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的秋阳透过北京四合院的葡萄架,在青砖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六十七岁的于学忠将军握着狼毫笔的手微微颤抖,宣纸上墨迹晕染开\"民国二十六年七月\"几个字时,院外突然传来孙女满清脆的声音:\"爷爷,统战部的同志给您送新出的《文史资料》来了!\"
老将军搁下毛笔,看着未干的墨迹在纸上缓缓洇开,就像当年卢沟桥炮火在永定河面激起的涟漪。他下意识摸了摸左肋——那里还留着台儿庄战役时日军弹片造成的旧伤,每逢阴雨便隐隐作痛。
\"于老,这是刚整理好的热河抗战口述史料。\"戴着圆框眼镜的年轻干事从公文包取出装订册,扉页上\"绝密\"二字已被朱笔划去。于学忠枯瘦的手指抚过泛黄的页面,在某处突然停住。照片里二十岁的侦察连长张大春,此刻正以残缺的半张脸凝固在档案中,而老人记得清清楚楚,那个雪夜是他亲自批准了这支敢死队的突袭计划。
院门铜环响动时,老将军正写到长城抗战的章节。来人是原51军参谋主任周维城,如今在石家庄某中学教历史。这个当年意气风发的黄埔生,此刻拄着拐杖,右裤管空空荡荡。
\"司令,您还记得民国二十二年我们在喜峰口用的'火牛阵'吗?\"周维城从旧皮箱里取出个红绸包裹,里面是枚生锈的骑兵徽章,\"当年您带着我们三百人夜袭鬼子炮兵阵地,回来时只剩...只剩七十九个...\"
老人突然剧烈咳嗽起来,吓得秘书连忙端来药碗。瓷碗里褐色的药汁晃动着,倒映出两个白发苍苍的面容。于学忠推开药碗,提笔在稿纸上写下:\"是年冬,我军伤亡逾千,然日军终未能越长城一步。\"墨迹未干,一滴浊泪已砸在\"千\"字上,将竖笔拖出长长的尾痕。
深夜的书房亮着台灯,于学忠翻阅着刚解密的军事委员会电文。民国二十八年四月十二日的电报上,铅笔批注\"于部擅与八路军联合作战\"的字迹依然刺目。老人突然冷笑出声,惊醒了在藤椅上打盹的警卫员。
\"鬼,去把东厢房那个铁皮箱抬来。\"将军用钥匙打开锈蚀的锁扣,里面整整齐齐码着泛黄的作战日记。他抽出本民国三十年的册子,淮河冬日的寒气似乎还凝结在纸页间:\"元月七日,获村民报信,毙敌二百余。百姓犒军送来活猪两头,分半与游击支队。\"
窗外传来夜巡的自行车铃声,老人望着1957年的月光,想起十七年前那个雪夜。当时他亲手将缴获的三十支三八式步枪交给山里的游击队长,对方回赠的山东煎饼,至今还记得那股掺着糠皮的苦涩滋味。
连续熬夜让老将军的血压再度升高。医生严厉警告时,他正写到民国三十四年九月在重庆听闻日本投降的场景。\"那嘉陵江上的汽笛声啊...\"于学忠对劝阻的女儿摆摆手,\"得把鲁苏战区反扫荡的战术写清楚,往后或许用得着。\"
秘书发现稿纸最后几页字迹越来越潦草,有些段落甚至出现时空错乱——某页同时出现\"少帅在溪口\"和\"西安事变前夜\"的叙述。最令人心惊的是某张被揉皱又展平的纸上,反复涂写着\"我对不起辽东父老\"八个字,力透纸背的笔划将纸张多处戳破。
深秋的晨光里,老人将一沓手稿交给前来取资料的党史办同志:\"有些事...等三十年后再公开吧。\"风吹动院角的银杏树,金黄的落叶覆满了石阶,就像当年沂蒙山区的乡亲们悄悄送来又悄悄离去的背影。
喜欢东北军着名爱国将领于学忠请大家收藏:(m.6xxs.com)东北军着名爱国将领于学忠龙虾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