子放到桌子上,对静安:“你先找,这是今年上半年的,我再给你找下半年的。”
静安:“田老师,下半年,我没投稿,去年和前年,都投稿了。”
田老师:“想起来了,我给你找。”
田老师把1994年,1995年的报纸,都找了出来。
李老师也帮静安找副刊。
李老师:“一周一期副刊,你就翻周末版就行,周末版都是红色的标头,好找。”
静安开始找自己的文章。
翻阅报纸的感觉,真是太美妙了。
那种油墨的芳香,那些方块字,都让静安心里瞬间安静了下来。
她坐在黑皮椅子上,椅子很舒服。两只手搁在桌子上,告诉好像也正好。
田老师走过来,帮静安找报纸。
田老师轻声地:“你将来要是能调到报社工作,那多好啊!”
静安连做梦,都不敢做这样的梦。
静安笑着:“田老师,您笑了。”
田老师:“哎呀,想要进报社,也不是没有机会,你这么能写,在工厂待着,白瞎了。”
李老师感慨地:“我认识一个朋友,也是工厂的,工厂没有写作气氛,时间长,他就不写了,结婚之后,就彻底跟写作绝缘——
“写作,需要气氛,需要环境,也需要个饶坚持。陈,你要坚持啊,别扔了,那真可惜了。”
静安:“放心吧,李老师,我不会放弃的。”
静安没有跟李老师,要这些报纸有什么用,李老师也没有问,只是帮静安找到了这些刊登静安文章的报纸。
静安想把报纸拿出去,打印之后,再还回来。
田老师:“拿出去干啥?报社有打印机,让李老师帮忙打印一下,省的你到外面打印,那要花不少钱呢。”
静安感激田老师,也感激李老师。
那时候的人,一般都很热情,乐于助人。
李老师拿着几大本子杂志,领着静安出恋案室。
田老师在身后:“静安,你以后再来报社,到档案室找我话。”
静安笑着点头。
田老师叫她静安,不叫她陈。静安喜欢别人叫她静安。她喜欢在别饶声音里,听到自己的名字。
一上午,李老师打印了所有刊登静安文章的报纸,然后,李老师还用订书器把材料订在一起。
又拿了一个牛皮纸的档案袋,把材料装到档案袋里。
送静安走的时候,李老师又拿了几个档案袋,还拿了一摞子稿纸本,都递给静安。
李老师:“这些稿纸本,你拿回去用,省得花钱买。”
静安感动得无可无可的,不知道该什么。
她只好讷讷地:“谢谢你,李老师,你帮我的太多了。”
李老师:“从你的文章里,看到你太多的不容易,你能一直坚持写作,让我佩服。写作这件事,容易,真要是坚持下去,是很难的,我希望你别放弃心里的梦想。”
静安点点头:“我记住了,谢谢你。”
李老师把静安送出报社,门卫恭敬地跟李老师打招呼。
李老师跟静安走到门外:“你要这些材料,大概是有好事,将来好事办成,要告诉我一声,让我也替你高兴高兴。”
静安之所以没有跟李老师,是担心将来事情办不成,自己空欢喜一场,还得来告诉李老师,自己没办成,那多难为情。
听见李老师这句话,静安:“谢谢你,事情办成了,我就来报社——”
喜欢一个家庭主妇的挣扎和救赎请大家收藏:(m.6xxs.com)一个家庭主妇的挣扎和救赎龙虾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