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1日,北京。
于学忠站在安门城楼西侧的观礼台上,一身洗得发白的旧式军装,在满目崭新的中山装与列宁装中显得格格不入。他微微仰头,看着广场上如潮的红旗,耳畔是山呼海啸的“万岁”声。
身旁一位戴圆框眼镜的民主人士低声问:“于将军,听您当年在山东,一个旅拖住日军一个师团?”
他摇头,目光仍盯着远处:“是弟兄们用命填的。”
忽然,礼炮轰鸣,国歌奏响。他的脊背下意识绷直,右手抬起,却在半空僵住——那是一个本该敬军礼的动作,可他的军礼属于青白日,不属于这里的五星红旗。最终,那只手缓缓落下,攥紧了栏杆。
1930年,沈阳。
年轻的于学忠站在大帅府露台上,身旁是意气风发的张学良。夜空中炸开的烟火将城墙映成金色,街上传来东北军士兵与百姓的欢呼。
“孝侯,看清楚了!”张学良指着烟火中隐约的“东北易帜”四字,“从今往后,咱们就是中央的人了!”
他记得自己答得斩钉截铁:“汉卿指哪儿,我打哪儿!”
而今,十九年过去,烟火依旧,故土已改姓,故人隔海峡。
观礼台角落,两名穿干部服的男子窃窃私语。
“统战部怎么安排的?让个旧军阀站前排?”
“嘘……他在鲁苏战区杀过鬼子,延安当年发过嘉奖电的。”
于学忠的副官李振唐(虚构人物)佯装咳嗽,那两人立刻噤声。老人却恍若未闻,只是从怀中摸出一块怀表——表盖内侧嵌着一张泛黄的照片:沂蒙山悬崖边,十几个衣衫褴褛的士兵拄着步枪大笑,背后是用白灰刷在岩壁上的“誓死不当亡国奴”。
夜幕降临,五彩焰火腾空而起。
人群中爆发出欢呼,一个戴红领巾的男孩指着空喊:“爹!比咱在延安看的还亮!”
于学忠忽然想起1942年的重庆防空夜。日军轰炸机掠过时,全城断电,他带着卫士王勇(虚构人物)摸黑抢救伤员。黑暗中,有个被炸断腿的士兵死死拽住他:“长官,俺媳妇刚生娃……您给起个名吧……”
当时他了什么?忘了。只记得亮后,废墟里扒出三十七具尸体。
“于公?”李振唐递来手帕,他才惊觉自己满脸是泪。
散场时,他在长安街边驻足。
秋风卷着《义勇军进行曲》的余音,掠过法国梧桐的枯枝。一个卖糖葫芦的贩从他身边经过,突然停下:“您……您是于司令吧?俺爹是51军的,台儿庄那会儿跟过您!”
老人颤抖着掏钱要买,贩却硬塞给他一串:“使不得!俺爹,当年要不是您带着弟兄们夜袭鬼子炮兵阵地,他们营早没了!”
糖葫芦酸得发苦。他咀嚼着,想起台儿庄战场上那个替他挡子弹的炊事兵——临死前塞给他半块沾血的麦饼:“长官,俺山东老家……有棵枣树……”
回到招待所,秘书送来烫金请柬:“明日政协茶话会,请您发言。”
他提笔写下:“抗日之功属万千将士,败军之罪在我一人。恳请将抚恤金转交山东烈士遗孤。”
窗外,最后一朵焰火在夜空绽开,又归于黑暗。
喜欢东北军着名爱国将领于学忠请大家收藏:(m.6xxs.com)东北军着名爱国将领于学忠龙虾小说网更新速度最快。