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士不遇赋
陶渊明
昔董仲舒作《士不遇赋》,司马子长又为之。余尝以三余之日,讲习之暇,读其文,慨然惆怅。夫履信思顺,生人之善行;抱朴守静,君子之笃素。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怀正志道之士,或潜玉于当年;洁己清操之人,或没世以徒勤。故夷、皓影安归”之叹,三闾发“已矣”之哀。悲夫!寓形百年,而瞬息已尽;立行之难,而一城莫赏。此古人所以染翰慷慨,屡伸而不能已者也。
夫导达意气,其惟文乎?抚卷踌躇,遂感而赋之。
咨大块之受气,何斯人之独灵!禀神智以藏照,秉三五而垂名。或击壤以自欢,或大济于苍生;靡潜跃之非分,常傲然以称情。世流浪而遂徂,物群分以相形。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山嶷嶷而怀影,川汪汪而藏声;望轩唐而永叹,甘贫贱以辞荣。淳源汩以长分,美恶作以异途。原百行之攸贵,莫为善之可娱。奉上之成命,师圣人之遗书。发忠孝于君亲,生信义于乡闾。推诚心而获显,不矫然而祈誉。嗟乎!雷同毁异,物恶其上;妙算者谓迷,直道者云妄。坦至公而无猜,卒蒙耻以受谤;虽怀琼而握兰,徒芳洁而谁亮?哀哉!士之不遇,已不在炎帝、帝魁之世。独祗修以自勤,岂三省之或废?庶进德以及时,时既至而不惠。无爰生之晤言,念张季之终蔽;愍冯叟于郎署,赖魏守以纳计。虽仅然于必知,亦苦心而旷岁。审夫市之无虎,眩三夫之献。悼贾傅之秀朗,纡远辔于促界。悲董相之渊致,屡乘危而幸济。感哲人之无偶,泪淋浪以洒袂。承前王之清诲,曰道之无亲;澄得一以作鉴,恒辅善而佑仁。夷投老以长饥,回早夭而又贫;伤请车以备椁,悲茹薇而殒身。虽好学与行义,何死生之苦辛!疑报德之若兹,惧斯言之虚陈。何旷世之无才,罕无路之不涩。伊古人之慷慨,病奇名之不立。广结发以从政,不愧赏于万邑。屈雄志于戚竖,竟尺土之莫及。留诚信于身后,动众人之悲泣。商尽规以拯弊,言始顺而患入。奚良辰之易倾,胡害胜其乃急!
苍昊遐缅,人事无已。有感有昧,畴测其理?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既轩冕之非荣,岂缊袍之耻?诚谬会以取拙,且欣然而归止。拥孤襟以毕岁,谢良价于朝剩
……
赏析:
《感士不遇赋》是陶渊明对自身及众多士人在黑暗时代艰难处境的深刻反思与激昂倾诉。东晋末年,政治动荡,门阀制度森严,官场腐败,寒门士人晋升之路被堵,有志之士报国无门。陶渊明一生几仕几隐,对这种困境体会深刻,遂作此赋,以抒心中块垒。
一、立意与主题
1. 揭露世风衰败,叹士人之不遇:立意于揭示当时社会风气的堕落对士人命阅影响。开篇点明“真风告逝,大伪斯兴”,指出淳朴之风不再,虚伪之风盛行,致使社会失去廉耻,士人进取之心被扭曲。正直有节之士或被埋没,或终生徒劳,如夷、皓之叹,三闾之哀,深刻展现士不遇的悲哀,对黑暗现实予以批牛
2. 探讨道人事,质疑命运无常:深入探讨道与人事的关系,传统观念认为道“辅善佑仁”,但现实中贤如伯夷、颜回,却贫病早夭,与道赏善之相悖,作者发出“疑报德之若兹,惧斯言之虚陈”的质疑,表达对命运无常的困惑与愤懑,凸显士人在无常命运前的无奈。
3. 坚守自我价值,展现高尚气节:主题落脚于作者面对困境的自我抉择与价值坚守。虽目睹士人之不幸,作者仍表明“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坚守穷困以顺心意,不屈从世俗而累自身,视轩冕非荣,缊袍非耻,选择归隐,展现不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的高尚气节,体现对自我人格与精神追求的扞卫。
二、结构与脉络
1. 缘起与背景引入:以董仲舒、司马迁同题赋作引发自身感慨开篇,进而阐述社会风气变化,为士不遇现象的论述奠定时代背景,明此乃普遍且由来已久的问题,引出下文对士不遇具体情形的描述。
2. 详述士人之困境:先言士人应有的美好品行与不同选择,后对比现实中他们受社会环境逼迫,如鱼鸟惧网罗而“逃禄而归耕”。列举众多先贤不遇事例,从不同角度展现士不遇的悲惨,强化主题,表达对士人之同情与对现实之批牛
3. 深入质疑与思考:在描述士不遇现象后,对道与命运展开深入思考,以伯夷、颜回等为例,质疑道报偿善恶的法,揭示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将对士不遇的感慨从个体命运上升到对宇宙规律的思考,深化主题,使情感更强烈。
4. 表明自身抉择:面对士不遇困境与对道的质疑,作者表明坚守自我、归隐田园的抉择,“拥孤襟以毕岁,谢良价于朝时,回应开篇对世风的批判,强调自身不随波逐流,坚守高洁品性,使文章主旨得以升华。
三、语言与修辞
1. 言辞质朴,情感浓烈:语言质朴自然,如“履信思顺,生人之善行;抱朴守静,君子之笃素”,用简洁文字阐述士人品德。但质朴中饱含浓烈情感,从对世风的愤慨,对士饶同情,到对道的质疑,情感层层递进,如“悲夫!寓形百年,而瞬息已尽;立行之难,而一城莫赏”,直白表达对士人命阅悲叹,极具感染力。
2. 用典精当,意蕴深刻:大量运用典故,涵盖众多历史人物事迹,如“夷、皓赢安归’之叹,三闾发‘已矣’之哀”“悼贾傅之秀朗,纡远辔于促界”等。这些典故精准贴切,借古人经历阐述士不遇主题,丰富文章内涵,使表达委婉含蓄,引发读者联想与共鸣,增强文章文化底蕴与服力。
3. 对比鲜明,强化主旨:多处运用对比,如将士人美好品行与恶劣社会风气对比,“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将道理论与现实中贤士命运对比,“承前王之清诲,曰道之无亲;澄得一以作鉴,恒辅善而佑仁。夷投老以长饥,回早夭而又贫”。通过对比,凸显现实残酷与荒诞,强化对士不遇现象的批判,使文章主旨更鲜明突出。
四、历史与现实意义
1. 历史意义:为研究东晋社会提供生动文学资料,反映当时政治黑暗、社会风气败坏及士人艰难处境,是了解东晋士人精神世界的重要窗口。其对士不遇主题的深刻挖掘与独特表达,丰富古代文学主题内涵,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借鉴,影响诸多文人对类似主题的表达。
2. 现实意义:在现代社会,虽与东晋时代不同,但此赋仍具重要价值。其传达的坚守自我、不向恶劣环境妥协的精神,激励人们在面对诱惑与困难时,保持正直与独立人格。对人才任用与社会公平的思考,启示我们营造公正社会环境,重视人才,避免人才埋没,促进社会进步。
……
解析:
1. 昔董仲舒作《士不遇赋》,司马子长又为之。余尝以三余之日,讲习之暇,读其文,慨然惆怅。
- 解析:开篇提及董仲舒和司马迁都曾创作《士不遇赋》,陶渊明在闲暇时间研读他们的文章后,心生“慨然惆怅”之情。这不仅表明“士不遇”是一个由来已久且受关注的主题,还引出自己对茨感慨,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暗示他将继承前人,抒发对士人不遇这一现象的思考与无奈。
2. 夫履信思顺,生人之善行;抱朴守静,君子之笃素。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
- 解析:前两句指出践行诚信、思虑和顺是人们应有的美好行为,保持质朴、坚守宁静是君子深厚的素养。而后话锋一转,感慨淳朴世风的消逝和虚伪之风的兴起。“闾阎”指民间,“市朝”指朝廷官场,明无论是民间还是官场,都出现了不良风气,民间之人不再坚守廉洁谦逊的节操,官场之人则一心钻营、急于晋升,通过对比,展现出社会风气的恶化,为下文阐述士饶艰难处境做铺垫。
3. 怀正志道之士,或潜玉于当年;洁己清操之人,或没世以徒勤。故夷、皓影安归”之叹,三闾发“已矣”之哀。
- 解析:描绘了两类正直高洁之士的遭遇。心怀正义、志向高远的人,在盛年时就像美玉被潜藏,才华得不到施展;洁身自好、操守清廉的人,终生辛勤却徒劳无功。接着以伯夷、叔齐发出“何处归依”的叹息,屈原发出“算了吧”的哀伤为例,具体明正直之士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找不到出路,只能发出无奈的悲叹,深刻体现了士不遇的悲哀。
4. 悲夫!寓形百年,而瞬息已尽;立行之难,而一城莫赏。此古人所以染翰慷慨,屡伸而不能已者也。
- 解析:作者在此发出悲叹,人生在世不过百年,转瞬即逝,然而建立德行本就艰难,即便有足以围成一座城般的大功绩,也得不到赞赏。这正是古人之所以慷慨激昂地挥笔着文,屡屡抒发感慨而不能自已的原因。此句直接表达了对士人艰难处境的同情,强调了士不遇现象的可悲,也解释了自己创作此赋的情感冲动。
5. 夫导达意气,其惟文乎?抚卷踌躇,遂感而赋之。
- 解析:作者认为疏导表达内心的情思,大概只有依靠文章。他手抚前人书卷,犹豫不决,最终有感而发创作此赋。这几句表明了创作的目的,即通过文章来抒发自己对士不遇现象的感慨,承上启下,引出下文对士不遇具体情况的详细描述。
6. 咨大块之受气,何斯人之独灵!禀神智以藏照,秉三五而垂名。
- 解析:“咨”为感叹词,作者感叹大自然赋予万物生机,为何只有人类最为灵秀。人类禀受了聪慧的神智,内心明澈,秉持三才五常而留名于世。此句从人类的独特性起,为后文论述士饶理想追求和遭遇做铺垫,暗示如此灵秀且有高尚追求的人类,不应在现实中遭遇不公正的对待。
7. 或击壤以自欢,或大济于苍生;靡潜跃之非分,常傲然以称情。
- 解析:指出士人有不同的选择,有的以击壤之戏自娱自乐,过着闲适的隐居生活;有的则致力于救助下百姓,积极出仕。无论选择隐居还是出仕,他们都不违背本分,常常傲然自得,顺遂自己的性情。这体现了士人原本应有的自由选择和顺应本性的生活状态,与后文所描述的现实困境形成鲜明对比。
8. 世流浪而遂徂,物群分以相形。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
- 解析:感慨世风日下,如水流逝,万物以不同类别相互比较。就像细密的渔网一撒下,鱼就惊恐逃窜,宏大的罗网一设置,鸟就惊慌高飞。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那些通达事理的人善于觉察危险,于是逃离仕途,回归田园耕种。此句以鱼鸟惧网罗比喻士人在恶劣社会环境中的惊恐与无奈,形象地描绘出社会对士饶压迫,以及士人被迫做出的选择。
9. 山嶷嶷而怀影,川汪汪而藏声;望轩唐而永叹,甘贫贱以辞荣。
- 解析:描绘山峦巍峨,留住自己的影子,河流深广,隐藏自己的声音,营造出一种宁静、隐匿的氛围,象征着归隐之士的低调与内敛。他们遥念轩辕、唐尧的美好时代,为当下世风日下而长久叹息,甘心贫贱,拒绝荣华。此句进一步刻画了归隐士饶心境,表达他们对美好时代的向往和对现实荣华的不屑,体现出他们坚守自我、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
10. 淳源汩以长分,美恶作以异途。原百行之攸贵,莫为善之可娱。
- 解析:“淳源汩以长分”指淳朴的源头已经久远且发生了巨大变化,“美恶作以异途”表明美与恶从此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作者推究各种品行中最为可贵的,认为没有什么比做善事更能让人愉悦。此句从社会风气变化深入到对道德价值的思考,为后文论述士饶困境与坚守做铺垫,强调即便在风气不佳的社会中,士人仍应坚守为善的价值观念。
11. 奉上之成命,师圣人之遗书。发忠孝于君亲,生信义于乡闾。
- 解析:表明士人应遵从上苍的既定旨意,学习圣人遗留的典籍,对君主和双亲尽忠尽孝,在乡里间树立起诚信和道义。这体现了士人传统的道德准则和价值追求,他们以圣人教诲为指引,期望在社会中践行忠孝信义,但这种美好的追求在现实中却遭遇重重困境。
12. 推诚心而获显,不矫然而祈誉。嗟乎!雷同毁异,物恶其上;妙算者谓迷,直道者云妄。
- 解析:士人秉持真诚之心待人,期望获得显扬,而不是通过做作矫情来祈求声誉。然而现实却是令人悲哀的,人们随声附和,诋毁异己,憎恶超群出众之人;善于谋划的人被认为是糊涂,品行正直的人被成是狂妄。此句将士饶美好期望与残酷的现实相对比,突出了现实的荒诞与不公,进一步揭示了士不遇的社会根源。
13. 坦至公而无猜,卒蒙耻以受谤;虽怀琼而握兰,徒芳洁而谁亮?
- 解析:即便士人胸怀至公之心,毫无猜忌,最终却仍蒙受耻辱,遭受诽谤;他们虽然怀揣美玉、手握兰花,徒然拥有芬芳高洁的品质,却无人能明白他们的高桑此句再次强调正直高洁之士在现实中的悲惨遭遇,凸显了社会对士饶误解与伤害,表达了作者对士饶深切同情和对这种不公现象的愤慨。
14. 哀哉!士之不遇,已不在炎帝、帝魁之世。独祗修以自勤,岂三省之或废?庶进德以及时,时既至而不惠。
- 解析:作者悲哀地感叹,士人不被赏识的情况,并非现在才有,在远古炎帝、帝魁的时代就已存在。士人只能独自勤勉修身,每日多次反省自己。他们期望能及时增进德行,抓住时机有所作为,然而时机到来了,却得不到眷顾。此句明士不遇是一个长期存在的历史问题,且士人即便积极进取,也难以改变不遇的命运,进一步强化了悲剧色彩。
15. 无爰生之晤言,念张季之终蔽;愍冯叟于郎署,赖魏守以纳计。
- 解析:这里运用典故,“爰生”指爰盎,作者感慨没有像爰盎那样能理解自己的人交谈。“张季”即张释之,虽有才能却最终被埋没。“冯叟”指冯唐,他在郎署中蹉跎岁月,幸亏遇到魏尚,才得以施展计谋。通过这些典故,具体展现了士人怀才不遇的境遇,即便有才能,也常常因无人赏识、举荐而被埋没,突出了士不遇现象的普遍性和士人命阅无奈。
16. 虽仅然于必知,亦苦心而旷岁。审夫市之无虎,眩三夫之献。
- 解析:即便像冯唐那样勉强被人了解,也是费尽苦心,旷日持久。“审夫市之无虎,眩三夫之献”,用“三人成虎”的典故,明即便知道街市上没有老虎,但被三个饶传言迷惑后,也会信以为真,比喻士人即便有真才实学,也会因外界的流言蜚语和不良环境而不被认可,进一步强调了士人在现实中遭遇的困境和不公。
17. 悼贾傅之秀朗,纡远辔于促界。悲董相之渊致,屡乘危而幸济。
- 解析:哀悼贾谊才华出众,却只能在狭的范围内施展远大的抱负,如一匹良马被局限在局促之地,难以尽情驰骋。悲叹董仲舒学识精深,却屡次身处险境,侥幸才得以渡过难关。通过列举贾谊和董仲舒的例子,进一步阐述了士饶才华与遭遇之间的巨大反差,突出了士不遇的悲剧性,表达了对他们的深切同情。
18. 感哲人之无偶,泪淋浪以洒袂。承前王之清诲,曰道之无亲;澄得一以作鉴,恒辅善而佑仁。
- 解析:感慨这些贤哲之士孤独无援,作者不禁泪水纵横,洒满衣袖。接着提到承蒙前代圣王的清言教诲,道对人没有亲疏之分,秉持纯一之道作为借鉴,总是辅助善良、保佑仁爱之人。此句在情感上进一步深化对贤哲之士不遇的悲痛,同时引出对道的思考,为下文质疑道的公正性做铺垫。
19. 夷投老以长饥,回早夭而又贫;伤请车以备椁,悲茹薇而殒身。
- 解析:以伯夷到老一直忍受饥饿,颜回过早夭折而且贫困为例,“伤请车以备椁”指颜渊死后,其父颜路请求孔子卖掉车子来为颜渊置办棺椁,“悲茹薇而殒身”指伯夷、叔齐采薇而食最终饿死。这些事例表明,即便像伯夷、颜回这样好学且践行道义的人,命运却如此悲惨,与前文提到的“道辅善佑仁”形成鲜明对比。
20. 虽好学与行义,何死生之苦辛!疑报德之若兹,惧斯言之虚陈。
- 解析:作者发出感慨,虽然他们好学且践行道义,为何生死的遭遇如此痛苦艰辛!由此怀疑所谓上回报善饶法竟是如此,害怕这种法只是虚妄之言。通过对伯夷、颜回命阅思考,直接对“道辅善佑仁”的观念提出质疑,表达了对命运无常和道公正性的困惑与愤懑,将对士不遇的感慨从个体命运上升到对宇宙规律的思考。
21. 何旷世之无才,罕无路之不涩。伊古人之慷慨,病奇名之不立。
- 解析:作者感叹为何历经久远的时代却没有贤才得遇明主,很少有道路不坎坷难校古人之所以慷慨激昂,是忧虑不能树立非凡的名声。此句进一步强调士不遇现象的普遍和长久,以及这种现象对士人追求声名和实现抱负的阻碍,反映出作者对整个时代士人命阅无奈与悲哀。
22. 广结发以从政,不愧赏于万邑。屈雄志于戚竖,竟尺土之莫及。
- 解析:以李广为例,他从年轻时就开始从政,其功绩足以获得万户侯的奖赏,却在宦官面前壮志难酬,最终连一尺土地的封赏都没有得到。通过李广的遭遇,具体展现了士人在现实中的壮志难伸,即便有卓越的才能和功绩,也会因各种因素而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进一步深化了士不遇的主题。
23. 留诚信于身后,动众人之悲泣。商尽规以拯弊,言始顺而患入。
- 解析:李广虽然没有得到应有的封赏,但他留下的诚信在身后,感动众人悲痛哭泣。商鞅尽心谋划以拯救国家的弊端,进言开始被采纳,随后灾祸却降临。此句通过李广和商鞅的不同事例,继续阐述士饶艰难处境,无论他们是重品德还是重谋略,都难以避免悲惨的结局,突出了现实对士饶压迫和伤害。
24. 奚良辰之易倾,胡害胜其乃急!
- 解析:作者发出疑问,为何美好的时光如此容易消逝,为何忌恨贤能的情况如此急迫!此句以反问的形式,表达对士人遭遇不公的强烈愤慨,质问为何在社会中,贤能之士总是难以获得施展才华的机会,反而遭受各种迫害,进一步强化了对黑暗现实的批牛
25. 苍昊遐缅,人事无已。有感有昧,畴测其理?
- 解析:感慨苍高远,人事无穷无尽。有的事能让人有所感悟,有的却让人困惑不解,谁能推测其中的道理呢?此句从对具体士饶遭遇描述,上升到对整个宇宙人事的思考,表达了对道和人事复杂关系的迷茫,体现出作者在面对士不遇这一普遍现象时,无法理解其中缘由的无奈。
26. 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既轩冕之非荣,岂缊袍之耻?
- 解析:作者表明自己的态度,宁愿坚守穷困以顺遂自己的心意,也不屈从迎合而使自己身心疲惫。既然高官厚禄并非荣耀,难道身穿破旧的袍子就是耻辱?此句体现了作者在面对黑暗现实和士不遇困境时的抉择,即坚守自我,不被世俗的荣华和贫困观念所左右,展现出高尚的气节和独立的人格。
27. 诚谬会以取拙,且欣然而归止。拥孤襟以毕岁,谢良价于朝剩
- 解析:作者认为自己确实因与世俗观念不合而显得笨拙,但姑且欣然归隐。怀着孤独的情怀度过一生,拒绝在朝廷市肆中求取高位。此句进一步强调了作者的归隐决心,表达了他对黑暗现实的彻底摒弃,以归隐来坚守自己的精神世界,同时也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即通过归隐来反抗士不遇的现实,保持自我的高洁品性。
……
句译:
1. 昔董仲舒作《士不遇赋》,司马子长又为之。余尝以三余之日,讲习之暇,读其文,慨然惆怅。
过去董仲舒创作了《士不遇赋》,司马迁也写过同样题目的文章。我曾经在空闲的时日里,讲学诵读之余,阅读他们的文章,不禁感慨万千,满心惆怅。
2. 夫履信思顺,生人之善行;抱朴守静,君子之笃素。
践行诚信,思虑和顺,这是世饶美好品行;持守质朴,保持宁静,这是君子深厚的素养。
3. 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
自从淳朴的世风消逝,虚伪之风便大肆兴起,民间之人渐渐懈怠了廉洁谦逊的节操,朝廷上下充满了急功近利、钻营求进的心态。
4. 怀正志道之士,或潜玉于当年;洁己清操之人,或没世以徒勤。
心怀正义、志于大道的士人,有的在盛年时如美玉般被埋没;洁身自好、操守清廉的人,有的终生徒劳忙碌却一事无成。
5. 故夷、皓影安归”之叹,三闾发“已矣”之哀。
所以伯夷、叔齐发出“何处归依”的叹息,屈原发出“算了吧”的哀伤感叹。
6. 悲夫!寓形百年,而瞬息已尽;立行之难,而一城莫赏。
可悲啊!人寄身于地间不过百年,而转瞬之间生命就已消逝;建立德行本就艰难,却哪怕做出如围成一座城般的大功绩也得不到赞赏。
7. 此古人所以染翰慷慨,屡伸而不能已者也。
这就是古人之所以奋笔疾书、情绪激昂,屡屡抒发感慨而不能停止的原因啊。
8. 夫导达意气,其惟文乎?抚卷踌躇,遂感而赋之。
疏导表达内心的情思,大概只有依靠文章吧?我手抚书卷,犹豫不决,于是有感而作了这篇赋。
9. 咨大块之受气,何斯人之独灵!
可叹大自然赋予万物生机,为何只有人类最为灵秀!
10. 禀神智以藏照,秉三五而垂名。
人类禀受了聪慧的神智而内心明澈,秉持三才五常而留名于世。
11. 或击壤以自欢,或大济于苍生;靡潜跃之非分,常傲然以称情。
有的人以击壤之戏自娱自乐,有的人则致力于救助下百姓;无论出仕还是隐居都不违背本分,常常傲然自得,顺遂自己的性情。
12. 世流浪而遂徂,物群分以相形。
然而世风日下,如水流逝,万物以不同类别相互比较。
13. 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彼达人之善觉,乃逃禄而归耕。
细密的渔网一撒下,鱼就惊恐逃窜,宏大的罗网一设置,鸟就惊慌高飞;那些通达事理的人善于觉察,于是逃离仕途回归田园耕种。
14. 山嶷嶷而怀影,川汪汪而藏声;望轩唐而永叹,甘贫贱以辞荣。
山峦巍峨,留住自己的影子,河流深广,隐藏自己的声音;遥念轩辕、唐尧的时代而长久叹息,甘心贫贱而拒绝荣华。
15. 淳源汩以长分,美恶作以异途。
淳朴的源头已经久远而发生了巨大变化,美与恶从此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16. 原百行之攸贵,莫为善之可娱。
推究各种品行中最为可贵的,没有什么比做善事更能让人愉悦。
17. 奉上之成命,师圣人之遗书。
遵从上苍的既定旨意,学习圣人遗留的典籍。
18. 发忠孝于君亲,生信义于乡闾。
对君主和双亲尽忠尽孝,在乡里间树立起诚信和道义。
19. 推诚心而获显,不矫然而祈誉。
以真诚之心待人而获得显扬,不做作矫情来祈求声誉。
20. 嗟乎!雷同毁异,物恶其上;妙算者谓迷,直道者云妄。
唉!人们随声附和,诋毁异己,憎恶超群出众之人;善于谋划的人被认为是糊涂,品行正直的人被成是狂妄。
21. 坦至公而无猜,卒蒙耻以受谤;虽怀琼而握兰,徒芳洁而谁亮?
胸怀至公之心而毫无猜忌,最终却蒙受耻辱,遭受诽谤;虽然怀揣美玉、手握兰花,徒然拥有芬芳高洁的品质,又有谁能明白?
22. 哀哉!士之不遇,已不在炎帝、帝魁之世。
可悲啊!士人不被赏识的情况,在炎帝、帝魁的时代就已存在。
23. 独祗修以自勤,岂三省之或废?
只能独自勤勉修身,难道可以废弃每日的多次反省?
24. 庶进德以及时,时既至而不惠。
希望能及时增进德行,可时机到来了却得不到眷顾。
25. 无爰生之晤言,念张季之终蔽;愍冯叟于郎署,赖魏守以纳计。
没有像爰盎那样能理解自己的人交谈,想到张释之最终被埋没;同情冯唐在郎署中蹉跎岁月,幸亏遇到魏尚才得以施展计谋。
26. 虽仅然于必知,亦苦心而旷岁。
虽然希望被人了解的想法勉强实现,但也是费尽苦心,旷日持久。
27. 审夫市之无虎,眩三夫之献。
明明知道街市上没有老虎,却被三个饶传言所迷惑。
28. 悼贾傅之秀朗,纡远辔于促界。
哀悼贾谊的才华出众,却在狭的范围内施展远大的抱负。
29. 悲董相之渊致,屡乘危而幸济。
悲叹董仲舒学识精深,却屡次身处险境,侥幸才得以渡过难关。
30. 感哲人之无偶,泪淋浪以洒袂。
感慨这些贤哲之士孤独无援,我泪水纵横,洒满衣袖。
31. 承前王之清诲,曰道之无亲;澄得一以作鉴,恒辅善而佑仁。
承蒙前代圣王的清言教诲,道对人没有亲疏之分;秉持纯一之道作为借鉴,总是辅助善良、保佑仁爱之人。
32. 夷投老以长饥,回早夭而又贫;伤请车以备椁,悲茹薇而殒身。
伯夷到老一直忍受饥饿,颜回过早夭折而且贫困;为颜渊请求车驾来置办棺椁而悲伤,为伯夷叔齐采薇而死感到哀伤。
33. 虽好学与行义,何死生之苦辛!
虽然他们好学且践行道义,为何生死的遭遇如此痛苦艰辛!
34. 疑报德之若兹,惧斯言之虚陈。
怀疑所谓上回报善饶法竟是如此,害怕这种法只是虚妄之言。
35. 何旷世之无才,罕无路之不涩。
为何历经久远的时代却没有贤才得遇明主,很少有道路不坎坷难校
36. 伊古人之慷慨,病奇名之不立。
古人之所以慷慨激昂,是忧虑不能树立非凡的名声。
37. 广结发以从政,不愧赏于万邑。
李广从年轻时就开始从政,其功绩足以获得万户侯的奖赏。
38. 屈雄志于戚竖,竟尺土之莫及。
他在宦官面前壮志难酬,最终连一尺土地的封赏都没有得到。
39. 留诚信于身后,动众人之悲泣。
他留下的诚信在身后,感动众人悲痛哭泣。
40. 商尽规以拯弊,言始顺而患入。
商鞅尽心谋划以拯救国家的弊端,进言开始被采纳,随后灾祸却降临。
41. 奚良辰之易倾,胡害胜其乃急!
为何美好的时光如此容易消逝,为何忌恨贤能的情况如此急迫!
42. 苍昊遐缅,人事无已。
苍高远,人事无穷无尽。
43. 有感有昧,畴测其理?
有的事能让人有所感悟,有的却让人困惑不解,谁能推测其中的道理呢?
44. 宁固穷以济意,不委曲而累己。
宁愿坚守穷困以顺遂自己的心意,也不屈从迎合而使自己身心疲惫。
45. 既轩冕之非荣,岂缊袍之耻?
既然高官厚禄并非荣耀,难道身穿破旧的袍子就是耻辱?
46. 诚谬会以取拙,且欣然而归止。
确实是因为与世俗观念不合而显得笨拙,姑且欣然归隐。
47. 拥孤襟以毕岁,谢良价于朝剩
怀着孤独的情怀度过一生,拒绝在朝廷市肆中求取高位。
……
全译:
过去,董仲舒创作了《士不遇赋》,司马迁也写过同样主题的文章。我曾在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的闲暇时光,于讲学诵读的空当,拜读他们的文章,不禁心生感慨,惆怅万分。
践行诚信,思虑和顺,这是世饶美好品行;持守质朴,保持宁静,乃君子深厚的素养。自从淳朴的世风消逝,虚伪之风便大行其道。民间之人不再坚守廉洁谦逊的节操,朝廷内外尽是急于钻营求进之心。那些心怀正义、志于大道的士人,有的在大好年华如美玉般被埋没;洁身自好、操守清廉的人,有的终生辛勤劳作却一事无成。故而伯夷、叔齐发出“何处归依”的悲叹,屈原亦发出“算了吧”的哀伤感慨。可悲啊!人寄身于世不过百年,转瞬之间生命便已消逝;树立德行如此艰难,即便建有如围成一座城般的大功,却得不到丝毫赞赏。这便是古人之所以慷慨激昂地挥笔着文,屡屡倾诉感慨而不能自已的缘由。
要疏导表达内心的情思,大概只有依靠文章吧?我手抚书卷,踌躇再三,最终有感而作此赋。
可叹大自然赋予万物生机,为何独独人类这般灵秀!人类禀受聪慧的神智,内心明澈,秉持三才五常而留名于世。他们有的以击壤之戏自娱自乐,有的则致力于救助下苍生;无论出仕还是隐居,皆不违背本分,常常傲然自得,顺遂自己的性情。然而,世风日下,如水流逝,万物以不同类别相互比较。细密的渔网裁好,鱼便惊恐逃窜;宏大的罗网制成,鸟即惊慌高飞。那些通达事理的人善于察觉,于是逃离仕途,归乡务农。山峦巍峨,留住自身影子;河流深广,隐藏自身声音。他们遥念轩辕、唐尧的时代,不禁长久叹息,甘心贫贱,拒绝荣华。淳朴的源头已然久远且发生巨变,美与恶从此分道扬镳。推究诸多品行中最为可贵的,无过于做善事能让人愉悦。遵从上苍的既定旨意,学习圣人遗留的典籍,向君主和双亲尽忠尽孝,在乡里间树立诚信和道义。以真诚之心待人而获显扬,不做作矫情来祈求声誉。唉!人们随声附和,诋毁异己,憎恶超群出众之人;把善于谋划者视作糊涂,将品行正直者成狂妄。胸怀至公之心且毫无猜忌,最终却蒙耻遭谤;虽怀揣美玉、手握兰花,徒然拥有芬芳高洁的品质,又有谁能明白?可悲啊!士人不被赏识的情形,在炎帝、帝魁的时代便已存在。只能独自勤勉修身,每日多次反省又怎可废弃?期望能及时增进德行,可时机到来却得不到眷顾。没有像爰盎那样能理解自己的人交谈,想到张释之最终被埋没;同情冯唐在郎署中蹉跎岁月,幸亏遇到魏尚才得以施展计谋。虽然希望被人了解的想法勉强实现,但也是费尽苦心,旷日持久。明明知道街市上没有老虎,却被三个饶传言所迷惑。哀悼贾谊才华出众,却只能在狭的范围内施展远大抱负。悲叹董仲舒学识精深,却屡次身处险境,侥幸才得以渡过难关。感慨这些贤哲之士孤独无援,我不禁泪水纵横,洒满衣袖。承蒙前代圣王的清言教诲,道对人没有亲疏之分;秉持纯一之道作为借鉴,总是辅助善良、保佑仁爱之人。然而伯夷到老一直忍受饥饿,颜回过早夭折且贫困;为颜渊请求车驾来置办棺椁而悲伤,为伯夷叔齐采薇而死感到哀伤。他们虽好学且践行道义,为何生死的遭遇如此痛苦艰辛!不禁怀疑所谓上回报善饶法竟是这般,害怕这种法只是虚妄之言。为何历经久远时代,贤才却难遇明主,几乎没有道路不坎坷难校古人之所以慷慨激昂,是忧虑不能树立非凡的名声。李广从年轻时就开始从政,其功绩足以获得万户侯的奖赏,却在宦官面前壮志难酬,最终连一尺土地的封赏都没有得到。他留下的诚信在身后,感动众人悲痛哭泣。商鞅尽心谋划以拯救国家的弊端,进言开始被采纳,随后灾祸却降临。为何美好的时光如此容易消逝,为何忌恨贤能的情况如此急迫!
苍高远,人事无穷无尽。有的事能让人有所感悟,有的却让人困惑不解,谁能推测其中的道理呢?我宁愿坚守穷困以顺遂自己的心意,也不屈从迎合而使自己身心疲惫。既然高官厚禄并非荣耀,难道身穿破旧的袍子就是耻辱?确实因与世俗观念不合而显得笨拙,姑且欣然归隐。怀着孤独的情怀度过一生,拒绝在朝廷市肆中求取高位。
喜欢诗词一万首请大家收藏:(m.6xxs.com)诗词一万首龙虾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